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 調身調心

2.14《農正月‧初三》

【靜思小語】人文教育不只是學習禮儀、提升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學會惜物愛人。

活絡善念成習慣

因防疫避免群聚,今年春節期間精舍沒有安排益智手工藝攤位等寓教於樂的活動,但仍然有不少慈濟人與會眾攜家帶眷回來走春,向上人及常住拜年。上人談話時,拿起擺在桌上,用開心果外殼做的蓮花對大家說,這是老人家發揮智慧,將原本要丟棄的果殼撿起來,拼成如此漂亮的花朵,讓無用之物變得很有價值。

「老人家隨心所欲,想要用這些材料做什麼造型,就可以做到,腦筋很靈活。」上人提到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曾經分享大腦神經反應區的觀察,接受測驗的人想要做什麼事,從電子觀測儀可以看到某個區塊就會活絡起來;後來又聽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施益民教授提起,人腦有一個區域,在看到有人受苦受難時會起悲憫心,從而做出助人的行動,是一個利他的神經反應區域。聽了以後覺得這與佛陀所說相合,眾生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凡夫的佛性久受無明欲念所蒙蔽,所以需要有人引導,並且靠自己殷勤修行,方得以回歸本性而覺悟。

「佛陀說『善惡無記』,人一生下來並非就是惡人或善人,總是隨著環境因緣,起心動念;如果時常起善念,就能發揮與生俱來的慈悲善性。」上人舉坐在蔡青兒師姊身旁的黃千容小朋友為例,四歲的孩子能夠乖乖地坐著畫畫,不打擾大人說話,這股靜定之力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已經成為習慣。人腦中「慈悲利他」的神經反應區域,如果經常觸動它,就可以讓這個區域的腦神經細胞保持在很活絡、很敏銳的狀態,讓人常常起善念、行善行。所謂修行,就是如此而已。

若說要修「柔和忍辱」的功夫,也是一種自我訓練,訓練自己能耐得住性子,不會動不動就煩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氣的人,就會轉動為靜,能夠靜定。靜下心來,思緒也會比較清晰,讓起惡念、躁動的腦神經細胞安靜下來;起善念、慈悲利他的腦神經細胞則常在活動中,自然就會培養出行善助人的好習慣,而且比較不會對不如意的境界生出無明煩惱,動怒、抱怨等等。

又如環保志工們有不同的家庭環境、生活背景,自然也有不同的習氣,但是大家有共同的方向,不斷地修善去惡。即使很多志工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退化,但是他們培養出善的習慣,總是想著「環保站的回收物很多,要去分類整理」等等,所以有些志工退化失智或是生病受傷而失憶,卻不會忘記要到環保站做分類。年節期間,從除夕到現在,各地環保志工沒有休息,大家面對家家戶戶大掃除時清出來的各種回收物,不會起煩惱心,而是以「拾福」的歡喜心善解之,不會煩躁。所以說,修行就是修習氣而已。

感恩面前這杯茶

靜思茶道師資團隊乘著年節期間在精舍奉茶之時,入會客室向上人報告慈濟大學國際學院靜思茶道課程圓滿,學生們甚有學習精神,整體表現也很優質。上人聞後開示指出,慈濟道場的靜思茶道等人文課程,最重要的是教導禮儀,引導大眾惜物愛人,用法調整身心行為,及時行善行孝─

我們的人文課程,最重要的是讓人學習禮儀,「禮者,理也」,我們有這樣的環境,所以要教導提升生活品質,在人與人之間提升禮儀與儀容。

每一回我端起杯子來要喝茶,就會想到我們這裏喝杯茶,好像很講究;我是灌茶,不是品茶,常常一杯茶還沒喝完,就聽到有人對我說:「師父,要做什麼事了。」就趕緊出來。總而言之,我根本不知茶味道,總是有茶可喝就好。聽你們分享靜思茶道,我感覺:「很好命!」大家端起茶來,要感恩有這一杯茶可以喝;想一想苦難人連骯髒的水都難以取得。我很建議你們在喝茶之前,先播放一段影片,讓學員看見苦難人的生活。

昨天聽了幾位分享以後,我也對他們說:「看一段莫三比克貧苦孩子的生活影片,看看他們是怎麼生活的,我們要很惜福。」

喝那一杯茶,總是要很感恩;有人連髒水都要從很遠的地方去取回來。大愛臺記者曾跟拍採訪甘肅山村婦女,挑一桶水走在懸崖邊,沉重的水桶晃一下、晃一下,可以聽到她喘息的聲音。那裏的人生活就是如此,婦女每天一大早起來,第一件大事就是挑水,從山上一直走到取水的地方,一窪水是這麼髒,她們就在那裏舀水,再挑上山,來回八個小時。看到她們這樣,我們用水要很珍惜,水龍頭一開,我就趕快將它關小一點,要惜水、惜福。

所以喝那一杯茶,真的很高貴,要從茶怎麼種的講起,經過了很辛苦的過程,尤其是靜思茶,我就曾去採茶,二葉一心,很講究。總而言之,當我們有福,在享受、享福的當下,就要想到苦難人的辛苦;所以真正的茶道人文,就是要提醒人人有愛心,惜物愛人。

顧佩珍、謝春梅、佘碧真師姊等人感恩上人開示,並提到透過茶道課程招募人間菩薩,目前有三百十八位師資,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由上課而進入慈濟,所以課程中也用法在接引人。上人肯定表示,接引眾生要三根普被,各有法門;要有禮儀,有善、有愛,知道如何調身、調心,把握生命,即時行善,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