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刻,都好》

精選書摘

翻過山之後

撰文、繪圖‧凌阿板

我想對看著書的你說聲感謝,若有得到什麼,那就太好了,讓我在每個時刻經歷的困頓與體悟,耕耘這片心田的過程,有了美好的收穫。

前幾天,大學時的慈青學姊巧如帶著女兒樂樂來,一起玩耍,一起畫畫,非常開心。後來收到巧如的訊息,她說分開時看到我的背影,令她想起我出發到花蓮靜思精舍前,我們相聚後,我離開時的背影。

這,讓我湧現了很多回憶。

那時候的我好緊張喔,要前往山另一頭的花蓮,一切都是未知,但內心感覺到那裏有什麼在呼喚。在山邊精舍的日子,一去就待了快七年。

我問巧如,再次看到這個背影,感覺我長大了嗎?但忍不住又寫道,我還是希望自己像孩子。

想起之前讀到出版人黃靖雅在一篇文章提到:「即使你一天要上班八小時,還要擠捷運、公車,花兩、三個小時上下班,剩下的時間又要照顧老小,感覺自己的人生跟修行、跟《山居法》(藏傳佛教修行書)關係超遠的;只要你不放棄,還願意守護心中的那座山,即使塵勞深重,對真正的自由充滿熱情,對利他不失信心——那麼不管你在哪裏,那裏就是你的青山,你的山洞,就在那裏。此時此地,方寸之間,永遠容得下一座山,就在那裏修!」

翻過那座山,才知道還有座山在心裏要翻,愈來愈能明白佛偈所說的:「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是從這裏出發的。再次回來,想要說我一切都好,會再繼續努力,沒有忘記初心,我想,只要笑容還在,我就一定沒有忘記。

每一天都美好

以前從來沒想過可以畫圖寫文字到出書,想不到達成了,這還是第二本。證嚴上人說:自耕福田,自得福緣。我想對看著書的你說聲感謝。若從書中有得到什麼收穫,那就太好了。讓我在每個時刻經歷的困頓與體悟,耕耘這片心田的過程,有了美好的收穫。

感恩上人開示的法,感恩經歷過的事情,感恩每個你,讓平凡的每一天,都存在著美好的意義。只要去做就會留下一些什麼,過往的緣分累積今天的收穫,希望我跟大家一直有很深的緣分。

護心

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時,看到一則貼文,日本一個小縣城的口罩斷貨了,工作人員在空空的貨架上貼了字條:「沒有不停的雨,天一定會晴。相互爭搶就不足,相互分享就有餘。」

除了環保餐具、手帕之外,口罩大概就是疫情一年多以來不能離身、不能離口的另一個配件了。口罩過濾掉看不見的細菌,保護身體,那麼心靈呢?

忽然想到「悲」這個字的手語,手勢很像「口罩」的形狀。因為悲心深重,所以很多人不怕苦去付出,醫護人員也好,許多志工也身體力行。

回到個人的悲心,可以付出什麼呢?我想,選擇蔬食也是一種方式。看到許多疫情相關的新聞,動物身體受苦的感受,現在,人類彷彿也正在承受著。

學會感恩、接納與付出關愛,溫暖別人的同時,也強大自己。

種下善因

上人開示:「感恩,因為你給予我法的傳承。因是種子,有了因,才會有緣,所以感恩銘記在心,因為有你,所以成就了我。」

返鄉時跟母親談到妹妹讀書的過程,我忍不住說:「以前我想讀廣告設計系,你就不讓我讀……」母親說:「有嗎?真是不好意思,我覺得靠畫畫不容易生活嘛……」

其實說出口的下一秒,我就覺得應該跟母親說感恩。如果不是母親的緣故,我大學時就不一定有機會走入慈青社,認識很多好朋友,畢業後又來到靜思精舍工作。

每件事情都有其因緣,喜怒哀樂都鋪成路,成就現在的我;就算當下發生的事情,看似不如意,抱持著感恩的心,種下善的「因」,有一天種子發芽,就會變成相互支持的緣!

上一個
下一個

日日菩薩十地

如何在生活中看見佛法?

靈光一閃,感覺每一天的生活中都有「菩薩十地」—

早上起床,感恩一天的開始,滿心歡喜,是「歡喜地」。

起床後要把自己打理乾淨,是「離垢地」。

薰法香後,容光煥發地開始一天,是「發光地」。

熱情待人,智慧生活,做到茹素、環保,是「焰慧地」。

碰到困難,一個人無法成就,集眾人之力,身旁的善知識一起就能突破,是「難勝地」。

不論碰到什麼樣的心境,都要時時回歸當下,往前邁進,是「現前地」。

有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前往幫忙,是「遠行地」。

幫完別人,被稱讚,心想著都是本分事,不因此驕傲,是「不動地」。

付出無求,適時適地付出,以智慧帶領行善方向,是「善慧地」。

一天結束了,抬頭看看天空,用法喜度過的這一天,不執著,就像雲一樣,真空妙有,是「法雲地」。

想要永遠記得的

隨師行腳,歲末祝福典禮在音控室協助志工;上人開示時,我們就像要考試的學生,聽到老師開始講話,要在電腦檔案資料夾迅速找到相關畫面,好讓大家一邊聽,也看得到那個真實的場景。

活動還沒有開始之前,就要用功,回顧今年、去年、好多年前各式各樣的事情,把那些畫面記憶在腦海裏,一聽到就用關鍵字搜尋;典禮進行中,聽到志工經藏演繹的歌曲,有時候就變成那一整天,迴盪在自己腦海的歌曲。

前陣子有個視頻,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女士Marta C. Gonz lez,戴上耳機聽到《天鵝湖》的音樂,雖然已失智,但還是張開了雙手,眼神彷彿是年輕時,還在芭蕾舞團跳著舞那般亮了起來。

後來看到一則社群平臺分享的心得,說無論Marta C. Gonz lez是誰、有過什麼經歷,都不是那麼重要。「芭蕾和音樂顯然已經與她的心緊密相連不可分,使得她因疾病的影響而喪失了記憶和認知能力的情況下,那沉睡的怦然心動依然能夠被喚醒。」

如果有一天,我們認不得親人、忘記了自己是誰,那時會希望自己還能夠記住什麼?想永遠記住的,現在開始,就要反覆練習。

我忍不住想,上人說的「莫忘」,就是這樣吧!不只是要讓新人記得從前,還要讓每個人都不要忘記自己生命與慧命的那分緊密相連。

謝謝志工們的身影,讓我記得,希望我永遠記得。

雖然我不擅長經藏演繹,但我很喜歡唱誦,年邁時,希望聽到那些經文、歌曲,我也仍舊會很感動。

每一刻,都好

⌑ 出版: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客服專線:02-28989000分機2145

本書為會員專屬贈書,如需助印索閱請洽客服。歡迎您線上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會員,每兩個月獲贈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