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恭喜受惠者入住新家,住戶靦腆表達感恩,也承諾會好好維持這來自各方愛心捐助的房舍。
開齋節時,可以坐在潔淨的地板上,背倚著堅固的牆壁和親人團聚談天,這是小漁村貧困村民簡單的願望,慈濟替他們實現了,一同送走每逢漲潮就淹水的過往吧!
卡馬爾‧穆阿拉村(Kamal Muara)是印尼北雅加達一座靠海的漁村,村裏的民宅多數低於路面,一旦海水漲潮就會淹水。二○一八年,村中一位鄰長向慈濟申請援助;志工實地勘查後,決定展開扶困援建計畫,第一階段於二○一九年十一月交屋。
後續受困於新冠肺炎疫情,志工終於在二○二一年五月再次走入村中,進行第二階段援建計畫,為五個家戶建設新房。趕在穆斯林新年開齋節前,二○二二年四月十五日,志工於卡馬爾.穆阿拉村的扎米阿戶達清真寺(Jami Al-Huda)舉辦房屋交接儀式,讓村民歡喜入住,安心過節。
穆哈默德(右二)一家站在新家門前,妻子卡蒂妮(右一)邀請志工在開齋節時來家裏作客。
告別沒有衛浴的日子
慈濟為每戶準備了床具,志工之間也募集家電或家具捐贈,包括瓦斯爐、電鍋、電風扇、衣櫃、桌椅、塑膠衣櫃、寢具等,當受惠者入住,就有充足齊全的全新生活用品。
新屋交接儀式結束後,志工分成五組,協助受惠者拿著家具走回家。妮寧(Neneng)阿嬤在剪綵時十分緊張,對著身旁的志工盧德汕說:「真的好開心、好幸福啊!太感謝您了。」志工從一開始的勘查、拆屋、重建、油漆,一路陪伴村民到交屋,「好了不要再哭了,不然我會跟著哭。再次恭喜妮寧阿嬤,下週我再把床鋪送來。」盧德汕對著妮寧開玩笑。
妮寧的孫女蠟絲蒂(Rasti),在踏進新家的那一刻也跟著淚眼汪汪。蠟絲蒂今年國中一年級,未來想當一位老師,她承諾會好好保持新家的衛生,「以前寫作業的時候總是趕著寫完,深怕下雨時屋頂漏雨,書本會溼掉。如今有了新房子很開心!」
住戶穆哈默德(Muham-mad)的妻子卡蒂妮(Kartini)告訴志工:「前幾天房子還沒竣工,我來這裏看看,我哭了,並在廁所前跪下來感恩,這一生中,我家裏都沒有廁所,感謝真主阿拉!真是太好了!」
卡蒂妮說,他們的舊房稱不上是房子,沒有堅固的牆壁,沒有舒適的床,就連屋頂也無法為他們遮風擋雨,甚至最基本的廁所和廚房也沒有。在學校當清潔工的卡蒂妮,需要如廁或洗澡時,只能偷偷借用學校的衛浴設備,不敢讓校長或老師們知道;隨著入住新家這一刻,她終於可以脫離這一切的不便了。
新家面積十六點三坪,規畫兩房一廳一廚一廁,足夠一家人所需,入住時剛好可以慶祝開齋節。卡蒂妮開心地說:「現在有廚房,開齋節就能在家用電鍋做馬來粽,瓦斯爐用起來比之前的柴油爐方便多了。開齋節時,你們別忘了要來家裏作客喔!」
卡瑪爾‧穆阿拉村房子多數低於路面,志工彎腰低頭入內勘查。(攝影/Anand Yahya)
當志工最開心的事
卡瑪爾‧穆阿拉村援建計畫總負責人盧德汕,在第一次勘查的時候,就對格瑪魯丁(Koma-rudin)的家印象深刻。格瑪魯丁家旁邊原本是空地,因為長期受到沿海洪水侵襲,現在已經是一片沼澤。為了避免房子淹水塌陷,格瑪魯丁以貝殼墊高地面,可是屋頂高度依舊,導致每次進屋都必須彎腰低頭。
盧德汕當時哭了,他從來沒有看過那樣的房子,「我的住處再不好,也沒有到這樣的地步,而且他們已經住了幾十年,沒有埋怨,也沒有期待別人的同情。」
那一次,志工們也發現,當地有一間清真寺經過七年的工程卻遲遲未完工;經過討論之後,慈濟決定先援建完成清真寺的工程,再進行扶困援建計畫。
剛開始,居民因為不認識慈濟而產生誤會,但經過長時間的互動,他們漸漸接受了志工的到來。盧德汕說,志工沒有刻意,而是帶著一分誠意,最終讓居民卸下心防,「只要我們獻出愛心,民眾一定懂的。孩子看到我們也會打招呼,雖然他們叫我『師姑』,因為分不出『師姑』、『師伯』的稱呼,但我還是很開心!慈濟有活動,他們也會來幫忙。」
轉眼過了三年,原本髒亂的環境現在也變得整齊乾淨,盧德汕很欣慰:「我很感恩他們做到了我們所提醒的事情,這也是為了大家的衛生和健康著想。」
盧德汕敘述,某一次他正在訪查工程進度,一位居民從遠方帶著兩個黑色提袋,袋子上偶爾有水珠滴下來,居民說:「這是我捕到的魚,要送給您。」原來居民不知道志工吃素,盧德汕不忍拒絕,只好收下轉送其他人,「之後我們跟居民說明我們吃素,以後不用再麻煩準備東西,他們只要顧好房子,我們就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