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六日 悲智雙運

5.4~6《農四月‧初四至初六》

【靜思小語】擁有資源而且善用,是智慧;將資源造福人間,就是慈悲。

通達道理還要相互包容

「人人都有這念愛心、都很甘願要為苦難人付出,也很清楚道理,但是人人也有凡夫眾生的無明習氣,你看不慣我的習氣、我看不慣你的習氣,就會彼此計較、產生煩惱,別人看到這二個人起摩擦,也會起煩惱心。原本三個人以上會合起來,就有『眾力』,現在力量卻分散了,就是因為心不合。」

五月四日與海外志工談話,上人以「協」字的字形教導,三人以上稱為眾,眾力相加就是協力,協力的前提是人心相合,合心要用和氣來表達:「你的習氣、他的習氣,我都能包容;我通達道理,你與他也通達道理,就能彼此包容,三個人都心寬念純,合於一念心。正因為我們相互包容,才有辦法表達出和和氣氣的團體形象,去幫助人的時候,受助者就能感受到我們真誠的關心,覺得受到尊重;否則彼此意見不同、方法不一樣,受助者會覺得我們沒有誠意。」

上人感嘆各人有各人的習氣,就是因為人人有自我,缺少大我;如果有心助人的愛心人總是無法突破私我融入大我,就無法救助世間這麼多苦難人;並非力量不夠,而是大家心不合,有力量卻無法結合起來,一邊做一邊生煩惱,不但沒有功德,還可能增加不好的因緣,這是讓自己一直很擔憂的一點。

「我們要把握因緣做菩薩。已經有很好的機會在面前,就要借力使力去開拓、鋪展人間菩薩道;若是我們排斥別人,自己的力量又很微弱,就無法去幫助人。本來按照我們的方法,只要人人的心合起來,可以讓很多人得救,就是因為我傳了一分力量,但是你不接、他也不來合,心拆散了,力量也分散,這些苦難人只好繼續受苦。」

志工無法用一般企業方式管理,因為人人都是自動自發,發大心、立大願要為人間付出,所以法親之間要互愛、互重,彼此誠懇尊重、相互關懷照顧。即因為大家都是發心立願、付出無所求的人間菩薩,所以舉凡有活動都要積極參與,提起常不輕菩薩的精神為法親服務,與大家結好緣;年輕人敬重資深者,資深者也會疼惜、尊重年輕人。

要在人群中領眾,必須廣結善緣,尤其在志工團隊更需要有好人緣,否則無法帶動人。上人叮嚀慈濟人,多投入、多與法親互動;雖然當志工總是要不斷付出,沒有錢可以賺,但是賺的是功德、品格。在家居士有居士的修行方法,社會就是修行的道場,要懂得運用社會人群的力量,把佛法推入人群─人群有苦難,在家居士可以集合社會力量來幫助苦難人,救人、度人,讓人知道這就是佛教的慈悲,愛護眾生,自然能夠得到人群的尊重。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得到尊重而做慈善,慈濟人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所給的物資都是品質很好、很實用的,這就是表達我們尊重的愛。我們尊重人、愛人,就要照顧到人人的心,尤其對於資深法親,更要用感恩心來照顧他們;對於平輩,你們講話投機,互動時也要讓人知道你們在做慈濟,邀朋友共襄盛舉。社會民心平和,企業也能在好環境裏發展,人人的愛心就是安定社會的一股力量。」

素食是悲智雙運的表達

五月五日校院聯席會,醫療與教育志業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許多人盡其一生汲汲營營謀求利益,擁有很多,相對地負擔、壓力很沉重;擁有資源要懂得利用,這就是智慧;將所擁有的資源用於造福人間,就是慈悲。佛法教育眾生「悲智雙運」,「悲」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有智慧者能喜捨。慈濟四大志業的精神就是慈、悲、喜、捨─「慈」是慈善,「悲」是醫療,「喜」是人文,「捨」是教育。教育是大捨的志業,師長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傳給學生,這即是「捨」;看見學生學以致用,利益人間,傳授知識的師長會很歡喜,心境輕安自在。

上人表示素食的推動也是悲智雙運的表達,不是盲目地要求大家素食,而是用心引導大家體會素食的好處,蔬果米糧已有充足的營養,對心靈沒有障礙,有益身體健康,且疼惜眾生。所以養成素食的飲食習慣,是智慧之舉。

各宗教都提倡開闊無私的愛,這分愛很開闊,包容天地人間,所以不忍眾生受苦難,看見了受苦受難中的人,就要設法去幫助。像是現在有多國慈濟人會合在波蘭,與國際非政府組織、人道團體結合力量,要救助逃出烏克蘭的民眾。雖然各團體成員有不同國籍、種族、語言和宗教,但是都具有「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能同理他們的苦而願意前往幫助。

上人期盼四大志業共同一心,不只是院校合一,慈善與人文也要和醫療與教育結合,共同發揮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良能;也希望主管同仁們,此時面對人間的種種災禍,都要有所警覺,帶動大眾虔誠祈禱,祈願天下平安無災。虔誠的心要由齋戒茹素的言行表達,且素食淨身也淨心,使人人身心健康,平息人間災禍與疾疫。

經藏演繹展現慈濟人文

五月六日,呂慈悅師姊報告《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規畫,上人強調經藏演繹要展現出慈濟的人文精神,讓人有所體會,也願意付諸行動,改變自己、改善人間。「我們要把《法華經》的精神凝聚好,讓大家至少有幾天的時間體會整部《法華經》,知道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要將自己覺悟的精髓告訴大眾,最後教導菩薩法,精要就在《法華經》,而《無量義經》顯示了菩薩法的精髓,這是佛陀一大施教。」

「《無量義經》貼近人間,所以我常常要你們讀《無量義經》,這部經是慈濟的精神依據,也是菩薩法的精髓,沒有教人獨善其身,而是要人投入人群付出,教人如何在人群中心無掛礙,而能夠不受無明煩惱污染、心念行為不脫軌。所以要用心帶動,讓大眾受感動而入心。我們用了那麼多的精力,每一步都踏到實地,句句的唱誦都能感動人心,讓人確實感受到慈濟用《法華經》的精神鋪路在人間。」

上人說,若要做,就要做得精,做出富有藝術文化、精神教育的成品,做到讓人很感動,也願意身體力行菩薩道,這就是永恆的淨化人心,讓大家永遠都會記得,不只在這一代,慈濟人的子子孫孫都知道,曾經有這群人這麼用心,成就了如此美好的畫面,傳達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