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養德

5.17《農四月‧十七》

【靜思小語】不要遇到人我是非,就造一堵牆來障礙心靈;心路要通透,如陽光溫暖人間、像大地忍辱負重。

甘願辛苦,一路歡喜

上人於慈濟功德會董事會中開示:「大家都是抱著修行的心來到叢林道場,修行人都很單純,但我會特別強調『為佛教,為眾生』。佛陀之所以來人間,覺悟成道以後就是要為人間說法,教導人人知人間疾苦,從而啟發愛心,投入人間付出,這就是佛教。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而佛陀是大覺者,所覺悟的是人生的真道理,對人間說法時首先告訴大家苦、集、滅、道,指出人生就是苦,這種種苦是平常的起心動念、行為造作累積而來的。」

「眾生有困難,我們應該合和互協,承擔起如來家業,為眾生解決困難,而自己仍然堅定行於菩提大道;假如自己沒有覺悟,就很容易被滾滾紅塵影響,徒然產生許多煩惱無明。所以我們要能夠淨化己心,才能淨化人心;當人間有事,要當『不請之師』,悲智雙運─知道人生苦難,起了不忍之心,就要運用智慧,勇於承擔、投入,不能置身事外。」上人勉眾「發弘誓願」,弘就是廣大,要立誓、發廣大願,不怕辛苦、不怕麻煩;遇到不如意事,要用方法善解、包容。既然發願承擔,就要不怕做事、不怕壓力,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修行者。

上人說,領受師囑「為佛教,為眾生」,雖然只有這六個字,此生做不盡,必須讓法脈世代延續,不斷有人力行實踐。「出家弟子都要傳法脈,而我們的道場裏還有清修士,因為我們要做人間事,所以需要有人以居士身分,從法脈中心走入社會人群,但是清修士要有堅定的道心,立下這分志願;法脈要鞏固,宗門才能開得廣、開得方正。」

上人提及從大愛臺看到浴佛典禮時,常住師父開啟主堂大門的畫面,很莊嚴、很有道氣,具有慈濟宗門的氣度,看了很歡喜!在戶外則有四大志業主管同仁一步一步朝向主堂而來,而主堂的大門開啟以後,參加浴佛的常住師父們緩步走出,代表修行不是閉門自修,既已開啟宗門,就要踏出人間,畫面很感人!

「這麼莊嚴的畫面要靠每一位合和互協來成就,如果少了一位、再少一位,或是大家置身事外,就無法展現如此莊嚴的道氣。所以修行要用真心、要虔誠,如同〈爐香讚〉:『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想像香爐裏所燃的香煙化成祥雲,佛菩薩都在雲端垂視眾生。所以我常說心與佛菩薩常住,因為道場就在我的心裏。」

「人生苦難偏多,看著眾生懵懂造業,自作自受,會想起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願。有時候感覺自己肩上擔子怎麼這麼重?也覺得我好孤單,就會想到地藏王菩薩的願,此時我不承擔,誰來承擔?不把守在地獄門口,將放任眾生墮入地獄,所以不忍眾生苦,也要幫助地藏王菩薩守住地獄門。」

上人談到多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在波蘭援助從烏克蘭逃出的民眾,剛才他們在車程中透過手機視訊與自己互動;從視訊畫面看到這輛巴士載著慈濟菩薩,人人都很歡喜,就想起一首慈濟歌曲〈拉車向前行〉:「一路上好高興,走一步留下八個腳印。」感覺這輛大白牛車載著菩薩,他們真的一路很歡喜,為了救助苦難人而用心付出,很甘願,不怕辛苦。慈濟人秉承師父的一念心:「為佛教,為眾生」,這一輛車已經跑進聯合國,讓國際人士看到「佛教慈濟」。

唯吾知足,知足常樂

慈濟從五十七年前的竹筒歲月為起點,當年微弱的螢火蟲之光,已經開展到國際空間,一群一群螢火蟲在世界地圖上鋪出點點光亮,上人請大家懂得珍惜。以單純的心修行,還要具有人間的知見,才能提升智慧;在「知」字下方有「日」,出世、入世都要虛心了解,而且要打開自己的心,開闊到「心包太虛」,才能夠體會世界,甚至通達宇宙。

「我這輩子與人無爭、與事無爭,不與人計較,於事也不計較,但是我有開闊的心,憐憫眾生的心,就要合很多人的力量。應該是過去有好因緣,這輩子因緣會合,才有辦法心包太虛,做這麼多的事。人要合,心就要合,一心一志。要度眾,我們自己若沒有一心一志,眾口一致,就無法帶動人。」上人說,如果起了計較心,說出人間的是非,徒然擾亂人心;若能把心開闊到包容人間,就不會與眾生有計較。

「心要合,就要時時提起感恩心;看大家做事很辛苦,要問自己有沒有做?大家都為我做事,所以我見人就說感恩,人人感恩、事事感恩,我對大家都很感恩!今天慈濟可以為人群做這麼多事,我也會很慶幸,起步時雖然人數不多,不過我們的心很合,一心一志建立慈濟志業。我天天都這麼想,所以我可以保持心平氣和,否則想到天下這麼多事情,一定要承擔,要讓心靜定不煩惱,實在很難!就因為心存感恩,大家共住合心,我們還要更努力為未來鋪路。」

「我們現在的擔子更重,過去一點一滴,用杯子接水,一杯一杯倒入缸裏;後來這個大缸無法用一隻手就可以提得起來,是要人去扛那一缸的水倒入池裏,流入江河大海,功德如海。我們如果沒有用功,哪有德呢?所以期待大家要用功立德,不用計較自己做了幾斤、幾兩,我們清楚因緣果報,要在自己的心田播下大樹的種子,自我期許成為一棵大樹,能夠為人遮陽、遮風、遮雨,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上人鼓勵資深者不要認老,只要還在世上一天,就要挺起身來承擔責任,做到最後一口氣。

凡夫有無明習氣,有的看別人不順眼,會背後批評。上人說,若是被批評的人聽了心生煩惱、對人生成見而排斥,這是對自己有損傷,這樣的人生不圓滿,因為沒有用善解的功夫,善解才能包容。「師父是真誠在學佛,我很用心,我有走過、我有做過,我有這麼多好因緣,與你們分享的一切,你們都可以見證,不是說空話,而是真實語。所以你們也要珍惜這樣的大因緣,養身固然需要,養德更重要。」

「我很看重『德』,我這一生都在養德,你們也一樣要養德,不要遇到一點人我是非,就自己造一堵牆來障礙通道;要推倒心靈的障礙牆,心路要通透,要有寬大的心胸,『君子量大,小人氣大』。我們要如太陽為大家帶來光明,但是陽光不能太熾熱逼人,而是給予世間溫暖的生機;還要如大地一樣忍辱負重,我們在人間做事情,要有這樣的胸襟。」

「師父說的話,你們要聽進去,不只是看師父怎麼做,也要學;要學就要踏出腳步─前一步『唯吾知足』、接著後腳踏出『知足常樂』,要知足、要輕安快樂。我們能在這裏修行,要很知足,並且要利益眾生、利益慧命,不要虧損眾生、天地,不要虧損父母給我們的生命,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多發揮慧命良能,不要空過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