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了什麼】人情原來有溫度

慈濟志工十一月為一戶人家帶來生活補助,暫度疫情難關,更感動於一家人相依為生活打拚的精神。(攝影/林振勝)

以口罩遮嘴的鄰人,無論識或不識,開始會停下腳步,
寒暄數句,透過眼神傳遞著平安和祝福;
走進菜市場,發現人情也變了……

以口罩遮嘴的鄰人,無論識或不識,開始會停下腳步,寒暄數句,透過眼神傳遞著平安和祝福;走進菜市場,發現人情也變了……

新冠病毒疾病,被世人稱為無硝煙的戰爭;當這場戰爭在病毒與人類之間大爆發之際,我們已經沒有逃避的餘地,各國封城鎖國、強制人民留在家中,商店、娛樂場紛紛關閉。時間在防疫措施中搖擺,世界陷入停頓中,我的如常生活也變了調。

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工作與做慈濟中度過,記憶中,似乎都是忙忙碌碌地過日子,一個個採訪人物、一篇篇報導,美善故事的溫暖總縈繞於心。然而,二○二○年三月的行動管制令,打亂了這一切。

管制令限制了行動自由,無法工作、沒有慈濟活動,在家裏的時間變多了,天天對著窗外的藍天白雲,凝視一群群鳥兒自在地飛翔,視線隨著鳥兒飛向遠方之際,一種難以排遣的悲涼夾雜惶恐湧上心頭。

今後我們只能在窗內看世界嗎?人與人之間只能靠手機視頻來相見嗎?慈濟活動真的無法進行嗎?我手中的筆還能為慈濟留下美善嗎?那一刻,真實體會到上人常說的無常與明天,哪一個先到,誰也不知道。是呀,誰會想到一個無聲無息的病毒突然爆發、跑到全世界向全人類宣戰呢?

疫情中的居家生活,我不得不學習放慢生活,讓時間在薰法香、聽網上課程、網上共修、網上大精進中度過。多餘的時間則用來看看書、做做家務。每天下午一點半全球連線祈禱更是必做的功課,只因凝視遼闊的天際,雙手合十祈求天下無災無難,是減輕心靈惶恐的妙藥。

老人家快回家

隨著時日,竟也能漸漸適應蝸居的生活。不僅如此,與人招呼也和往常不一樣,以往在街上、在電梯遇到他人,都是為趕時間而匆匆擦肩而過,而今出門買食物,看到大家都是口罩遮嘴,難以看清臉容,但不知為何,遇到認識或不認識的,很自然地停下腳步,寒暄數句,彼此透過眼神,傳遞著平安和祝福。

走進菜市場,發現人情也變了,賣香蕉的小伙子戴著口罩,依稀看到年輕的臉容還是酷酷的,但自他嘴裏卻吐出:「病毒很兇,老人家不要亂亂跑,買了東西快快回家。」賣菜阿嫂兇巴巴的聲音也多了一分關心:「想想還有什麼要買,最好一次買夠一星期的,減少出門。」賣經濟粉麵的阿婆往常最計較份量,但疫情下,卻和顧客說:「要吃多少自己拿,盡量拿。」

這些聽似平常的話語像陽光,總驅散了疫情的陰影,帶來感恩的微笑。疫情改變人的生活,但也因疫情,人與人之間多了溫度,少了冷漠。

生命依舊堅韌

「守望相助紓困計畫」於七月在慈濟雪隆分會推動下開跑,八月走進一戶戶申請者家中,我心中忐忑,想著疫情已經過了四、五個月依然無法消弭,這場戰爭每天都在攀升的數字中持續,我擔心大家的情緒會有很大波動,也做了要面對訴苦和哀號的心理準備。

然而,出乎意料,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疫情下的生命依然堅韌不拔,處處展現頑強不屈。

八十三歲的易阿嬤獨居,她守著洗頭、剪髮的行業已經數十年,從不曾萌生退休念頭;在行動管制令期間無法營業四個多月,她不氣餒不沮喪,反而在可以營業時第一時間開店工作。年老的她不求長期受人援助,她樂觀地強調,可以工作養活自己的時刻,絕不會放棄。

年輕的馬來裔爸爸育有二個孩子,妻子正懷第三胎,受疫情衝擊,面對裁員的他不得不申請慈濟援助;然而,當援助金快要花完時,他醒覺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尋找出路。原是文員的他做起小販,一家人在小買賣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原來天無絕人之路,只看自己能不能改變心念。

六十歲的鄭女士原是餐館的清潔工,疫情衝擊,失業了。單身的她要養九十歲的媽媽和五十多歲的身心障礙妹妹,以為這次的難關很難度過。在志工前往家訪時,她投下零錢在竹筒裏,許了一個卑微的心願:「我希望趕快找到工作。」許是心誠則靈,她很快找到在咖啡店沖泡咖啡的工作,儘管每天凌晨五點就要搭老闆的順風車去上班,下午三、四點才放工回家。工作辛勞,但她不以為苦,她笑說,能找到工作,已是難求的好運……

一則則故事、一個個人物,展現了疫情下的生活變苦,變難了,但不屈服的生命力,讓我在這群人當中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溫暖。

回首這一年來在疫情下的日子,我深深感恩還能用筆記錄美善,感恩這些人物和故事令我體悟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能為人們留下點滴美善是何等難得的福報!

疫想不到
  • 在家上網薰法香、參加共修課程,多餘時間則用來看看書、做做家務;隨著時日,竟漸漸適應蝸居的生活。
  • 管制令限制行動自由,人與人之間只能靠手機視頻來相見嗎?我手中的筆還能為慈濟留下美善嗎?那一刻體會到上人常說的無常與明天,哪一個先到,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