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大爆炸後

貝魯特港(圖2)是歐亞非各國貨物重要轉運站,八月上旬發生爆炸事故,下旬恢復運作,十二月志工前往發放,市區建築仍處處可見損壞痕跡。

透過黎巴嫩福圖瓦伊斯蘭協會的協助,慈濟得以深入貝魯特大爆炸後的貧困災區,就在地中海岸旁,援助不曾到達的家庭。土耳其慈濟人投入家訪與發放,想像當貧戶開啟慈濟食物包時內心的澎湃,會感受到愛確實存在。

曾有「中東小巴黎」美譽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二○二○年八月四日發生震驚國際的貝魯特港爆炸事故,沖天蕈狀雲、強烈震波造成慘重死傷,整座城市宛如末日場景;長年因戰亂紛擾、敘利亞難民湧入,深陷經濟危機的黎巴嫩,再受重擊。

爆炸事故後,慈濟設法尋找協助管道,透過土耳其慈濟人聯繫到當地慈善組織福圖瓦伊斯蘭協會(Foutowa Islamic Association),承擔物資採購、發放人手召集,十二月連同土耳其慈濟人一同進入貝魯特市節納海地區(Jnah),為亟需援助的貧民區家庭帶來糧食物資。

福圖瓦伊斯蘭協會志工協助受惠戶逐一將食物裝入麻布袋,總重大約二十九公斤,可供一個家庭一個月所需;下次發放時再把麻布袋帶來即可。

這裏比戰亂更悲傷

三歲小女孩努爾(Noor)探出頭,對著福圖瓦伊斯蘭協會志工說:「可以給我那張紙(家訪表)嗎?」志工回說:「那是要給大人填的。」小女孩說:「可是我也很餓……可不可以幫我拍照,然後給我東西吃?」十月家訪時短暫的相遇,幾句話深深烙印在志工心中,拍下努爾的照片,傳給土耳其慈濟人,成為《慈濟》月刊阿拉伯文版第二期的封面人物。

十二月,三位土耳其慈濟志工前往黎巴嫩參加發放。「我看過自己國家因動亂被破壞的地方,但我沒看過這樣遭遇到更大損毀的地區。」阿罕默德‧阿里揚(Ahmed Aliyan),目前是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副校長;二○一三年他從敘利亞大馬士革逃難,歷經七小時陸路,抵達黎巴嫩,再轉往土耳其,身為高級知識分子卻只能在工廠打工;二○一五年受惠於慈濟發放,之後也成為志工。

進入貝魯特市勘災、家訪,震撼了曾在戰爭中飽受磨難的阿罕默德。大爆炸後的市區,人車往來間,仍是滿目瘡痍,許多建築頹壞毀損,殘破的窗戶圍著布簾,「災區直徑達五公里範圍都是這樣的災難景象,看了真的很難過。」

來到市區南邊的節納海地區,位於海邊的貧民區聖西蒙(San Simon),棲居著巴勒斯坦、敘利亞難民及當地貧民。這類區域一般不允許外人進入,難以接觸;透過當地區長、里長協助,他們多是有名望的仕老,志工才得以深入拜訪。處處可見貧病相生,道路積水、垃圾遍地,雜亂的建築中廁所、廚房和床鋪擠在一起,一戶戶窄小潮溼。阿罕默德不忍地說:「像是動物待的,不是人可以居住的地方。」

一戶住著年約六十多歲的老婦,有呼吸疾病需要呼吸器,當清潔工的她已經兩個月沒繳電費,沒電可用,恐有生命危險的威脅;一看到有人來訪,她既驚訝又害怕地說,自己已把生命交給阿拉,「你們要做什麼?」無法相信有人要來幫助她。

一名五十歲患有糖尿病的男子,腹水擠壓肺部,無力工作也無法負擔醫療費;他的大哥往生,只剩大嫂能依靠,常常連食物亦無;他的甲狀腺疾病也需要手術,醫療費用近百萬黎巴嫩磅(約新臺幣一萬八千餘元),「可是我連一千元(新臺幣十八元)都沒有。」

床邊坐著稚女的年輕爸爸,腳被割傷,為了養活妻女仍忍痛工作,縫合未癒的傷口持續發炎、疼痛……

「帶我們來的當地人說,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百分之一而已,在整個節納海,每個人臉上都是悲傷而痛苦。」土耳其慈濟志工薩伊德‧忽母斯(Sayed Alhomsi),和留在敘利亞的家人已經五年沒辦法見面了;眼前見聞讓他感到沉重,「回到土耳其時,我要告訴我們所認識的敘利亞家庭,雖然他們生活困苦,但沒有比這裏痛苦;也會讓他們知道,他們捐款的愛心已經到達這些家庭了。」

十二月發放前,土耳其慈濟志工帶著阿拉伯語版《慈濟》月刊來到聖西蒙區探訪,三歲的努爾(左二)與封面上的自己合影。

從殘礫中站起來吧

十二月兩天共五場發放,逾四百戶受惠;在慈濟土耳其基金會負責發放事務的薩伊德說,事前他們向協會志工解釋慈濟慈善作法及志工精神,「以尊重、尊敬的心對待受助家庭,而不是以上對下的態度,要帶著笑容像在接待家人一樣。」

薩伊德也分享,土耳其志工是如何從零開始學習及實踐慈濟精神,「看見這些志工時很感動,白天工作已經很累,還放下休息時間,盡心盡力希望為居民貢獻。他們都有一種熱忱,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事。」

當地防疫物資缺乏,發放經驗豐富的土耳其志工教他們如何規畫動線、保持社交距離排好椅子,模擬居民坐下之後的狀況。

六年前在土耳其蘇丹加濟市,敘利亞難民首次在地下室接受慈濟的發放,相似的場景重現於黎巴嫩。跨越國界的發放現場,一包包米、扁豆、鷹嘴豆、奶粉等物資擺滿桌面,每一戶可領到重達二十九公斤的食物包;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每個人還可拿到口罩及冬季需要的毛毯、瓦斯取暖器。

薩伊德說,在第一場的發放中,人們微笑帶著「禮物」離開,他問起一位老先生歡喜嗎?老先生真心地說:「希望真主阿拉給予你們幸福!」

每一場發放中,志工也向民眾說明菲律賓近期遭遇颱風「天鵝」、「梵高」接連襲擊,慈濟正如火如荼救災;小女孩努爾也來到現場,把父親辛苦賺到的半日所得,全部投入竹筒幫助受災的菲國人民,人們在她跟爸爸投竹筒時祝福:「真主阿拉給你們所有的回賜!」當場不少人也從口袋掏出零錢,甚至有人跟身邊的人說:「跟你借一點錢捐款,之後還給你,可以嗎?」

土耳其志工穆罕默德‧阿爾‧傑麥爾(Mohammed Nimr AlJamal)看見人們無私付出,說出感受:「我也很希望貝魯特的志工,就像是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家庭,在得到幫助後能去救助其他有難的人。」

在當地進行貧戶救助近半世紀的福圖瓦伊斯蘭協會,負責人濟亞德博士(Ziyad Al-Saheb),見到兩地志工相互扶持,共為黎巴嫩盡一分心力的景象,讚歎說:「在充滿福氣的發放現場,看見了光明的未來;我打從心底認為從慈濟看到的人道、仁愛、互助、無所求的精神,是伊斯蘭教我的精神,也是人與人之間必須要有的愛。」

歷經多年內戰紛亂,黎巴嫩基礎設施匱乏、貧富差距懸殊,此次貝魯特港口爆炸後的情景,正似阿拉伯世界知名詩人尼札爾‧卡巴尼(Nizar Kabbani)曾書寫的〈世界女王貝魯特〉(Beirut, Lady of the World)所形容的戰後景象─「我們嫉妒你的美麗,讓我們受傷。啊,貝魯特,我們承認,沒有公平對待你,憐憫你,我們傷了你,讓你哭泣……貝魯特,從悲傷中重生吧!」詩詞中的字句,讓慈濟志工踏上受傷後的貝魯特更感觸良多,企盼這座遍體鱗傷的城市能夠早日從殘礫中站起來。

(資料提供/顏婉婷)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