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三比克風災 慈善隊伍自動集結

莫三比克總統透過媒體,呼籲大眾警覺即將登陸的熱帶氣旋;志工清楚知道,沒有收音機、手機、電視機的貧困民眾無法收到訊息,立刻奔走相告,並在災後熟練動員,勘災同時籌備熱食與物資發放。這些急難救助經驗,來自兩年前的伊代風災……

二○一九年強烈熱帶氣旋伊代(Idai)、肯尼斯(Kenneth)接連侵襲非洲,引發嚴重洪患,造成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等國慘重災情。伊代風災甚至被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稱為「非洲史上最嚴重天氣相關災難之一」。

二○二一年初,由國際環境組織「德國看守」(Germanwatch)發布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中,莫三比克被列入全球氣候風險排名第一名,因地理位置加上普遍貧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將更為嚴峻。

二○二一年元月,莫三比克中部索法拉省繼伊代風災後再次受重創。三個星期內熱帶氣旋夏朗(Chalane)以及艾洛伊斯(Eloise)接連侵襲中部地區,造成大水患,還在復建中的索法拉省,人民生計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受挫,又遇天災,難以承受多重打擊。

艾洛伊斯熱帶氣旋造成雅瑪郡堤卡鎮等低窪地區淹水不退,慈濟志工涉水勘災、訪視收容中心。(攝影/Soares Joaquim Santos)

走入部落,
提早備災防災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莫三比克總統菲利浦透過媒體公開警告:一級熱帶氣旋「夏朗」即將登陸中部,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備災。經歷伊代的慘痛經驗後,中部本土慈濟志工清楚知道,沒有收音機、手機、電視機的貧困民眾,無法收到政府的訊息,他們立即透過家訪、網路、手機等各種方式把消息傳開,提早備災防災。

志工們走到當地部落,徒步以口耳相傳方式告訴大家氣旋即將來臨。面對大風大雨,住在簡陋草屋的民眾最害怕屋頂被掀走,想盡辦法先綁穩屋頂。年輕志工們協助老人家,找尋大石頭、木頭等重物壓在屋頂上。在梅圖希拉鎮(Metuchira),志工腦筋一動,想起倉庫存有回收的愛心米空米袋,立即發放給村民每戶五個,讓他們製作沙包防災。偏鄉物資有限,但激發大家的創意,米袋還可以抽絲充當繩子綑綁,以穩固屋頂。

夏朗氣旋來得快、去得快,短短二十四小時風雨,卻造成中部地區七人死亡、十三萬人受災。首都馬普托慈濟志工迪諾及蔡岱霖等人,趕往一千公里外的中部災區,三週內完成白米及建材糧食包發放,讓撤離家園的三千多戶人家,回家後可以立刻重建。

當民眾歡喜領著物資賦歸,馬普托志工功成身退撤離中部後數日,二級熱帶氣旋「艾洛伊斯」來襲,一月二十三日登陸中部,帶來狂風暴雨,單日降下二百五十毫米雨量,大水剛退的中部災區雪上加霜,這次超過二十一萬人受災。

接連的風災並沒有阻斷志工勘災與援助行動。風雨過後,雅瑪郡年輕的本土志工,深入衛生環境惡劣的災區、涉過淹漫的糞尿污水勘查災情,他們兩年前都曾是伊代風災的受災者。

二十三歲的索阿斯(Soares Joaquim Santos),如今是慈濟志工。父母早逝的他由阿嬤撫養長大,因為家境貧困,他輟學幫補家用,每天替人提水賣水。靠著年輕的體力每天來回提水四百公升,換得約二百莫幣(新臺幣七十五元)收入,祖孫倆勉強度日。兩年前,索阿斯的家在伊代風災中坍塌,無助的他遇上前來賑災的慈濟人。伊代摧毀家園,卻也讓他開始改變人生命運。

「加入慈濟之前,我是個不懂感恩又自私的年輕人。但是證嚴上人的大愛精神感動了我,讓我學會走出自己的世界,去關心比我更苦更窮的人。我也很感恩慈濟,讓我可以重新回到校園,還學會攝影。」

兩年來在馬普托志工陪伴下,索阿斯一起去家訪關懷,學會採訪記錄、使用電腦;艾洛伊斯風災對當地造成嚴重影響,他希望透過照片讓世界看見最真實的情況。勘災時因為積水、病媒蚊滋生,索阿斯與另一位志工伙伴染上瘧疾,他服藥休息一天,就再次投入拍攝。

「我告訴我的身體,一定要趕快戰勝瘧疾,否則世界就看不見莫三比克面對風災的畫面。」辛苦拍回的畫面,讓志工團隊感動,索阿斯說,更希望能讓上人知道當地志工很努力在完成翻轉非洲的使命。

布齊郡瓜拉瓜拉鎮收容中心糧食嚴重不足,志工勘災後隨即投入協助供應熱食;艾洛伊斯風災後,總計協助兩郡三個收容中心供餐。(攝影/Dario Nhacale)

熱食發放,
老幼安心飽足

中部重災區雅瑪郡堤卡鎮(Tica)以及布齊郡瓜拉瓜拉鎮(Guara-Guara),均設立緊急收容中心,各安置了約兩千位和一萬位撤離居民,然而人數過多難以容納,許多人未分配到帳棚,只能露宿,政府也缺乏資金供應足夠糧食,人們只能一日一餐勉強度日。

炎熱的天氣,加上有限的資源,收容中心的民眾生活難熬,群聚情況下幾乎無人戴口罩,增加疫情傳染風險。居民匆忙逃難、家當全無,有的一家七口只能領到一盤玉米粉,有些人排隊到最後,只能無奈看著剩下鍋巴的大鍋,回頭和孩子說:「今天又要挨餓了。」志工回傳一段段勘災影像,讓人真實感受到當地民眾的辛酸。

一月二十八日,艾洛伊斯風災後五天,堤卡鎮收容中心的大樹下,人聲嘈雜,大鍋煮好的主食玉米粉與大豆配菜已分裝成一桶一桶,慈濟志工準備第一天的熱食發放!他們連日採購食材,開始為收容中心供餐、協助煮食,民眾在供食點外排隊等候,一一接過志工奉上的餐具─人人均領得一個不鏽鋼盤、塑膠杯、湯匙及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

每人一套餐具,是遠在花蓮的上人了解災情時,慈示前線志工要提供的,務必讓人人都能夠得到屬於自己的一餐。

要在災情、疫情期間採買接近一萬份的餐具與物資,對志工是很大的挑戰;慈濟也成為這次風災中,第一個啟動發放的NGO團體。一位民眾受訪時,謝謝志工帶來的餐具,「之前只有一個容器,一個人排隊領餐,全家一起吃,吃完再去排隊時,往往食物已分完了。」如今,大家戴著口罩,拿著自己的碗盤,有秩序地排隊,食物的供應也足夠,終於不用再擔心會輪不到自己了。

一月適逢雨季,中部多日雨勢不停,部分低窪地區水位無法退去。災後一個多月,慈濟志工持續照顧受災居民,簡單的一餐熱食,讓堤卡鎮以及瓜拉瓜拉鎮兩地一萬兩千多人,得到安心飽足。

志工為收容中心民眾提供餐具,在堤卡鎮收容中心,民眾拿著自己的一套餐具領餐。(攝影/Luisa Sheila dos Santos Chambala)

沉沉物資,
返家重啟生機

當載著滿滿物資的卡車,緩緩開進堤卡鎮穆塔慕惹格小學(Mutamurega)收容中心,樹下男女老少拍手歡呼、唱歌跳舞,歡迎志工的到來。

從一月二十八日起慈濟提供熱食,志工也同步採買糧食、建材工具及作物種子,幫助居民重建家園。二月中旬得知政府要關閉此處收容中心,讓居民返家,慈濟志工早已準備好「建材種子糧食生活包」,二月十六日一早運送到收容中心。

「慈濟發放物資給四百七十九戶家庭,讓他們帶著祝福回家!」本土志工娜茲菈(Nazira)說明,每戶物資包括建材,及一個月分量的玉米粉、大豆、鹽、糖、油等糧食;考量到農作物被大水沖毀,準備有南瓜、高麗菜、芝麻等作物種子,讓居民生計得以慢慢復甦。離家數週,居民羅莎(Rosa)期待展開耕作,「有農作物收入就能夠買生活用品,謝謝你們的幫助!」

雅瑪郡郡長荷西(Jose Tome)說明,當地居民務農維生,災後最需要的就是安身之所、食物和種子,「三週內我們經歷了夏朗風災和艾洛伊斯風災,慈濟的物資對民眾幫助很大,尤其是今天發放的種子,讓人們自力更生,生活也比較有保障。」

發放儀式正要開始,一位孕婦上前跟志工請求,她即將臨盆,能否先領物資?志工趕緊發放,結束後牽掛著不知她是否平安,於是前往附近診所探訪,得知她已生產,襁褓中的小娃兒是她的第三個孩子。

媽媽菲利蜜娜(Filis-mina)感謝慈濟及時發放物資,所以將孩子取名為「馬利安諾‧慈濟‧荷西」(Mariano-TzuChi-Jose)。在當地,中間名有表達敬意的含義,常用於紀念重要的人。

志工陪伴返家,來到堤卡鎮郊區荒野,看到菲利蜜娜與先生一家五口住在蘆葦、泥土塊搭建的陋屋,連日下雨,屋內還積著水。空空的小屋沒有床,一家人只能坐著睡等地乾。志工們不捨,除了協助打掃,並送來福慧床、毛毯及嬰兒用品。

兩位來自馬普托的慈濟分會職工,親眼見證同胞艱辛的生活,震撼不捨,主動出資贊助小馬利安諾一家人租房子。故事傳開後,雅瑪郡一家旅館的老闆,主動聯絡慈濟告知,他們願意提供工作機會給菲利蜜娜,讓他們一家可以自力更生!

截至三月中旬,仍有一萬多人困在收容中心,等候返家,慈濟志工計畫提供建材種子糧食生活包協助重建;後續也將援助堤卡鎮、拉梅高鎮、雅瑪鎮以及梅圖希拉鎮接近四千戶約兩萬人三個月的糧食,以走在最前、留到最後的慈善精神,守候苦難人。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