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年輕 讓我們來擔

二十餘年前從臺灣取回環保經後,楊觀來(左四)與林花(左二)就投入環保,至今毫不言累,也帶動無數人參與。(相片提供/洪麗芬)

這是一趟有歡笑、有眼淚的旅程,遇到障礙時,想想上人,淚水擦一擦,放下身段繼續向前行;開心時更要想想上人,因為有慈濟,我們才能賺到付出的法喜……──楊觀來、林花(雪蘭莪州慈濟志工)

雖已年逾七十,但頸上圍著毛巾,穿上跑步鞋,楊觀來與太太林花依然如年輕人般在路邊慢跑;不只如此,他們看到路邊草叢上的瓶瓶罐罐,利索地拿出早已備好的袋子,熟練地將之一一拾起,帶回家中清洗、分類回收。

身高約一百八十公分,一頭乾淨俐落的短髮,楊觀來不怒而威的外表,著實會讓人退避三尺;反觀太太林花,雍容和藹,讓人打從心裏喜歡。自一九六九年共結連理後,夫婦倆胼手胝足,共同打理五金店,也將四個孩子拉拔長大。

「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這一切,並不是閉眼睜眼那麼簡單……」看著林花,楊觀來的思緒,飄到了年少輕狂的那段歲月。

楊觀來來自貧困家庭,十多歲就出社會打滾。褲兜裏沒有多餘的錢,常讓他心生自卑,也因為想要更多錢,仗著一臉惡相,鋌而走險跟人收保護費;舉凡能夠用武力解決的事,他絕不會妥協,因此成為村裏響噹噹的人物。一次打架傷人,被員警包圍住家要緝拿他,恰巧他並不在家。那一年,他才十八歲……

他在二姊的安排下連夜離開家鄉到吉隆坡,在五金店當送貨員,也因為想重新開始的念頭,他很用心打工,深受老闆賞識,從售貨員晉升銷售員,老闆再放心讓他打理店面,他也慢慢摸索,掌握到做生意的要訣。

二十歲那年,因為送貨與在石場做女工的林花一見鍾情,漸漸地浪子回頭。林花來自蕉賴十一哩新村,家貧沒有受過教育,自懂事以來就是和父母做工或照顧家務。十四歲起,她當過鄰居家的保母,去工地搬磚頭,推獨輪車載石灰給建築工人,「是很辛苦,但至少可以幫補到家裏。十八歲,住家附近開了一間石場,需要大量工人,我和姊姊就趕緊過去,日薪比在工地多了五毛錢。我把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自己不留一分一毫……」

楊觀來二十三歲時娶了林花,回到家鄉雪邦縣龍溪從事五金行業。林花說:「我嫁給他之前,不知道他這麼壞的,是過後聽他提起;不過都結婚了,唯有希望他不要再重蹈覆轍罷了。」

林花說她也有脾氣,但自己並不是愛把事情鬧大的人,因此只要丈夫耍性子,她都不予理會,讓他有氣無處發至氣消,方與他互動。一個火爆如地雷,一個平靜如湖水,夫妻相處模式就這麼簡單;直到一九九七年,慈濟志工洪金生的出現,讓他們平淡的生活激起了無數美善漣漪。

洪金生和陳桂英排練經藏演繹手語,他們是楊觀來和林花最感念的慈濟人。(攝影/蘇特興)

想到孩子們就開心

「我們的五金店跟洪師兄有生意來往,他問我們要不要當慈濟會員,我們沒有多問,反正一心就覺得做好事,再加上也沒有規定要多少善款,就加入了……」楊觀來笑笑地說著。

洪金生常常邀約參加慈濟茶會,所以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從龍溪駕車四十五分鐘去巴生;「但還沒做慈濟,他們的分享,我們完全聽不進去啊……」後來陸陸續續參加了訪視和環保,愈做愈發心,也隨著志工去馬六甲慈濟會所上課。二○○○年回臺灣參加環保研習營隊,此行不僅打開視界,也在見到上人後,篤定做慈濟的心志。

他們將心動化為行動,除了在龍溪開設環保點,也快馬加鞭地到丹絨士拔、萬津、雪邦等區帶動志工做環保,開立環保點。楊觀來說:「我們兩個做環保二十二年了,當時巴生的環保點也才四個罷了,現在整個巴生有幾個,我都算不清了。」

這段慈濟路,夫婦倆最津津樂道的還是承擔「慈誠懿德會」志工的點滴。拿出珍藏的幾本相簿,楊觀來邊翻閱、邊回味「青春歲月」,從中抽出兩張照片,喜悅地說道:「你們看,我也是大學生喔!」那是他穿著學士畢業袍和畢業慈青孩子的合照,相片中他笑得合不攏嘴。「我沒有讀過書,卻有機會穿上畢業袍,若不是做慈濟,哪裏有這樣的因緣啊?」

當時,他倆自認中文字已經沒認識幾個了,更何況一竅不通的豆芽字,要怎麼跟知識淵博的大專慈濟青年互動和溝通,因此婉拒承擔。洪金生卻不這麼認為,反而積極遊說,因為賽城多媒體大學(Universiti Multimedia Kampus Cyberjaya)很靠近龍溪,慈青社需要志工陪伴,承擔者只要有一顆爸爸媽媽心即可。

「聽到洪師兄說有爸爸媽媽心就可以,就答應了,因為我們真的是帶過孩子的,就試試看吧。承擔後,才發現沒有很難,因為孩子們能感受到這分無私的父母心。」林花說。

談起陪伴慈青的十多年,他們滔滔不絕,「孩子生病時,除了噓寒問暖,還載去看醫師;怕他們餓著,又煮食物帶去宿舍幫補身子。孩子們大部分來自外地,家人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我們就發揮一家人的精神了。」林花說,慈青們在校園做環保,他們也煮晚餐送過去,曾多達六十人用餐,「我們不嫌累、不嫌煩,就把晚餐當作鼓勵。」

楊觀來也說,有一年慈青聯誼,邀請他去分享,「看到臺下坐著的都是大學生,我這個什麼都不會的老粗,卻在他們面前分享心得,其實很緊張;但幸好順利分享,還獲得掌聲鼓勵,想不到我們在慈青的心裏留有一席之位了。」

林花也感恩地說:「他們知道我們沒有讀書,並不會看不起我們,反而還教我們。那段時間,我們就是相互學習。」有一年共有八位慈青返回花蓮受證志工,楊觀來說,高興的心情難以形容,因為又有一批生力軍可以幫上人扛米籮了,「跟他們打成一片後,我們的心境就像回到年輕時,只有在照鏡子的時候,才察覺原來我們是老了的……」

拿著陪伴慈青時的合影,這段歷程是楊觀來和林花在慈濟路上最美好的一段。

消防員感恩司機菩薩

一路走來,楊觀來和林花最多的心情就是「感恩」。除了感恩上人,二○○五年受證慈濟志工的他們,最感念帶他們進慈濟的洪金生和陳桂英夫妻檔,看到陳桂英將病痛拋諸腦後做慈濟的精神,林花說:「我們好手好腳還不做?就是要跟他們看齊。」

楊觀來紅著眼眶說:「做慈濟二十年,沒有想過不要做,只是偶爾會有煩惱;但是轉一個念,就想到這個團體幫人幫到全世界去,如果沒有慈濟,我們幫過的人哪裏有得三餐溫飽?抱怨只是一時,但對上人的心,是生生世世的……」

林花也誠懇地說著:「我的心沒有退轉過,現在抱著可以做就是福的心態,能做的就做。只是書寫方面,就真的沒法度,倒是你叫我煮、叫我做環保、招會員,都沒問題。」

楊觀來靦腆地補充:「如果要發脾氣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上人,他說我們是修行團體,遇到氣事,忍了吞下去,快快消化掉,想到這個,就改變了。不是我說的,很多人說我參加慈濟後,改變很多的……」

楊觀來笑說林花是他的消防員,常常拿滅火器除去他的雜念;林花則說楊觀來是她的最佳司機菩薩,讓不會駕車的她也可以馳騁在慈濟菩薩道上,有所作為。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慈濟活動改為線上進行,他們摸索著用手機連線參與共修,「我覺得這樣很好。活到這把年紀了,才真正學會用手機,這樣點一下滑過去,就能看到、聽到上人的開示,還有讀書會中師兄姊的分享,真的受益良多。現在看我是老了,但心不老,好像變年輕跟上潮流了。」楊觀來最自豪的,莫過於學會用手機打視頻電話與在中國大陸的曾孫聯繫。

歲暮之年,含飴弄孫之外,楊觀來與林花更願意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上,那就是做慈濟。「慈濟對我們來說,是『不歸路』了,將五十歲寄在上人的『壽量寶藏』,我和她也才二十多歲,還這麼年輕啊,有什麼理由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