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之路的祝福

社論
社論

六月初,全臺新冠肺炎染疫率已升至百分之九,確診人口數居高不下,專家所說新冠肺炎將流感化的趨勢仍不明朗。民眾雖已累積確診時自我照護的心得,但也因恐慌衍生不少紛擾。

其中一大現象是,無論確診與否,民眾爭相購買「清冠一號」。此一因應疫情的藥方,去年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配製,由醫師診斷後開出,提供病人有別於西藥的治療。

因其治療效果佳,以致此藥粉及相關藥材被哄抬,甚至缺貨。導致有需要者找不到藥,許多人就自己到中藥行抓藥煎服,對中醫藥認識有限之下,並不清楚用的藥是否安全。其實,專業中醫師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針對病人個別體質和症狀開方,單一方劑並非人人適用。

另一個需關注的現象是,確診者是否會繼續遭受歧視?今年初曾有媒體報導,確診者康復後返回工作崗位,遭受不友善的對待,有人甚至擔憂工作權益被剝奪。近兩個月的報導中,也有孩童康復後遭同學排擠。一位確診醫師公開其日記談到,民眾在染疫後常被追問:「在何處?被誰傳染?」因而萌生罪惡感。出於社會恐懼加諸的標籤,令確診者的復原之路格外辛苦。

曾經歷重症的民眾可能背負諸多心理壓力,也需調理新冠後遺症對身心的影響。儘管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增加,病症看來也不再如疫情初期凶險,但對於如何與病毒共存,如何以正面的心態助己助人,回返日常生活,仍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在本期疫情相關報導中,去年疫情高峰時染疫的年長者在醫療協助下,逐漸擺脫染疫後的不適,也經歷過一段內疚、害怕再度染疫而自我封閉的心路歷程,所幸在善知識的持續關懷及陪伴下,終於走出家門。慈濟醫療院所中醫師、營養師及復健師出力提供專業建議,加上當事人願意一步步打造復元力,建立習慣,就能竟功。

本期烏克蘭難民援助也有持續報導,隨著戰爭時間拉長,難民獲得的協助已日益減少;其中以婦孺的困境居多,人身安全亦受關注。慈濟繼續與不同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包括予以環保毛毯禦寒、購物卡供難民選購所需的日用品,也將在醫療與心理支持上提供助力。

新冠肺炎的確診者需耐心等待復原,遠方俄烏戰火下的難民,歸鄉之路漫長迢遙。我們誠心祝禱兩者的復原之路早日抵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