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祥教授的最後一堂病理解剖課

許永祥在人生的最後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並留下對學生的期許。

一生都在找尋各種疾病答案的許永祥醫師,熱愛病理、熱衷於教育,他感恩大體老師無私付出,讓醫學生、醫師練習臨床技術,他更以自身來教「最後一堂的病理解剖課」,期許學生們能好好利用他,了解胰臟癌的快速轉變,讓未來的病人少受一點苦。

在西方醫學體系中,依照人體部位及疾病特性劃分成數十個專科及次專科醫學,在其中一種科別的醫師,一個病人都不會有,卻同時也擁有最多病人,那就是病理科!病理科醫師不會是任何一個人的主治醫師,但許多科別的病患在治療過程中,都有著病理科醫師的參與。病理報告被醫界視為疾病的最後診斷,也是疾病治療方向的指引。

花蓮慈濟醫院病理部教授許永祥,於去年五月間確診罹患胰臟癌,於今年五月六日安詳往生,捐贈大體供病理解剖。他曾說:「對於病理,我付出了我的一輩子,這是我感到最光榮的事。當無語良師課程進行時,就是我此生最後,也最榮耀的診斷。」五月九日上午,由他的好友臺北醫學大學陳志榮教授、臺大醫院病理部吳木榮醫師,帶領花蓮慈濟醫院解剖病理部副主任李明勳、數位病理科代理主任陳彥璋、鄭家鈞三位醫師完成,圓滿他為醫療奉獻一生的遺願。

一九九○年七月,許永祥於臺大醫院完成病理專科醫師訓練後,在老師侯書文教授推薦下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他是花蓮慈院病理科第一人,當時也只有他一人,要把病理科建立起來。走在這條看似「沉默」的病理醫學之路,他日復一日做好三件事─解剖、教學、研究,也寫下了許多紀錄,其中臺灣第一例狂牛症病理解剖,就是在他手中完成;他曾獲花蓮縣醫療奉獻獎、第五屆慈濟醫學年會醫療典範獎。

慈濟醫學院成立之後,許永祥身兼病理學科主任、教授。他認為即使醫療檢查儀器再先進,許多疾病與人體的奧妙還是必須靠解剖來解答,為醫師找出治療的方向。他藉著在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大學間開設臨床病理討論會,讓病理科「以病為師」的成效發揮到最大。與同事及學生們找出包含狂犬病、狂牛症、SARS、恙蟲病、P-ANCA引起的血管炎、極罕見的血管內淋巴瘤等檢驗方式或經驗,成為許多疾病「千金難買的早知道」,讓臨床醫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更有把握!

這三十二年間,他完成三百四十二例大體病理解剖、八百五十九場教學病理討論會;他說:「我們的辛苦絕對沒有白費,第一,我們的醫師都學會了,第二,未來再有這樣的病人,我們有機會救活。」

圖1:許永祥(左圖中)一九九○年從臺大醫院轉到花蓮慈院服務,一九九二年與技術員等人於醫學研究中心工作身影。

圖2:除了投入病理研究,許永祥也熱愛教學,二○○一年指導慈濟大學第一屆醫學系畢業生張懷仁標本製作前處理流程。(攝影/顏霖沼)

實驗室是不滅的燈塔

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宗鷹回憶,「只要一日有飯吃,就要幫助別人;只要一日有電燈,就要用功讀書」,是許永祥時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且不僅是說說而已,更是身體力行實踐,對於病理的執著和肩負的責任,使許永祥從未停下腳步,每當臨床醫師碰到棘手病例,他立刻全身心投入資料的書海中摸索,要一個個揪出答案,連學生都形容他「求知若渴」,病理實驗室也幾乎成為他另一個家,深夜裏常亮著一盞燈。

「許永祥教授身為病理科醫師,就是我們許多醫師的老師。」花蓮慈院名譽院長陳英和說,在外科病理上,從收件到製作成標本需要經過許多手續,若是急件,以癌症病患為例,醫師在開刀房取出病理冷凍切片後,病理科醫師必須在半小時內完成檢驗,並快速做出判斷、送出報告,而這個判斷將影響醫師的治療方式,對病患而言更是關鍵;即便在當年的一人病理科時期,許永祥依然兼顧繁雜的病理作業和病理教學,面面俱到,是醫師們的楷模,也是令人尊敬的師長、家人、朋友。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說,擔任慈大醫學系系主任期間,每年都很擔心,因為許永祥教授是醫學系的「大當家」,每年當掉十幾位學生,但是他很有智慧又很慈悲,用很多心力及時間來補強、補救學生,讓他們學會病理知識,不至於被擋修;每年醫學生票選時,像許永祥這樣嚴格的老師,都是當選「最佳老師」。他就像證嚴上人所說的「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是最佳的典範。

慈濟大學畢業的泌尿部內視鏡泌尿科主任張嘉峰回憶,大學四年級上病理課,對他來說是相當大的震撼,驚訝於病理的廣大精深,但是更驚訝有這樣一位老師將病理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學生,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日後在各個專業慢慢萌發。

張嘉峰說,許永祥二○一四年透過檢體發現K他命膀胱炎病人的共通點,為膀胱中皆有嚴重過敏反應,當時師生共同撰寫的研究文章登上《美國泌尿學期刊》。二○一六年,張嘉峰發現九成以上的間質性膀胱炎病人中,身上都有EB病毒存在,也再次登上《美國泌尿學期刊》,而泌尿部也運用這研究成果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病人回饋說從沒想過膀胱會有不痛的一天,甚至從臺北搭火車到花蓮的這一路上都可以不用上廁所!

張嘉峰感恩表示,一切都要歸功於許主任的發現,而泌尿部與許主任陸續合作研究文章共有三十幾篇,每篇皆具有臨床價值。

許永祥(戴白帽者)熱愛棒球,時常帶領慈大學生南征北討、四處參賽。

病理科醫師的「身教」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分享,許永祥年輕時就發願到偏鄉為缺乏醫療資源的居民服務,後來跟著陳英和院長等醫療前輩的腳步來到花蓮,從此和家人定居於此,「這也感恩卓老師跟所有家人的支持。」

「卓老師」即許永祥的結髮妻子卓麗貞,她讓許永祥無後顧之憂地在工作上全心投入、大步邁進。「在病房的最後幾天,有人拿錢來說要還給老師,我才知道他瞞著我,幫好多學生付學費。」卓麗貞說,家裏的大小事,包括薪水都是她負責打點,沒想到許永祥還能把自己每月給的零用錢存下來,全部拿去幫助付不出學雜費的學生。

至於學習上碰到困難的學生,許永祥則一對一指導。他曾說,病理是醫學的基礎,把地基打好了,蓋的房子才夠堅穩,無論這些醫學生將來是否會成為病理科醫師,他都希望幫助這些未來的醫師協助更多患者。

許永祥的好友吳木榮指出,近年臺灣醫學的解剖案例愈來愈少,以臺大醫院為例,已從往日一年有兩百多例銳減至近年僅有七、八例,大大影響病理學與臨床的交流和教學工作。而許永祥長年來分享非常多解剖案例給各大醫療院所,對醫學教育而言是巨大貢獻。

吳木榮談到,許多先進們捐出大體做病理解剖時,都發現還有其他的離世原因;因此,未來可能捐出遺體貢獻病理界,是每位病理研究所學生的共識,因為身體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寶藏,應該要毫不吝嗇的「捨己」捐出來,發揚光大,將知識貢獻給臨床、學生以及任何需要的人來「利他」。當他接到許永祥離世的消息時,他了解這也是許永祥對病理解剖的最後使命。

畢業於慈濟大學醫學院的花蓮慈院醫務部主任吳雅汝說,許永祥既是醫學院學生的老師、也是醫院許多醫師的老師,如今多了「無語良師」第三個身分。

「最後的治療階段真的非常辛苦,之前我不太明白,老師明明身體狀況不好,為何還堅持要做細胞治療。」吳雅汝說,後來看到許永祥在無語良師紀錄單上的勉勵話語才慢慢懂了,「老師希望可以了解細胞治療施作在自己身上所造成的變化,更期盼這些變化能被記錄下來,成為新穎治療發展的基石;比起期待在自己身上發生醫學奇蹟或有一線生機,他更想要透過在他身體裏留下的證據,繼續教導我們。」

如同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所言,許永祥堅持一個病理人的風骨,把遺體捐出來做病理解剖,希望學生們未來能為其他胰臟癌病人,尋找一線生機和治療的機會。「這也是許醫師為學生所做的最後一次身教,值得每一位醫師效法。」

附錄一

為醫療研究再努力一次

口述‧顏靜曦(花蓮慈濟醫院常住志工)
整理‧陳炳宏(花蓮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顏師姊,現在又缺病理解剖案例,學生需要學習,拜託師姊再去找找看。」為了醫學教育,許主任總是勇往直前,我能做的就是依照他的心願,圓滿身後事。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的浴佛典禮,都可以看到許永祥主任在人群中,很虔誠地浴佛;我知道今年他沒有辦法參加,五月六日下午,他離開了我們,但是我也知道,「佛已經在他心中了」。

回想起那天,我接到許主任的電話,我很驚訝他為什麼會打電話給我。他說:「顏師姊我要大體捐贈、我要病理解剖。」我說:「許主任,你現在跟我講話的精神很好,怎會跟我談這些?」「我的病情已經不好了,我知道我再不久會離開人間,但是請你幫我這個忙。」「好,我去病房看你,我們再來談。」

我想,他最想念的應該還是上人,請示靜思精舍師父不久後,就接到回電,上人已經在會客室,可以開始視訊了。

看到師徒之間的這種關懷跟尊敬,我很感動。許主任在即將離開人間之前,還是想跟上人告別,說他已經盡力了。上人對許主任開示:「你這一生已經做了很多了,要輕安自在、放下……」許主任很尊重地說:「上人,我聽清楚了。」

我想他心願圓滿了,趕快回到社會服務室拿捐贈同意書,讓許主任與家屬簽字,共同成就這件事。他在同意書寫下的願望,是要讓醫學生再度學習解剖,與提供胰臟癌研究方向,讓其他病人不要再受這個苦。他到最後,還不忘叮嚀、不忘獻身、不忘給學生上這一課,這就是我很尊敬的許主任;我也依照他的遺願幫他處理身後事。

這幾天,我一直回憶,為什麼許主任會交代我這件事?應該是我跟他合作了一百多例病理解剖的因緣吧!記得許主任常會因為找不到病理解剖案例,來請我幫忙,他總會說:「顏師姊,現在又缺病理解剖案例,學生需要學習,拜託師姊再找找看。」

我跟志工每天和病人互動,有時也會分享無語良師的觀念,當時機成熟,案例就一例例浮現出來;因為很多病人或家屬認同無語良師,才會願意捐出大體,提供病理解剖研究。

每當進行病理解剖,除了執刀醫師以外,現場會有一群志工助念,感恩大體老師捨身捐軀,成就病理科學。這是許主任來到花蓮慈院後設立的傳統,在解剖開始前,大家雙手合十,虔誠祝福。志工們也從解剖過程中了解,身體只是一個臭皮囊。另外,為什麼很多慈濟志工遇到大災難會挺身而出,也是因為在陪伴病理解剖時,培養我們對大體的尊重、不會害怕,讓我們用尊敬的心把受難的肢體歸位復原,讓家屬安心。

有一天,許主任又來找我:「師姊,這陣子都沒有案例了……現在不只學生需要學習病理解剖,連許多學會也有需求。」我到內科加護病房走一趟,看到平日比較有互動的病人名字時,問候狀況如何,家屬回答:「醫師說已經不行了,我也請了救護車,準備帶爸爸回家了。」我跟他說:「你當兒子真的很孝順,但有件事要讓你知道,你爸爸現在還能救人喔!」家屬問我:「他都要走了,怎麼救人?」我說:「只要將大體捐出來進行病理解剖,他的案例可以當作教材,讓醫師研究如何醫治,以後遇到相同或類似病例,就可以對症下藥,這樣你爸爸就能拯救更多病人了!。」

當家屬決定幫親人捐出大體,我也跟家屬說,隔天才能進行病理解剖,會請志工在旁邊念佛,讓病人安詳做這件救人的事情。就這樣總是會有好因緣,幫忙許主任找到病理解剖個案。

臺灣第一例狂牛症、境外狂犬病及許多令人害怕的病症,包括SARS疑似案例中,我們看著許主任穿上三層隔離衣仍勇往直前,他說為了醫學上追根究柢,一定要去做。面對再危險的案例,許主任還是不辭辛勞,搶時間進行病理解剖,這就是他在我心中的偉大形象,如今他圓滿了病理解剖大願,我要祝福他早日乘願再回到慈濟世界。

附錄二

恩師教會我的三件事

口述‧劉冠麟(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醫師)
整理‧陳炳宏(花蓮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今年四月間,天氣晴朗的午後,劉冠麟(右一)和吳雅汝(左一)陪伴恩師許永祥一家人到球場散心。(攝影/林永森)

老師對我們非常嚴格,他認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要我們用心,再加上他的細心陪伴,一定可以有所突破;他不只教我們病理,還教會我們,愛要及時……

從慈濟大學三年級到成為花蓮慈濟醫院臨床醫師,我的病理學老師許永祥主任,以身教、言教教會我三件事─熱忱、愛要及時、聞法勤精進。這是我今生都用不完的財富,我也要時時刻刻以此自我惕勵,在臨床、教學、研究及生活中傳遞老師的精神。

老師這一生有超過一半的歲月奉獻給病理醫學,特別是教育上,病理科有一個家訓:「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老師對學生非常嚴格,他的心思完全放在我們身上,他認為:「沒有什麼比學生來的重要,也沒有教不會的學生。」他覺得我們只要用心,再加上他細心的陪伴,一定可以有所突破。

老師在病理教學的過程可說是「手把手」,帶領我們從不會「看」到會,但考試時他也不會放水,一定要補考到我們會為止;他的目的「不是把你當掉,而是要你學會」。這樣的愛與熱忱深植在每一位學生心裏;亦師亦友地陪伴我們在醫學之路上成長。

有一次,老師收到一張住院醫師寫得不清不楚的檢體單,他馬上打電話到開刀房罵人,罵完後又覺得有點太嚴苛,事後傳訊息給我,請我後續教導學弟,傳達他的心意:「不是要罵你,是要讓大家成長,知道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

大四以後,老師成為一個陪伴我們的大家長。中午的時候,他會拎個便當來陪我們吃飯。目前在花蓮慈院的醫務部主任吳雅汝、腎臟內科醫師林于立、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洪睿勝、一般外科醫師凌慶賢都是同班同學,也都受到老師特別的照顧。

老師非常熱愛棒球,老師帶我們進入病理,我們也陪伴老師一起玩棒球。在慈大壘球隊,老師每次都來看我們比賽。在我三年級那一年,老師被我們邀請當慈醫系壘隊領隊,跟著我們南征北討;我畢業之後,老師依然持續每年帶領醫學系學弟妹到全臺各地比賽,他跟系壘隊學生已經融為一體了。

有次問老師為什麼對球隊這麼重視?他回答說,整個醫療就是一個大家庭,和球隊一樣,在球場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發光發熱,要群體合作,才能共同獲得榮耀。

老師不只是很好的師長,也是非常好的朋友,特別是我們都在花蓮,隨時碰面就可噓寒問暖。記得我博士班口試完,老師隔天就發訊息恭喜我獲得博士學位;慈濟志工培訓受證隔天,老師發來訊息:「受證後責任更大,要多精進。」

還有一次,我騎腳踏車帶著兩個小朋友從老師家門口經過,他也發了訊息:「看著你帶小朋友出去,非常幸福!」他總是適時地給我鼓勵。

說愛要及時。老師生病後,我們總想著應該要讓他靜養,但很感恩同學慶賢醫師提醒我,老師的身體每況愈下,他問我要不要去看老師?我問他,老師不是要多休息?但他擔心:「再休息,可能再也沒機會了。」所以我跟雅汝醫師決定,趁著一個好天氣的午後,帶老師和家人出門,到他所熟悉的球場。

在老師身體更差的時候,為了緩解老師插著鼻胃管的痛苦,我跟在臺大醫院外科服務的楊雅雯學姊,帶著他到靜思堂道侶廣場散心,他靜靜望向他每天上班的慈濟大學病理科,讓我不禁鼻酸,想著這麼好的老師怎麼遭受這樣的無常……

在老師生命的最後,捐贈大體做病理解剖,用身教教導我「佛法恆持久,聞法勤精進」。無常隨時會出現在我們面前,面對人生無常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好一念心,精進向道」。慈悲的上人在每個人生命最脆弱的時候開了兩條非常好的明路,讓往生者可發揮大愛將大體捐贈病理解剖或模擬手術,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發揮良能。

慈濟有很好的法親關懷陪伴制度,我們珍惜這個法緣,在人生道路上發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在緬懷恩師許永祥主任的同時,我希望把他教會我的三件事變成文字,勉勵自己,也分享給同學、同仁,及我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