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新移民 加拿大志工的購物清單

湯鍋、刀叉、熱水壺、浴巾、菜籃車……
取得烏克蘭移民各戶所需物資清單,
志工察覺這都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所需,
卻能讓他們在逃離戰火後重新開始。

湯鍋、刀叉、熱水壺、浴巾、菜籃車……

取得烏克蘭移民各戶所需物資清單,志工察覺這都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所需,卻能讓他們在逃離戰火後重新開始。

二月二十四日夜裏,特蒂亞娜(Tetiana)被先生搖醒,告訴她,戰爭開始了,導彈擊中了他家旁邊的公寓,一家人立刻收拾重要物品離家避難。

接下來幾天,空襲警報器下午三點響、傍晚六點響、早上五點響、有時候還半夜響起。每次一聽到警報聲,他們就要帶著兩個孩子到地下室防空洞躲避;短短數日,已經讓他們精神耗弱,因此做出艱難的決定―逃離家園,房子、車子都不要了。

三十九歲的特蒂亞娜,連同三十七歲的先生尤里(Yuriy)、六十二歲的祖母,還有兩個不滿三歲的兒子,從基輔出發,先到波蘭的東部,接著進入德國,三月三十一日終於抵達加拿大。輾轉在不同國家之間的這一段旅程,並不像以前去度假,而是被戰爭逼著離開家園,一家五口因為人數多,連買機票都困難重重,路途中充滿了無助與害怕。

特蒂亞娜在烏克蘭是一位律師,和先生是高學歷、高收入的年輕人,如今一家五口落腳在哥哥公寓的客廳裏,她說:「我無法想像二十一世紀了,為什麼會有戰爭?」

年輕夫婦特蒂亞娜與尤里經由嫂嫂提報,慈濟志工家訪關懷。

第一步學會英文

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烏戰爭開打,數百萬烏克蘭人逃往鄰國,引發人道危機;加拿大政府優先處理烏克蘭人的庇護申請,三月初就有第一批新移民入境,可獲得三年的工作簽證,享有醫療、教育等福利。

在東岸安大略省,距離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約三公里的列治文山市烏克蘭裔東正教教堂(Nativity of the Mother of God Orthodox Church, Kiev-Pechersk Lavra),四月開始接納照顧難民;透過轉介,志工向牧師亞特.蘭伯特(Art Lambert)了解難民所需。

蘭伯特牧師是一位執業的律師,專長是移民法與家事法,也以他的專長協助這些難民家庭申請永久居留權。教堂主要照顧在加拿大沒有親戚的難民,以婦女和孩童居多;他們入境時,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和護照之外,兩手空空,語言不通,要開始新的生活,並不容易,小到牙膏牙刷、大到家具都需要幫忙。曾有民眾捐贈衣物到教堂,但八成都無法使用,因此他很期待慈濟能提供實用的物資。

會後,慈濟加東分會執行長鄭楊河師兄決定盡快伸援;志工仔細審視牧師傳來的難民家庭需求清單,其中包括拖鞋、布鞋、內衣褲等,但每個人的體型不一樣,實在是太難個別採購,所以決定增加捐贈禮物現值卡,每人加幣一百五十元,讓他們可以去商場採購各式貼身物品。

四月二十五日首次發放,每戶難民家庭除了獲贈現值卡和個別物資外,還有一袋禮品,內裝一條慈濟環保毛毯、一瓶乾洗手液、一瓶消毒紙巾和一盒口罩。其中一位女士,在物資清單中註明了她有兩個孩子,一位兩歲、另一位剛滿十五歲,還有一個寶寶預產期是下個月,她期待能擁有嬰幼兒手推車和汽車座椅;志工採購送達時,她分享自己在烏克蘭時是會計,等孩子出生後,她希望盡快學好英文,找到穩定工作來養活孩子們。

志工注意到一位女士在發放過程中不發一語,於是主動和她聊天,透過蘭伯特牧師翻譯,得知她的家鄉在戰況激烈的馬里烏波爾;她的物資清單中除了衣服鞋襪,還希望可以有一套炊具和餐具,包括炒菜鍋、湯鍋。志工這也才體會到,她抵達加國快兩個月了,這些一般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對他們而言卻是遙不可及。

另一位女士帶著年邁雙親來到加拿大,她和志工分享,家鄉就在戰場烏東地區,飛彈曾經從他們的公寓前面飛過,一家人在地下室度過多日後決定離開。她現在的目標也是希望學好英文,找到工作安定生活。在異鄉收到慈濟的現值卡,不認識、不同文、不同種的人可以這樣相互幫忙,她覺得很感動。

多倫多志工兩度籌備物資,致贈十戶難民;針對他們實際所需,採購電風扇、菜籃車、熱水壺、浴巾等。(攝影/梁延康)

其實什麼都沒有

五月十五日,第二次發放展開;志工事前收到的物品清單中,除了各式衣物鞋襪之外,還有因為天氣逐漸熱了,兩個家庭希望能夠有電風扇。也有兩個家庭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所以希望得到菜籃車(trolly bag),方便他們走路去超市採購日常用品。

其他諸如煮菜鍋、湯鍋、刀叉、熱水壺、浴巾等,都是難民們列出來的需求,不過也有清單上附註表示:「沒有特別的請求,只是想表達他們真的什麼都沒有。」(There is no particular request. Family just indicated that they have nothing.)這一句話,狠狠地牽動了志工的心。

所以發放前夕,三位志工花了一整天時間,跑了五家大賣場,按照每戶的清單買齊所需物品;打包時貼心地在每樣物資上寫著受贈者的姓名,一箱箱排列整齊,再貼上慈濟標籤,代表著來自社區大德點點滴滴的愛心。

這一次預計發放五戶,有兩個家庭因為疫情居家隔離,臨時無法前來,由安德里(Audrig)神父簽名代領轉贈。捐贈儀式中,安德里神父用英語和烏克蘭語表示,當今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很多烏克蘭人民所有的東西都留在了原居住地,「讓我們一起祈禱,加拿大能夠成為他們的新家。」

一位女士表示,最開心的是先生已經找到一份在搬家公司的工作,最擔心的是自己的母親和女兒仍在烏克蘭,希望戰爭可以早日結束。在另一位年輕媽媽的物資清單上,志工看到了積木、足球、水彩筆和水彩紙等物資,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位很注重教育的母親,在遭受人生巨變的當下,希望孩子們能透過運動和畫畫來安撫不安的心。

烏克蘭難民四、五月獲贈慈濟提供物資,安德里神父帶領祈禱,願加拿大能夠成為他們的新家。

此刻身安卻心酸

在這次的發放中,陪伴朋友前來領取物資的一位女士,看到志工們整齊的隊伍及親切和藹的態度,鼓起勇氣表示,自己的公寓客廳住著先生的弟弟和弟媳婦一家人,逃離俄烏戰火而來,但她和先生能力不夠安頓他們,如果符合資格得到慈濟的捐贈,那對他們一家人將會是很大的幫助。

五月二十日,志工來到他們位於士嘉堡市的一棟大樓,進入這間一房兩廳的公寓,空間原本就不大,突然間住進了五個人,客廳多了一張雙人床和兩張嬰兒床,入口玄關處還擺了一張沙發床。雖然擁擠,但志工看得出來,他們努力把環境整理得整整齊齊。

特蒂亞娜正在餵飯給三歲的長子,剛開始大家互動有點生澀,但在身兼慈濟人文學校老師的慮覺師姊與小男孩互動後,很快地把大人的距離拉近了。朱啟誠師兄和年輕爸爸尤里坐在地上聊天,看起來就像朋友。尤里有博士學位,在基輔是一家物流管理公司的部門主管,因為已經有工作簽證,所以現在很努力謀職;但由於缺少了在加拿大的工作經驗,遇到一些困難。朱啟誠馬上提供建議,也主動表示願意幫他修改履歷表,讓求職之路可以更順利。

黃淑珍師姊在一旁和特蒂亞娜聊天,聽她緩緩道出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加拿大是一個安全的國度,但這只是身安,回想過去這兩、三個月生活的大轉變,特蒂亞娜內心充滿了酸楚。黃淑珍拿出《靜思語》四國語言本,告訴她生活中有煩惱時就翻開一頁,說不定能讓心靈得到平靜。沒想到她第一次翻開,就看到:「做人固然不應將自我看得太重,但也不要自輕己靈。」她告訴志工,為了兩個孩子,她一定會更堅強。

特蒂亞娜說,沒想過戰爭會爆發,但很感謝逃難過程中幫助過他們的人;也感恩慈濟志工送來的毛毯、口罩、消毒液和禮物現值卡,尤其是現值卡,對他們一家人來說太重要了。

離開公寓前,志工們分享了烏克蘭文的〈一家人〉這首歌,每個人都露出驚喜的表情;溫柔的旋律搭配上動人的歌詞,讓他們一家人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也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各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