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確診者康復指南

歷經超過一個月的疫情高原期,進入六月,公共場所人流逐漸恢復,人們學習與病毒共存。

新冠肺炎疫情兩年半來,臺灣感染率超過一成,
影響家庭、校園與職場甚鉅;
康復者累積療癒經驗,加上醫療分享專業,
幫助社會整體從這一場災疫走向復原。

新冠肺炎疫情兩年半來,臺灣感染率超過一成,影響家庭、校園與職場甚鉅;康復者累積療癒經驗,加上醫療分享專業,幫助社會整體從這一場災疫走向復原。

五月中旬,臺北市上班族吳先生,下班回到家後,感覺喉嚨吞嚥時卡卡的,且有發燒,快篩後隔天到醫院接受PCR採檢,確診新冠肺炎。「喉嚨就像是撕裂傷一樣,甚至講話也出不了聲,吃飯時喉嚨也會痛。」吳先生的症狀持續了三、四天,他感覺很像得了超級嚴重的感冒。

居家照護期間,吳先生服用喉片、成藥、保健食品,還有每天喝水兩千毫升,「休養一週後,我覺得應該是康復了,但體力確實沒有以前好,容易感到疲倦,有時候也會喘,一天會咳個兩次!」吳先生坦言:「我想之後應該要多多運動,然後調整作息,把身體調養回來。」

同樣在五月,五十一歲確診新冠肺炎的陳女士,在康復後覺得體力下滑,做的事情沒有以前多,但就想要休息,有些時候也還會咳嗽;走過這段病程,她的結論是:「新冠肺炎畢竟不是感冒,感覺病毒會亂跑,攻擊身體脆弱的地方。」

確診數暴增的四、五月間,醫院採檢PCR人龍不斷,專責病房數與快篩試劑供應一度緊繃,全民共同走過陣痛期。

康復之後,下一個新課題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在五月進入高原期,且維持月餘,超過三百萬人確診;與過往Alpha、Delta病毒株相比,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重症率與致死率降低,百分之九十九點六的確診者為輕症或無症狀;然而海內外研究指出,有些人康復後仍有後遺症。

去年十月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定義為「長期新冠肺炎」(Post COVID-19 condition or Long COVID),簡稱「長新冠」的症候群,通常在感染新冠肺炎後三個月內發生,影響持續至少兩個月。常見包括:呼吸道症狀、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還有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後遺症。

花蓮慈濟醫院胸腔科張恩庭醫師說明,由於新冠病毒會侵犯全身細胞,宿主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引起器官或系統發炎,當急性期結束逐漸康復時,部分患者發炎反應並未完全消失,而是進入慢性的發炎狀態。

根據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今年四月底刊登的一篇英國研究顯示,科學家追蹤兩千三百二十位在二○二○至二○二一年間住院的成人患者,當中有逾七成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出院後一年,仍未感覺到「完全康復」,且後遺症較嚴重者,體內發炎情形有加劇的現象。

感染輕症或是中重症者,都有可能出現後遺症。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指出,長新冠概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病毒直接造成的損傷,如肺部纖維化;第二類則是與長期住院有關的症狀,例如肌肉無力、體力衰退,第三類則是在康復後出現的症狀。

去年確診的葉先生,六月在醫院隔離治療十天後康復,「出院後感覺後遺症紛紛出現,像是會胸痛咳嗽、睡眠品質下降、記憶力變差……」他忐忑提到,自己有時忘記正在燒開水,曾把家中兩個鍋子燒焦,甚至購物時錢付了,卻忘了帶東西回家。

為了回復到原先正常的身體狀態,葉先生調整飲食,由葷轉素,定期做擴胸運動、下午也會騎腳踏車,並且維持飲用足量的水分,平常也會注意血氧測量,「現在的我比以前更注重健康。」

歷經居家隔離期,染疫康復者更需適度走出戶外運動,保持人際互動,才能讓生活逐漸恢復如常。

重回規律作息,紓緩壓力

馮燕歷任兒福聯盟董事長、聯合勸募常務理事,長年關注社會福利議題,回望二十二年前的九二一救災,對臺灣的非營利組織而言也是個轉捩點,民間組織的動員相對靈活,能夠及時遞補政府力猶未逮的空缺;但也面對了兩個議題:

不論該組織是否投入災害防治或災後重建,都警覺到必須對災害的發生有所準備,難以置身事外。再者是物資及善款的管理,如何讓受災者所需的物資準確、順暢的運往災區且有效使用,包括善款的勸募、統籌使用,若是沒有明確的制度與管理,都會對受災者造成災害之外的二次傷害。

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代表著五十五年來「積小錢、行大善」的慈濟精神,順應大眾對宗教慈善團體資訊、財務透明的期待,慈濟基金會就組織治理、善款勸募與運用、志工培力與環保等面向進行查核,於二○一六年起發表《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永續報告書》,此後每兩年發表一次。

永續報告書的內容,須通過第三方公證機構的審核、簽證,方能公告周知;除了具有國際公信力,也以具體數據呈現慈濟實際執行的慈善效益。

慈濟基金會亦委託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以二○一八年板橋靜思堂為標的,進行「社會影響力SROI」的調查估算,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說明:「SROI算出來是一個阿拉伯數字,代表捐款人投入一塊錢的社會資源,能產生幾倍的經濟價值或社會影響力。可以用於自我檢視或彼此觀摩學習。」

精算結果顯示,SROI數值為八點五,也就是投入一塊錢,能產生相當於八塊多的社會影響力,「慈濟志工無償付出,若改以無償為指標計算,SROI值高達五十,相當於五十倍的社會影響力。」顏博文說。

除了發表永續報告書,呈報量化數據給社會檢視,慈濟近年來也努力在國際社會廣結善緣,並與海內外學術界加強交流。顏博文表示:「我們要推動『慈濟論述,全球認證』,不論是自己辦的慈濟論壇、學思會,還是聯合國的平臺,我們都要多邀外界人士一起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