650期-心靈交流道

車窗裏的每張笑臉

菲律賓三月封城,慈濟分會從四月起展開新冠肺炎疫情紓困發放,到十二月中已經進行三百場次,超過十七萬戶次受惠。十月底,當慈濟志工第二次到巴石市發放「愛心包」給失業已大半年的「吉普尼」司機,看見發放地點時,我再也坐不住了,因為離我家只有一公里遠。

疫情肆虐,令人人不敢輕易出門,而我女兒是住院醫師,天天奮戰在第一線。為了讓她無後顧之憂,我答應乖乖待在家裏,但這次發放地點近在咫尺,如果不去會很不安,我就不動聲色地報了名。

發放當天,志工早上六點集合,掐指一算要五、六小時才結束,需穿長褲、長袖並戴口罩及面罩,悶熱天氣下不吃不喝。想到這些問題,膽怯陣陣襲來;但既已報名,只好硬著頭皮勇往直前。

發放前的瑣碎工作多如麻,從商借場地、實地勘查、與官員溝通、發放名單造冊、採購及包裝物資,甚至是設計宣傳推素的環保貼紙圖案,都極為耗時。望著忙碌的志工,腦海蹦出「活菩薩」三個字。

感染人數居高不下,每場發放可用「出生入死」來形容,特別是一些六十歲以上的華人志工,更是讓人敬佩,如果沒有一顆慈悲的心是做不到的。

五十歲的赫爾曼當司機二十年,有九個兒女;最大的二十四歲,最小的五歲。全家十一人擠在丈母娘家的一個房間裏,就靠他的工作維持生活。原本全家人一天要吃掉三公斤的大米,封城後為節省口糧,一日只吃早晚兩餐。他說慈濟給的大米和食品讓他們暫時有果腹之糧,希望能盡快有工作,才能自給自足。

另一位司機卡利托‧克羅斯就更辛苦了。封城前,為照顧罹患癌症的妻子,他暫停工作;面對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可家裏還有一個十三歲、半癱瘓又無法講話的獨子。以前還能夠雇請人來為兒子做物理治療,現在則是連三餐都顧不上了。

司機們也帶回裝了每天投入硬幣的「竹筒」,也有些司機分享一家人一起食素的相片。有位司機更把領回家的二十公斤大米分裝成小包,分發給有需要的人;有些司機動員家人一起清理巷弄裏的垃圾,讓居住環境清潔。

看著司機們分享,慈濟志工很是喜悅,司機們把佛教中七種不花錢的布施應用到生活中;每一輛滿載而歸的吉普尼,車窗裏露出一張張笑臉、聲聲發自心底歡喜的感謝,也感染了因扛大米而流了一身汗的志工。

每場發放的志工飯盒都是施菱菱及洪英黎師姊親自烹飪,我回家後,迅速把自己整理乾淨,當我清清爽爽坐下時,已是下午一點半了,打開這份素食飯盒,看似平淡,卻美味地讓我驚喜連連;吃完後,一身的疲勞消失無蹤,這是我吃過最棒、最懷念的午餐。無限感恩每一位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菲律賓 楊逸萍|

成全生命無盡

自美國飛回臺灣,展開居家檢疫十四天;返抵家門後,慈濟志工送來一本近期出版的《生命無盡》,書裏描寫的是慈濟大學大體捐贈者「無語良師」的故事。

閱讀之後,我很感動。作者葉文鶯的文筆流暢細膩,很多章節詳細描述了醫療領域的專業,以及其中環環相扣的細節;部分作業模式,與我所投入的安寧療護,必須面對人在臨終前的剎那,有很大的共鳴。

在志願捐贈者往生後,不論日夜,慈濟大體捐贈關懷志工往往必須掌握時效,協助家屬和慈大的遺體處理人員之間的聯繫,完成捐贈者最後的心願,甚至陪同家屬送大體老師至花蓮慈大、圓滿捐贈後才返家;在無語良師啟用前,慈濟志工也會持續關懷、陪伴家屬走出悲傷。

大體捐贈關懷志工必須具備基本醫學常識,也亟需投注時間服務;感嘆的是,志工逐漸老邁,人數也成長緩慢。這分深具使命感的工作,又該如何延續?

研發與創設大體冷凍技術、模擬手術課程的慈大副校長曾國藩教授,那一分堅持,以及高處不勝寒的遠見、慈濟醫學領域的國際觀,還有證嚴上人的堅持,都令我深感敬佩;也感恩有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看到慈濟志業另一個層次的發展。

|美國 曾慈慧|

修補人生缺口

身陷囹圄的此時,我心裏有個過不去的坎,就是如何面對有缺口的自己及他人的目光。

我的阿姨是慈濟志工,會客時,她帶給我一本林幸惠師姊的著作《答案─生命隨心轉》。書中寫到,歷史上沒有「如果」,人生也不能重新選擇,犯過的錯只能自我約束不再犯。上人說,缺口的杯子若換個角度看,仍是圓的。這些話點醒了我,監獄是讓人修行及修補缺口的地方,未來重返社會後,我將以圓的這一面服務、回饋社會;更要盡力修補缺口,別讓它愈破愈大。

|高雄 阿毅|

【慈濟月刊‧歡迎投稿】

◈投稿地址◈
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慈濟月刊編輯部收)

◈傳真電話◈
02-28989994

◈E-mail◈
tzmonthly@daai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