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福:環保三十周年 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

精選書摘

賺沒有錢的最歡喜

口述•林金國(南投草屯慈濟志工)
撰文•魏玉縣(臺中慈濟志工)

曾經有人問起我的事:「阿國在開挖土機,可能最近都沒有工作,才在撿回收賣。」

我不去理會,我載回收、撿回收不但沒有錢,還用自己的車,自己付油錢,我要賺沒有錢的,不去賺有錢的;做慈濟,不管做哪一項,賺的是歡喜心。

一九九一年,有天早上出門時,太太告訴我:「下午一點半在臺中市的東峰國中有演講,你可以來聽嗎?」她是從廣播節目《慈濟世界》聽到的。那時我有一輛十輪的卡車,在烏溪橋下的砂石場載砂石,砂石場的機械是一直在運作,卡車必須一部接一部去載,不能休息,我就跟她說:「不行喔!」

或許是因緣具足,中午時老闆說:「下午機械要修理,你們『走車的』都要休息。」我馬上跟太太說:「今天下午把小孩子都帶去聽。」那時老大才十歲,老二八歲。

那一場講座我聽得感覺很好,就找到南投的張河圳師兄,開始做慈濟。後來,砂石場的承包金因為景氣降低了,開砂石車划不來,我會開挖土機,於是回家開工程行,換做營造業,包括挖地基、做水溝基礎等,也有專業的挖土機、小山貓和卡車。一九九三年起,我們草屯組志工每月一次在當時的草屯鎮公所前廣場做環保,每次大概有二十個人。我當時還是以事業為重,有空才去。

有一次環保日的傍晚,我做完工要回家,經過鎮公所時快天黑了,遠遠看到一個人在廣場上掃地,原來是簡棋煌師兄!因為隔天一早,鎮公所的人就要來上班,要把場地乾淨歸還;大家都回去了,只有他獨自在整理。我實在很感動,不忍心讓師兄孤單地做,那之後,除非有要事,不然我一定去做環保。

做了差不多兩年,回收物愈來愈多,加上地面難免留下油漬,塑膠袋又常常到處亂飛,幾次更換場地;但是在別人的地方做環保,每次都一定要清理完才能走,加上上廁所不方便,吃中餐時更是克難,都用紙板架在塑膠籃上面當餐桌,直到後來才在南埔、草屯、新庄和社口這四個環保站安頓下來。

從開挖土機到做環保,到了不再需要為事業操煩的年紀,林金國全心投入志工事,只為「賺歡喜」。(攝影/魏玉縣)

兩個月水費三百元

南埔環保站準備成立時,組隊長都說:「這塊地要規畫,就要找阿國。」但是這塊地是斜的,所以要囤土,也要做擋土牆;若要囤免費的廢棄土,必須等待機會,進度就會慢。

有一天,我太太說:「不要再等囤土了,來格窟仔(閩南語:挖坑洞)。」我想想,可以喔!就將地勢低的地方,挖了共十個窟仔,在地面以下兩米深,一般很少見,卻能用來存放回收物。

我連晚上睡覺都在想,要規畫環保站,廚房要設在哪裏?還有分類場所要怎麼設?如果向西,志工上午做環保,太陽西照時就休息;環保站的位置是吹北風,門開在北邊通風好;如果光線又好就省電,所以一定要挑高;環保站的鐵料全都買新的,一定會花很多錢,不知有沒有二手的?

梁世建師兄告訴我,霧峰有一家回收工廠要拆除,大概有二、三十支八、九米長的鋼骨,因為二手的比較便宜,於是我將所有的鋼骨都買回來,規畫兩個樓層,二樓除了部分空間隔出一間佛堂,一樓挑高做分類場,比較不悶熱;鋼骨架好,突然發現鐵架這麼高,雨水直接流到水溝很可惜。沿著屋簷裝上集水槽,雨水集中後再引到水塔裏,水塔放得那麼高,沖力大,不用裝加壓馬達,也省電。

有位米粉工廠的老闆娘找我:「阿國師兄,我們有好幾個十噸的塑膠桶,都有小裂縫,會漏水,給你們回收好不好?」當然好啊!我爬進桶裏,有裂縫的地方貼上不鏽鋼片,鎖上螺絲、塗上矽利康,桶子外面再圍上一圈鋼板補強,就不會再漏水,即使漏一點點也沒關係,也很好用。

環保站目前有九個水塔,外加一個容量六噸的地下水窖,全部裝滿可以到達九十五噸,提供環保站四到五個月使用。

南埔環保站每週一、三、五是環保日,每次大約有六十位志工,兩個月大約一千四百人次,除了廚房用自來水,其他如上廁所、洗手、洗手套和洗地板、澆花等都用回收的,水費在三百元上下,比一個家庭還省,還讓慈濟獲得經濟部水利署頒發的省水獎喔!

回收來的大型塑膠桶經過內外補強,變身為水塔可蓄存雨水;這套雨水回收系統,讓慈濟於二○一八年獲得「節水公益獎」。(攝影/顏霖沼)

壺很多福氣也很多

南埔環保站全都蓋好時,我想:「環保志工要從哪裏來?」太太回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只要我們好好的做,志工會自己來。」環保站開始運作後,志工回去邀鄰居:「在那裏做環保,九點半有點心可吃,十一點半就可以回家睡午覺,很好。」一個傳一個,人就多起來了。

環保站成立迄今已有十年,很多特色是透過很多人合力完成的。有一次,我經過南埔的社區,看到一根電線桿上面掛著五支茶壺,裏面都種了花草,澆花的人說:「這是五福(壺)臨門。」哎呀!咱的環保站也可以!

環保站在鄉下,也回收到很多茶壺,大的、小的、不鏽鋼的都有。我在正門的兩側各掛了七支茶壺,一邊寫上「福從做中得歡喜」,另一邊是「慧從善解得自在」,茶壺總共有十四支,叫做「福(壺)很多」。我跟大家說,來做環保是福很多,但是要歡喜才有福;做善事不可能永遠平安,不平安的時候要善解:「還好,重業輕報。」善解才會自在,自在才會福慧雙修。

從臺灣省政府退休的李瑞杉師兄喜歡寫書法,他在回收的木板刷上白色油漆、寫上靜思語,分別固定在河堤的水泥柱上;還把回收的光碟片串起來,風一來,光碟片就會旋轉;第二代用電風扇的葉片,第三代換成腳踏車輪,把輪框綁起來,再綁上葉片,又大又轉得快,我們都稱李師兄為「風車爺爺」。風車也固定在河堤的水泥柱上,從中正路沿著河堤走進來,風車在轉,又有靜思語可欣賞。

環保志工把分類好的瓶罐分別倒進十個窟仔,我把家裏做生意用的挖土機放在環保站,窟仔滿了就開挖土機壓平再往裏推,每個窟仔可容納一部十七噸大卡車的載量。

從分類場到窟仔有一段距離,我用回收鐵架焊接成一部大推車,上面固定一支大傘,就變成「雨傘推車」,一次可以擺上七、八個塑膠簍筐,把分類好的回收物推去窟仔。環保站有四部「雨傘推車」,不但節省人力,也可以遮陽、遮雨。

有一次,有人建議用彈簧床的彈簧做圍籬,我想想,可以喔!有人要搬家或換床組時,都會有不要的彈簧床。我們載回來,把外層用切割機器切開,留下四四方方的彈簧,剛好拼起來做成圍籬,既通風又可分內外。

南埔環保站成立以來,可能已經有幾百個海內外團體來參訪過。大家會來看,是因為我們的環保站做到完全化。有團體回來臺灣或到花蓮,上人都會告訴他們:「如果還有時間,要去環保站走一走。可以去彈簧床的環保站,或是福很多的環保站。」上人說的就是南埔環保站!

環保站門前,「風車爺爺」李瑞杉運用回收木板書寫靜思語、腳踏車輪製作風車。(攝影/顏霖沼)

人來了就「膨膨大」

我有兩個兒子,有個女孩子要介紹朋友給我小兒子,那位朋友得知我家開挖土機,馬上拒絕,「開挖土機的,檳榔、菸、酒、賭博樣樣會!」這位女孩回答:「他們家雖然是開挖土機,可是家裏吃素,爸爸、媽媽都是慈濟人。」後來那位朋友的媽媽一見到我小兒子,就說:「好!」

我們今天有做慈濟,自然有形象;我兒子不吃檳榔、不喝酒,因為我做給他們看。我一直交代他們,人家請你吃、請你喝是不用錢,上癮之後,換你要買來請人家。

我太太當初嫁給我,我不希望她上班,帶孩子很辛苦,晚上常睡不好,白天又要上班,我告訴兩個媳婦:「我也希望你們顧家、顧孩子,不要去上班,每週一、三、五早上來做環保。」

兩個孩子繼承我的事業,媳婦雖然不上班,每年我也會給她們獎金。她們很聽話,做環保之外,大媳婦還去當大愛媽媽、活動主持的司儀、音控,多項全能。「你看,阿國的兒子、媳婦、孫子都會來做環保。」我們做給人家看,人家也會看到。

我是聽上人說法,錢是人人愛,錢賺再多也帶不走;帶得走的,只有功德跟罪業。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有錢也是苦,沒錢也是苦;什麼不苦?知足的人不苦。」我應該要知足,身體還很健康,可以付出就盡量付出。

錢,我不是很多,夠用就好。該賺的時候去賺,該做志工就做志工,這樣的人生很快樂。到這種年齡,事業就交給年輕人去做,我應該要為未來要去哪裏打算,不要跟錢糾纏。

每個人的興趣不一樣,叫我拿筆、打電腦,我也不會,我不是那種人才。但是布施體力,開車載回收、搬東西,比較適合我。曾經有人問起我的事:「阿國在開挖土機,可能最近都沒有工作,才在撿回收賣。」我不去理會。我做我高興的,我載回收、撿回收不但沒有錢,還用自己的車,自己付油錢,我做得非常歡喜。我要賺沒有錢的,而不去賺有錢的;做慈濟,不管做哪一項,賺的是歡喜心。

做環保將近三十年,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很清楚知道什麼叫做「資源」、什麼叫做「垃圾」;最近幾年,我受邀到各社區宣導環保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者的分別,不是全部丟掉當垃圾,就是全部丟到資源回收。

還有,一般人都不知道塑膠的分類已經到第七號,有的有毒,有的沒毒;有的可加熱,有的不能加熱。哪些塑膠可微波?不知道,所以要去宣導。

有時我會跟兒子說:「我今天要做環保,不跟你們去工作。」我可以帶很多人去載回收,人家看到:「阿國也有來做。」就會有向心力;如果大家都說:「我今天沒空,我要去工作。」這裏就寥寥無幾,做不下去了。

環保站要的是永續經營,人來了,就「膨膨大」(閩南語:發展很快)了!(本文摘自《拾福:環保三十周年 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

精選書摘

推薦序—做環保的手,守護地球不退

撰文•顏博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環保菩薩們那分追隨上人的拳拳服膺、秒做分類的敏捷身手,深深讓我感佩;也推進著我不斷地將地球永續的觀念與方針,用心論述推動。

多年前,證嚴上人主持的一場歲末祝福裏,環保老菩薩們一一上臺,那一雙雙長滿硬繭的手,往往拿不住上人給他的蠟燭與福慧紅包,好幾位掉到地上。上人細心地牽住老菩薩的手,再把蠟燭與福慧紅包放在他們的手心。

上人既感動又讚歎,老菩薩的手很僵硬,是一個個由年輕到老,為家庭、為生活,終日勞碌的生命印記;「那雙手,做了一輩子的事,現在又來做環保,那雙不曾休息的手,幾十年來,在生活中創造多少奇蹟,真的是萬能的手!這些手,是最美的手,也是最寶貴的手。」

上人對環保菩薩的感恩與疼惜,是最真摯動人的師徒之情。上人感恩環保菩薩,從三十年前將「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這句話聽入心、「對師父行」力行環保不懈;上人疼惜環保菩薩,為了做環保,不論年紀、不畏艱難,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修行、磨練,毅然守護地球不退。

上人讚歎環保菩薩「彎腰做環保,挺身說環保」,讓慈濟環保志業從臺灣起步,撒播善種子到全世界,截至二○一九年底,有十九個國家地區設置超過一萬個慈濟環保回收站、點,逾十一萬環保菩薩,為守護地球,在這些環保站裏,走進街頭巷尾日日忙碌著,形成最動人的「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環境永續的循環典範。

在還沒回來慈濟基金會服務之前,我在新竹科學園區任職;科技業工作繁忙,不少高階主管喜歡打高爾夫球或游泳做為休閒健身的活動,我是把做環保當運動,週日一定到社區附近的「千甲環保站」做志工。

二○一五年開始,擔任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董事,我和師姊慈竑固定在每週六回花蓮隨師,晚上一定趕回新竹;週日早上八點多,依然到千甲環保站做環保,這樣的習慣一直維持到我二○一七年離開新竹。之所以如此恆持,一方面我認為環保是最有意義的運動,另外是被這些環保菩薩所感動,自然想去。

千甲環保站位於新竹市六八快速道路橋下,只有週六或週日集眾資源回收。高架橋下,橋中有縫,雨天還得避開下雨區,時不時橋上有大卡車經過的噪音,環境相當「幸福」,然而環保老菩薩們每到週日,總是一大早就到環保站;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楊師兄,當時他已經八十幾歲,若沒有人載他,楊師兄會獨自步行四十分鐘來環保站。他溫文儒雅、話不多,最常說的是「跟著師父做就對了」、「聽上人的話,一定要做環保」。有時候,我因為工作忙不過來,請假沒去,下一次在環保站見面時,楊師兄會關心地問:「很久沒看你來環保站了?你好嗎?工作忙也要照顧身體。」那分真誠與溫暖,彷彿環保站是一個大家庭,我是楊師兄的家人一般。

還有林德光師兄,為了載科學園區的環保物資,自掏腰包買貨車、親力親為資源回收,也一路上耐心陪伴大家做環保;還有千甲環保站首任站長謝梅桂師姊,她擔任清潔工作,獨力撫養女兒成人,自己的生活清平簡單,做環保則是全心專注,而且逢人就說慈濟,是臺灣女性堅毅勤樸的縮影。

環保菩薩們彎腰貼近大地,難拾能拾(回收物)、難聞能聞(髒與臭)、難行能行(推環保),尤其那分追隨上人,拳拳服膺的行動、秒做分類的敏捷身手,深深讓我感佩;我回到花蓮後,時間上無法再去做環保,但每次和環保菩薩演講分享,是讓我最親切、最歡喜的事,也推進著我不斷地將環境、地球永續的觀念與方針,日日用心,論述推動。

本書收錄的八位口述者,他們有的是親耳聽到上人呼籲後,回家就開始投入環保,也有的是受志工精神啟發而共行環保。他們是全球環保志工的縮影,都是不在乎付出多少時間體力,不管回收物變賣之後能換成多少善款,即使必須自掏腰包付油錢、餐費,也甘之如飴。

本書的誕生,還要感恩中區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他們將環保志工動人故事的口述歷史,在慈濟基金會文史處輔導協助下,完成編輯而付梓;不但體現「用心就是專業」,更做到上人「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的期許。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者行也」,臺灣的環保路,在世界演進的浪潮中,有耀眼成績,也有來不及的急迫。做環保的手,是最美的手,敬以此書,向全球慈濟環保菩薩致敬;更希望透過本書,帶給更多人心靈的啟發,成為環保志工的一員,一起守護地球永續平安。

拾福: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

⌑ 出版:經典雜誌
⌑ 定價:400元
⌑ 客服專線:02-28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