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護理人員的省思─善終大事 我們仍在學習

疫情期間,志工提來熱湯為繃緊神經的臺北慈院護理人員打氣,陳美慧護理長代表致謝。

病主法在實務面仍面臨許多挑戰,傳統上作為醫療主導的一方,
醫護團隊需要更多自我提升、更好的醫病溝通,
幫助末期病人走得安適、讓家人安心。

病主法在實務面仍面臨許多挑戰,傳統上作為醫療主導的一方,醫護團隊需要更多自我提升、更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末期病人走得安適、讓家人安心。

一位六十多歲的漸凍人,他之前已簽署過DNR,病程末期時四肢已癱瘓,餵食流質也容易嗆到,但他意識清楚,就是堅持不插鼻胃管;他的女兒跪在醫師面前,請求能為爸爸插上鼻胃管,「我不能眼睜睜看著爸爸『餓死』啊!」

他是嘗試自殺?或者只是符合法規的病人自主權利伸張?曾在安寧病房照顧他的護理師陳美慧說,一切都看怎麼「解讀」。

「雖然他無法自行進食,但他器官是運作正常的。我們要尊重病人自主,也要顧慮家人感受。」陳美慧認為,且不論法規,「它背後是一個女兒對爸爸的愛與不捨。」因此她在臨床上設法的,是如何讓爸爸去體諒及緩解女兒的愧疚與自責,「否則,她會永遠停留在『爸爸絕食而死』這件事情上。」

「你會感覺餓嗎?」「不餓,我都很好。」對話中,陳美慧建議他,有機會可以讓女兒理解自己並沒有食欲;「女兒看你沒進食,會感覺你被折磨……」經過溝通與建議,雖然還是堅持不插鼻胃管灌食,但他願意接受棉棒沾水溼潤嘴唇;有時陳美慧也會用空針餵他一點冬瓜茶或紅茶,幫助他側身慢慢吞嚥。一個多月後,他自然離世。

安寧療護的本懷,是希望讓末期病患能走得尊嚴與安適,長年來陳美慧一直陪著病人往這個方向走,「但是,所謂走得安適,不是自己舒適,也要讓家人安心。」

法律之前,相互理解

從護校畢業後即投入臨床護理工作,三十年來擁有豐富臨終照護經驗的陳美慧慨嘆說,學校教導的是如何維護病人健康,但她熟悉的安寧療護工作,卻是不斷地在「送死」。

她曾製作臺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二○一○年到二○一三年報表,那幾年一年平均要送走二百八十位末期病人!常態性的「送往迎來」,為她的護理生涯帶來莫大衝擊;她更關心「病主法」的推動與實施,因為在臨床照護上,經歷過太多醫病或家屬間的糾結、矛盾與衝突,她難免有許多擔憂。

「簽署者的觀念是如何建立的?」「他與團隊諮商時,聽到了哪些重點?」「未來碰到的情境,可符合此法條件?」臨床上的醫療個案,狀況各異,也都是唯一,處置方式不是單純量化或二選一。

病人術後可能需要插鼻胃管,若他自認已有簽署「病主法」的預立醫療決定書,而拒絕這項導致他不適的醫療行為,「醫護人員能否清楚說明,適用狀況需要醫師判定,而他的病況還不適用?」

七十八歲的病人因肺病昏厥而被家人送急診,一般標準程序是先裝上呼吸器、送加護病房,待緩解後再轉入一般病房。他在加護病房甦醒時,發現手腳被綁束而相當生氣,因為就是不想苟延殘喘、不想沒有尊嚴,所以簽署了DNR,為什麼還要被插管?

實際上,DNR放棄急救的適用狀況,需為醫師確定不可治癒,且近期內將死亡的末期患者;而「病主法」的適用則擴及五大類病況,其中,極重度失智、第五類特殊疾病狀況認定尚有模糊地帶,第一線醫護是否已經能充分了解適用情況?當病人送來醫院,他的情況符不符合規定?醫護團隊都知道要如何判別嗎?病人在A醫院諮商簽署,日後在B醫院面臨處置時,各院醫護團隊的解讀是否一樣?

陳美慧舉上述例子,主要是想表達:在「病主法」施行之前,醫護團隊與病人及家屬間溝通、理解已很不容易;她肯定「病主法」將善終的選擇交還給病人,但醫護團隊傳統上作為醫療主導的一方,對於此法的本懷與做法,還有不同的看法與歧義,遑論要將醫療決定權交還給病人。

雖然實務上仍會面臨許多挑戰,陳美慧也相信,醫療團隊能藉此機會自我提升,付出更多時間與技巧,在醫病間做更合情合理的互動與決策。

醫病之間,拉近距離

陳美慧早年在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服務,照顧過一位胰臟癌爺爺,連續護理了三天,沒聽他講過一句話。巧遇證嚴上人來病房關懷,老人家竟然跪在床上大喊:「上人,救救我!我想早點死。我打過仗,我不怕死,但我現在死不了!」

上人暖語回應:「你時間還沒到,心要安下來,好好聽醫師的話,佛祖會來接你的。」在旁的陳美慧想,「這麼說會有效嗎?」之後,爺爺常會跟著志工誦經念佛,安穩了不安的心,一週之後安詳辭世。「是什麼力量,讓病人的心安定了下來呢?」

另一位病患是慈濟志工,罹患口腔癌末期,虛弱的她特地換上慈濟委員旗袍,很正式地面對師父:「上人,我已準備好了,不要浪費您時間,別人更需要您!」

她的超脫自在讓陳美慧好奇,也常常關注著她;偶爾詢問病況,確認她是否需要止痛,「還好,這種痛還可以忍的,疼痛也是一種修行與學習。」

臨床中的種種見聞,不僅影響陳美慧對待病人的態度,也相信病人在臨終前仍有情緒調適或透過宗教信仰自癒的能力,有些現象甚至已經超越醫療專業。

病人病情發展,各有不一樣的情境、判斷與處置。陳美慧衷心希望,無論是疾病治療或安寧療護,都能拉近醫病雙方的落差,每個醫護團隊「醫生」也能「顧死」,讓病人與家屬坦然相對,善終,才能成為生命最後一程,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