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19《農十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成功的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有為社會人群付出的志向與價值觀。
路遙知馬力
菲律賓慈濟人分為多條路線,深入幾個遭受天鵝颱風與梵高颱風重創的災區,「以工代賑」帶動居民清掃街道;另一方面,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因防疫隔離而失業斷炊的居民,慈善紓困發放亦未停步,已發予十五萬二千八百八十二戶次。上人日日關心菲律賓慈濟人的賑災情形,十八日,於臺中靜思堂與菲律賓慈濟人視訊連線。
十一月十四日於馬尼拉大都會區的馬利僅那市啟動馬蘭代里的以工代賑,發生一些插曲,在發放代賑金時,有些未在名單中的民眾包圍志工,想要爭取代賑金,團隊花了近二小時溝通化解。事後慈濟人並沒有放棄這個地方,十一月十七日,居民們看到志工又來以工代賑,非常歡喜和感恩,有位老太太對志工說,公道自在人心。
上人開示:「這一回你們真的很『幸福』!自從災情發生,你們快速前往重災區幫助受災戶,距離遠的天鵝颱風重災區急難救助告一段落,就將力量回歸大馬尼拉,就近集中志工人力投入梵高颱風淹水災區,師父很贊同你們的想法和做法。」
上人說,馬尼拉是大都會區,經濟活動集中,趕緊將受災地區清掃完成,以使經濟復甦是很重要的;待大馬尼拉災區的急難救助告一段落,就可以規畫在亞眉省重災區的中長期援助。
上人讚歎菲律賓慈濟人具有耐心與勇氣,遇到境界能夠沉穩面對,化險為夷,皆大歡喜;這麼長的時間,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仍然一心要助人,用柔和善順的態度為他們付出,實在是難行能行、難為能為,很了不起!得到居民一句「公道在人心」,師父則要說「路遙知馬力」,這次賑災對菲律賓慈濟人來說是一大考驗,過程中讓人看出師兄師姊的慈悲與智慧,這也是一次大教育,是真實的菩薩行。
「師父出門行腳,走到各地都教大家為菲律賓祈禱,期待菲律賓一波波的災難,可以重災輕受;只要大家的心會合起來,重建的路應該更好走。因為防疫限制,臺灣慈濟人無法到菲律賓支援你們,只能就地凝聚愛心,隔海為你們加油;希望你們也要為彼此加油與鼓勵,把握因緣,帶動起更多人,增加力量。」
堪忍的功夫
上人與中區環保團隊座談,師姊展示志工用回收雨傘布做成的各式精美提袋。林秀蘭師姊是縫製提袋的環保志工之一,她的大兒子在今年四月因心肌梗塞往生,當時環保站正在縫製防疫布口罩,她怕影響團隊進度而沒有告知法親,默默地辦喪事。
蔡玉娥師姊在年幼時失聰,三十年前丈夫離家,她送報兼差,獨力撫養三個孩子,並努力學脣語與外界溝通。玉娥師姊真誠發願:「我會認真地做環保,好好保護地球。」
李英嬌師姊的丈夫、女兒相繼罹癌往生,在法親關懷之下,她收拾悲傷投入環保,把環保站當成自己的家,走過最難熬的日子。
師姊們的人生遭遇,令聽聞者深感不捨。上人開示時對大家說,人生苦,苦在最愛的家人患病或發生事故,最為牽腸掛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既然生來人間,就要訓練出堪忍的功夫;堪得忍苦,就可以行菩薩道,成為「覺有情」的人間菩薩。
「來到人間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都是因與緣會合而成,我們要承因,還要順緣,才能消業障。過去所造作的一切,已經為此生種下了因,讓我們的心掛念、難過─最親愛的另一半或兒女,發生了問題,每一件事都讓我們苦惱;過去種下煩惱因,此生因緣成熟,所以業障現前。幸好此生進入慈濟,懂得轉心境,提起善解心,將痛苦的心轉過來,保持堅定的道心;有好因緣進入慈濟,有慈濟法親相伴,而且聞法入心,『有法度』自己的心,撐過辛苦的日子。承因順緣消業障,用法轉心除煩惱,還能投入人間為大眾付出,這就是聽法、學法的好處。」
上人讚歎環保志工認真做資源回收,讓回收物再造新物命,是化無用為有用;而慈濟人聞法入心,能將人生煩惱轉為利益人間的智慧,是化煩惱為菩提。
愛是傳家寶
「完整的愛,不是只有行善付出,還要護生,素食、齋戒就是護生的行動─只要人們少吃肉,就少飼養、少殺生;人人茹素,就沒有動物會因為人的口欲而喪生。素食要從『我』做起,從你的我、他的我、我的我,天下人的『我』會合起來,成為天下共同的『大我』。」
午後,舉行中區第一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有一千七百多人參加。上人教人人用「大我」的寬廣心胸看待天下眾生,自然具有「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伸出雙手去扶助苦難人。
慈濟人共同一心,就是「佛心」;同一個志願,就是「師志」。佛心是大慈悲心,師志是行菩薩道,這是慈濟人共同的方向。上人勉勵,不只是自己學佛、行菩薩道,還要傳承給下一代,讓世世代代都有無私大愛,以愛為傳家寶;積善之家有餘慶,行善的家庭福有餘,會很吉祥。
佛法生活化
「每一個學校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向,宗教學校也會給予學生宗教的方向。慈濟學校沒有特別傳授佛法,但慈濟教育一定要走在法脈宗門的方向。」十九日,教育志業主管同仁與董事們來到臺中靜思堂參與教育董事會,上人表示,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尤其慈濟不談神通變化,而是強調佛法生活化,可以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人間淨化人心,讓年輕人在惡濁的社會風氣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上人強調教育不只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提升智慧。若是只給予知識,沒有引導判斷是非善惡的智慧,很容易讓孩子用知識追名逐利而行偏踏錯。無論選擇哪一個科系,學生都有「利益人間,為社會人群而付出」的志向與價值觀,才是成功的教育。
慈濟教育要與慈善、醫療、人文志業「四大合一」,上人指出,四大志業也要有慈善精神,教育要重視慈善,應慈善的需要而發揮教育良能。像是一些國家的居民長久貧苦,缺乏教育資源,教育志業可以和慈善志業合力,協助補充教育資源,提升其教育水準。臺灣的慈濟學校,也要讓學生了解全球現況,宏觀天下,培養開闊的眼界與胸襟。
「要讓學生了解人生的目標與意義,能夠以宏觀的精神服務人群,這是我對教育的期待;無論如何因應時代而有多元教育,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教育就是愛,否則脫離了真誠無私的愛,學習成績再好都沒有用。」上人指出,要達到此一教育目標,就要信、願、行─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方向是正確的;了解人間的需要,從而發心立願;用愛心、願力身體力行。若是口頭發願卻不去做,有認「知」、有「識」,卻不去「行」,學習再多道理都沒有用。
上人期許各校老師都是教育的「覺有情人」,也就是以教育為職志的人間菩薩,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都能堅定地朝著正確的方向信、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