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悶、痛 復健科有解方

已經康復一段時間,日常活動還是容易喘、肌肉痠痛,體能也明顯下降。
臺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張益維醫師、徐于婷物理治療師提供建議,
不只有助改善症狀,更可作為長期保養。

已經康復一段時間,日常活動還是容易喘、肌肉痠痛,體能也明顯下降。
臺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張益維醫師、徐于婷物理治療師提供建議,不只有助改善症狀,更可作為長期保養。

問:染疫康復後,哪些症狀可以透過復健改善?

答:新冠肺炎主要影響呼吸道功能,但有不少研究顯示,也會影響到心血管或其他身體功能;張益維醫師建議,可以先跟同年齡的朋友,或是與自己生病之前的體能做比較,並且也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復原;如果染疫時是中重症,身體狀況一定會下降。

染疫康復後,一般大概以「三個月」來看,若自覺還是沒有回復到之前的狀態,可以尋求復健科諮詢,請醫師評估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

針對走路會喘、胸悶的現象,醫師會建議檢查心肺功能,做胸部X光、心電圖等,因為是新冠肺炎病人,有時也會進行肺功能測試、電腦斷層掃描,看是否有嚴重的肺部纖維化跡象,造成肺功能受損。

當診斷需要進行復健,醫師會依據患者狀況開立「運動處方箋」,復健訓練開始前,先請患者測量個人心肺耐力、最大心跳數,評估後再進行個人化的訓練。

另外,也有求診者是認知或生活自理能力的問題,在職能治療師協助訓練後,大多能恢復更換衣物或沐浴等基本功能。

問:若評估有復健需求,會進行哪些治療?

答:臨床上有些中重症病人,因為長期臥床,肌肉萎縮,坐輪椅來看診。徐于婷物理治療師說明,會先讓病人將退化的肌力訓練回來,能夠順利走路之後,就可以透過基礎運動去訓練心肺耐力。

騎健身腳踏車或是走跑步機,有助鍛鍊心肺功能。建議時間持續大概十到十五分鐘,視身體情況,若十分鐘就累了,可以先休息,不要勉強。

當病人真的很沒有力氣時,還可以用一些很簡單的方式,例如彈力帶或是小水瓶、小沙包,讓病人試著拉或提,訓練肌力、肌耐力,讓單次提起的重量慢慢增加,提得動的話,次數可以變多;待肌肉力量逐漸增加,則會透過健身器材做重訓,慢慢強化其核心肌群、大腿肌、上肢肌肉。

徐于婷強調,最重要的是要採取間歇式的訓練,在運動與休息之間做交替;後續當身體的肌耐力提升,就可以拉長復健訓練的時間,強度也會逐漸加強。

輕症病人康復後,日常保健運動最簡單的方式是走路,醫師建議每天走半小時,走快、走慢量力而為。(攝影/蕭耀華)

問:輕症病人康復後,可以進行哪些簡單的日常復健?

答:針對居家照護的輕症者,張益維醫師建議,解除隔離後,就可以開始做簡單的運動,不要把自己關在家裏;一直待在家中,反而會讓復原期拖得更久。

在符合防疫規範之下,出門找空曠的地方運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走路,一般建議每天走半小時,走快、走慢量力而為,走到有點喘又不會太喘,慢慢恢復體能。適量運動可以增加代謝、降低發炎,讓自己更健康。

徐于婷物理治療師則提醒民眾,一開始不要把去爬山、爬樓梯當運動,先做到運動時間能拉長,並從最簡單的開始,例如走平路,體能增加了,再考慮強度高的運動。

另外,也會建議病人騎健身腳踏車,彈性調整車子的阻力、配速,來強化心肺耐力、肌力。

問:從居家照護到重回職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答:雖然生活逐漸恢復常態,但工作需要體力活動較多的人,先不要一次就恢復到原先的工作量。

徐于婷物理治療師建議,視康復的狀況調整工作量,例如體力較好的時候,把必要的事情、工作排在一起,讓休息的時間可以多一點;不然體力的持續性沒有以前這麼好,可能很快就會累了。

疫情期間,許多人會避免到醫院,但若有後遺症持續困擾,張益維醫師建議還是由醫師評估或檢查,找出身體哪個面向、環節出了問題,並共同討論如何進行後續的治療。

呼吸訓練:氧氣充足,心情放鬆

張益維醫師建議,康復者在日常生活中,以腹式呼吸來做簡單的呼吸復健。不同的呼吸方式會用到不同肌肉群,胸式呼吸是肋間肌,腹式呼吸則是用橫隔膜。

一般人較常用胸式呼吸,為什麼需要練習橫膈膜腹式呼吸?張益維說明,因為當胸式呼吸還是無法負擔呼吸運作時,就得訓練其他肌肉來幫忙,以獲取足夠氧氣。訓練方法很簡單,一手放胸口、另一手放腹部感受,吸氣時腹部飽滿升起,橫膈膜下降;反之,吐氣時,腹部會是往內縮,平躺、坐姿皆可練習。

做腹式呼吸訓練的好處,包括增加其他肌肉來幫忙呼吸,另外,也可以減少焦慮感。張益維醫師說明,因為腹式呼吸會刺激迷走神經、副交感神經,所以當焦慮時也可以藉由腹式呼吸,練習吸氣吐息,讓心情平靜、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