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劇變下的行蘊

社論
社論

二月下旬,位處溫帶、亞熱帶的美國德州發生大雪,各種能源發電廠因冰封而大停電。此次大雪實屬罕見,是北極圈暖化,冰冷空氣往南竄流所致。除德州急凍外,歐洲、亞洲及北美多處也為嚴寒襲擊,氣候的劇烈變遷再添警訊。

儘管氣候災難日趨頻繁,但人類似乎束手無策。過去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國承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環境惡化,卻礙於經濟發展等因素,難以落實減碳的種種協議。

例如,美國排放大量的碳,卻拒絕一九九七年聯合國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不願承諾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控制在適當的水準。對一些發展中的國家而言,也難免落入是否因支持減碳而犧牲經濟,無法脫離貧窮的矛盾中。

京都議定書於二○○五年生效時,美國西岸城市西雅圖率先達到減碳標準,號召數百個城市共同宣布,將以城市的力量完成京都議定書的目標。此舉擺脫大國因幅員廣大,政策難以普遍推動的阻礙。

聯合國啟動的「二○三○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從環境、經濟、社會領域,進一步提出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不再只以國家為對象,全球有許多城市也紛紛響應。有些企業也以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呼應。如年消耗全球約百分之一木材的瑞典知名居家用品企業,揚棄過去「換家具如換衣服」的「快時尚」,家具租賃服務也在去年進軍臺灣。

資源有限,生產終會破壞污染環境,我們每天的食衣住行,種種舉動都會影響承載著我們的地球。人與土地原就有很深的連結,包括記憶和情感。

本期封面故事中,攝影記者自熟悉的臺南安南環保站出發,在記錄環保志工的生命故事之外,也拍攝環保志工附著於土地的日常回憶。

環保站裏,一對就讀幼稚園的兄妹跟著阿嬤來,他們時而幫忙分類回收物,時而玩耍嬉戲,優游地穿梭其中。儘管和這對兄妹並不相識,這幅景象勾起攝影記者童年也曾到此幫忙的溫馨回憶,或可說是為日後藉由影像記錄環保志工的願心埋下伏筆。

志工做環保出於「惜福愛物」,這分情懷包括對前人的感念,對後代的設想,和守護土地的堅定使命感。心念和作為看似微細,但屬佛法所稱的「行蘊」,點點滴滴累積,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