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6《農四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同理人間苦難,把孝順父母、疼愛子孫的人之常情擴及眾生。
體認佛教,彼此尊重
五月二十五日,與在波蘭的慈濟人談話,上人說:「借重此時的因緣,我們把佛教帶到那裏去,並不是要求他們信仰佛教,而是希望他們體認佛教,彼此尊重;我們用愛來顯教,用愛顯出佛教的善念。」上人比出「合」的手勢,教師兄師姊用真誠的態度與他們互動,讓他們記得這群人是慈濟人,比出這樣的手勢就是「合」,要不分你我,把心合起來,合於善心善念,建立善的友誼。
「你們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心,不要因為看到那麼多苦難相,反而讓自己亂了心。有同情心、悲憫心是對的,但是心要寬,念要純,我們一心單純去幫助人,人與人之間要善解,用感恩心相互讚歎;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不過人人都是慈濟人,法親要互愛,相互勉勵。用合和互協的團體形象,讓那裏的人了解人間有佛教,信仰佛教的人有這分單純的愛心。」
豐富史料,慈善教材
聆聽教育志業主管同仁報告校務,上人說,要將心靈世界化為文字,成為「文字般若」,一定要有準確的信念。要寫慈濟,就要多了解慈濟;要了解慈濟,就要投入去做慈濟,才能有最真實的身心體會,寫出來的才是真實的「相」。
無形的精神理念要轉變成文字,才有辦法「潤」與「論」;有寫、有潤、有論,才能留存文字般若,也是為後人指出一條明路,讓人可以積極去走。如果只是「寫空說有」,這條路只存在虛幻中,如同鏡花水月,文字寫得再美也無法實行;要「寫真說實」,這樣的文章才值得留存。同理,在短短幾十年的人生,也要為自己的生命留下真善美的歷史篇章,才值得流芳文史。
「很感恩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可以共同做出值得永遠流傳的真實歷史篇章,就如現在有多個國家的慈濟人在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對於受助者來說,慈濟所給的物資總有一天會用完,或是久了會破舊、毀壞,但是心靈的記憶不會變舊、消失。這麼多國家的慈濟志工從十方而來,就如同經典形容的菩薩從地涌出一般,所以我要這群慈濟人在與當地人士和受助者互動時,也要讓他們知道佛教的精神。」
「慈濟是佛教團體,不過這個團體的成員來自不同國家,且有各種宗教信仰,會合在一起卻能如此和合,讓人一看到就覺得很親切、很喜愛,就是因為人人都是自動自發去救助苦難,具有付出無所求的菩薩精神;我們先要表達出對人人的愛,用很真誠的心去付出,才能得到人人的愛,被愛的人生最有價值!」
到目前為止,接受過慈濟人道關懷或援助的國家地區,已有一百二十八個。上人表示,慈濟在這個世紀,解救人間困苦,僅僅說臺灣,可以去回顧過去有多少次的風雨、地震災難,慈濟人立即投入急難救助,後續還有中長期的慈善援助,每一項都是很重要的真實歷史,要靠相關志業體單位用心整理出來,也可以成為教育人間的慈善教材。
上人說,慈濟自創立以來,戰戰兢兢地踏出每一步,直到現在,都不敢有一點偏差;半個多世紀的慈濟路,有豐富的史料,可以為人間做正向的教育。常說要「心包太虛」,虛空有多大,心量就要開展到多大;所以只要看見世間發生什麼事,認為應該要做,話講出去,就要做到。然而看著世界地圖,感覺到還有很大的空間,但是人生時間有限,想要做的事,必須靠慈濟人合和互協,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傳承、不斷進行下去。
慈濟教育志業也不能疏忽慈濟時事,師長可以善用大愛臺,以及慈濟網頁的資訊傳給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所就讀的學校是「四合一」,有普及天下的慈善、有遍及全臺的醫療,還有環繞全球的人文傳播。「做人不忘本,回溯法源,要把來龍去脈講清楚;要將深奧微妙的道理,簡潔扼要地講清楚、說分明,把歷史傳給學生,讓學生對於慈濟志業有『家』的認同感,珍惜這分好因緣。」
關心更廣,想得更深
五月二十六日,與人文志業主管同仁談話,上人有感而言,有的人在安逸的生活中得過且過,有的人在困苦的生活中缺乏改善的動力,常聽到一句話說「就是這樣」,沒有其他的話好說。有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極心態,就不會提高警覺,也不會思考生命的價值為何。大愛臺要負起教化人心的使命,引導大眾把愛心找回來。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要引導眾生能覺悟。雖然佛陀已經覺悟成道,還是與一般人一樣,要進食、飲水、休息,只是他的思想比較深入、細膩,凡夫眾生所想的比較淺薄,都只想著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不會關心更廣的範圍、想更深的道理,所以其他的一切都無所謂,覺得一切『就是這樣』。」
或許面對大環境,個人的力量微薄,難以改變,但也不能因此放棄了原本的功能。上人期勉人人把握因緣發揮良能:「每個人的功能都不一樣,人人都有潛能,但是無法全能;要啟發我們的潛能,用各自的專長做出美好的畫面,吸引人收看,讓人把局限在自己周遭的愛擴大,懂得疼惜環境、愛護眾生。」
上人說,孝順父母、疼愛子孫,是人之常情,這分情只在與自己有關的人,無法擴大。要讓人把親情擴及眾生,就要引導大家看到畫面有帶入感,能夠以同理心看待人間的苦難。例如報導戰爭,所有的戰爭發生,殘酷地傷害人間,都引發悲情;「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悲情如果沒有報導出來,就不真實。要讓人從報導中感受悲苦,慶幸自己沒有承受相同的痛苦,故而珍惜自己的福,並且為受苦的人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