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心也在

問:

防疫遠距教學期間,我才發現孩子在家上課不容易專心、偷看手機,自律性很差。孩子分不清楚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如何提醒比較好?

答:心理學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及健康情形。

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以做出最好的選擇,例如史丹佛大學在一九六○年代展開的「棉花糖實驗」證實,一個人愈能「自我控制」與「延遲享樂」,為所期待的獎勵堅持、忍耐,愈可以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由此可見自律的重要。

現在3C產品充斥四周,許多孩子從小就被餵養3C,要讓他們專心上課不偷看手機,蠻難的。

自律無法瞬間產生,但可以多與人互動、產生正向連結,建立自信與自律。家長可以試著這樣做:

做孩子的「模」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做好榜樣,孩子自然有樣學樣。爸爸媽媽可以先專心做到,吃飯時不看電視、不看手機;該睡則睡,不追劇;每天準時起床,該去運動就去運動……

證嚴上人的靜思語:「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學生的『樣』;以好模樣,培育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是給家長最好的提醒。

善用工具管理時間

線上課程有老師按表操課,也有休息時間,但老師不在眼前盯著,孩子難免神遊或偷偷玩個手遊、互傳訊息聊天。

孩子的自律行為,是從嬰兒時期的「無律」,逐漸發展到遵循外在規範的「他律」,他律的過程可長可短,也影響孩子「自律」行為的產生,更影響日後各方面的發展,所以家長幫忙建構他律到自律的行為是必要的。

有個家庭的做法值得參考:孩子從小開始,每天只能玩二十分鐘手遊,週五、週六增長十分鐘,設定鬧鐘,時間到了要下線,否則取消隔日手遊時間;約定固定就寢、起床時間,睡滿八個半小時;每天安親班放學後,吃完飯、寫完作業,跟著家長看運動節目,一起討論賽事;例假日下午一定讓孩子到學校操場打球。

這個孩子目前小學三年級,已能自己控制時間,自動做好該做的事,對運動比賽規則與項目更是瞭如指掌,心態健康到鄰居、同學、老師都喜歡他。

團體活動力量大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專家說運動是好方法之一;孩子在運動過程中,會學習團隊合作,這裏面包含守規的他律,以及相互補位、謙讓的自律。

除了運動,也可以讓孩子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團體活動,如志工、童軍活動等。我蠻推薦讓孩子跟著大人參加各種童軍活動,邊玩邊學,可以結交很多朋友。童軍活動最有挑戰的就是「宿營」,必須事先規畫、場勘,還要一次次演練,每個細節都在考驗孩子的細心、用心與耐心,沒有這「三心」,孩子無法舉辦一個成功的宿營活動;但當宿營辦完後,孩子也會充滿自信與自律。

教養有方法則事半功倍,端看家長是否重視每個環節。自律的養成真的不容易,且須長時間的陪伴;當孩子產生自律行為之後,他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察覺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更能培養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尊重的心,讓他成為一個心胸開放,視野開闊的年輕人。

懂得自律的孩子,他們創造的人生會更精彩。讓我們當一個好「導師」,引導、陪伴孩子往自律的方向走,才是最有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