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齊聚波蘭急難救助,
但隨著戰事膠著,必須同時推展中長期援助方案;
當藥物、食物已送入烏克蘭,志工也奔走在周邊國家,
與合作夥伴共商難民身心靈輔導,鋪展重建之路。
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齊聚波蘭急難救助,但隨著戰事膠著,必須同時推展中長期援助方案;當藥物、食物已送入烏克蘭,志工也奔走在周邊國家,與合作夥伴共商難民身心靈輔導,鋪展重建之路。
俄烏戰爭二月下旬爆發至今已超過百日,烏東地區仍在激烈攻防,但首都基輔及聶伯河以西地區,已大致轉危為安,許多流落在波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等鄰國的烏克蘭人也開始返鄉。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於六月十五日統計,逃出烏克蘭的難民總數已超過七百五十萬人,而返國人數也高達兩百四十多萬。許多在波蘭獲得慈濟援助的烏克蘭人,近期也越過邊界回家了。
「但目前烏克蘭境內除了首都基輔,不管是烏克蘭西部還是現在的戰區,水都不夠用,因為幾個重要的水廠跟輸送系統,都被飛彈破壞了。再加上砲戰造成水源污染。所以水是現在烏克蘭人面對的難題之一。」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在前往波蘭等國與國際慈善組織商議援助事宜後,細說當前烏克蘭難民「有家難歸」的幾個癥結所在—
民宅被焚燒、炸燬,失去房屋的民眾只能在廢墟旁搭帳棚暫住;田園淪為戰場,耕作及收成被戰爭耽誤,糧食的倉儲、運輸也受到影響,甚至加重了全球性的通膨及糧荒。「現在食物短缺不僅是在烏克蘭,在鄰近國家也開始出現。這個情況會愈來愈嚴重。」曾慈慧憂心地說。
戰爭終止之日難以預測,數百萬烏克蘭難民仍將繼續滯留在外國,因此慈濟的援助也隨之轉型為中長期模式。除了在收容難民人數最多的波蘭進行大型發放,與聯合國、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關懷難民,志工於五月也前往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拜會訪視,擴展合作共善的觸角。
部分地區戰事威脅降低,在波蘭東南部與烏克蘭接壤的梅狄卡鎮,烏克蘭婦女帶著孩子穿越邊境關卡踏上長路返鄉。
衣食資糧 還加上貼心
曾慈慧表示,慈濟在烏克蘭和波蘭都尚未有據點,但透過與不同國際組織的合作機制,依舊能把人道救援的物資帶到第一線現場,是這一次國際賑災最大的突破。當她代表慈濟本會與多個國家慈善組織商議合作細節時,也見識了許多值得借鏡的他山之石。
「靈醫會的作業方式跟慈濟很相似。平常時做慈善訪貧,災難發生時,立刻從慈善訪貧團隊撥一組人出來,投入緊急的難民照顧專案。當我們四月到波蘭華沙的中央車站,就看到他們在車站大廳設立諮詢服務站,在外面還設了兩個帳棚,一個提供生活必需品,如盥洗用具或者輕便糧食包,另外一個帳棚就提供三餐熱食,烏克蘭難民只要提出證件,都可以免費取用。」
天主教靈醫會不只進駐波蘭的主要火車站,也在摩爾多瓦、羅馬尼亞的火車站設點,因為這些點是烏克蘭難民要前往不同國家、城市的轉運站;靈醫會設的站點,也提供平臺給電信公司、社福機構以及熱心人士,補給食物用品、諮詢甚至通訊服務,發揮了安定難民心情、穩定社區的大功能。
應急的服務外,波蘭的靈醫會也把收容本國貧民及病人的機構空間騰出來,供烏克蘭難民安身。慈濟志工前去靈醫會街友收容所訪視時,就遇到許多烏克蘭媽媽及小孩。或許是戰爭的創傷太深,媽媽們第一次看到陌生的東方面孔,仍不免保持警戒,但孩子們出於好奇,很快就接近這一群不一樣的人。
「這些媽媽受的創傷是看不到的,很多人提到先生、兒子,就會說我很驕傲,我的先生、我的兒子還在烏克蘭,守護我們的家園。」曾慈慧聽出了難民媽媽們堅強背後的脆弱與傷痛。
不可能教一個身心靈受害的小孩,馬上恢復如常;也不可能讓第一線工作人員,今天睡一覺,明天就忘記創傷。這條復原之路,會很久、很長、很需要耐心。在與合作夥伴一起關懷他們的時候,慈濟的特色也會一次次清楚展現,成為鼓舞受助者的重要支持力量。
—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
難民需要物資援助以及精神膚慰,慈濟志工偕同接受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媽媽們,前往距離華沙市中心二十分鐘的沃米安基鎮靈醫會收容所,為住在那裏的烏克蘭婦女及孩子辦活動。
「頭兒肩膀膝腳趾……」在各場慈濟發放中擔任主持人的志工媽媽黛西(Anastasia Malashenko),此刻成了動感十足的康樂股長,帶領大人小孩們屈膝、彎腰活絡筋骨。一旁的教室裏,學齡前的小小孩在志工阿姨的引導下,把小手按在色紙上描繪輪廓,小心翼翼地剪下做成「手指花」,用充滿拙趣的作品,送給帶著他們逃難,嘗盡顛沛流離之苦的媽媽。
在車站據點、收容所之外,靈醫會也做到「老有所終」。距離首都華沙兩個半小時車程的佳士敦,有一間歷史超過百年的靈醫會醫院,它規模不大,只有六十張病床,卻挪出二十張給疾病末期的烏克蘭難民做安寧療護之用。
「他們沒有辦法到一般的收容中心,所以靈醫會就提供病床,讓這些人至少往生時還是身在屋簷之內,保有應有的尊嚴。」曾慈慧感動地說。
對於信仰東正教、天主教的烏克蘭難民來說,靈醫會等具有基督宗教背景的援助團體,不僅能提供有形的衣食資糧,更是精神方面的支持。遠道而來的慈濟,儘管宗教背景不同,但以誠以情關懷,同樣能溫暖難民的心。
摩爾多瓦與烏克蘭接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邊境城市帕蘭卡設立臨時休息區「藍點」,慈濟團隊實地了解運作。
援助難民 非一蹴可及
另一個重要國際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作法,則以科學化、專業化見長,像進行一項大型社會工程,有系統有次第地復健千萬人受傷的心。
「我感受最深的是,從國家到社區,它們已有一整套的作業流程機制,這是多年經驗累積而成的;比如在波蘭,他們會跟教育部、內政部、外交部等部門溝通,之後又回到各個收容難民的鄉鎮互動,每個鄉鎮也有自己的決定權。」
接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之後,曾慈慧更加體會到難民事務「任重道遠」的不易,從敘利亞難民寄居的中東地區,大量收留緬甸難民的泰國、馬來西亞,到動亂頻仍的非洲蘇丹,全球有難民的地方,幾乎都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藍點」。那些專門庇護婦女及兒童的服務定點,除了基本的食物、住宿等維生保障外,也有專業的社工員、受過訓練的志工,提供心理輔導、法律諮詢、尋親等服務。
曾慈慧在幾個藍點服務站,看到兒童的活動空間裏,擺滿了各式玩具和文具;孩子在這裏有輔導人員陪著做「遊戲治療」,療癒說不出來的心靈創傷。
「而這些專業人員,每一天聽到諸如戰爭、逃難、人口販運這麼多悲慘的故事,幾乎是第二個月就浮現心靈創傷,所以藍點也有針對第一線工作人員身心靈的輔導機制。」曾慈慧補充道。
如同慈濟等慈善團體幫助難民自力更生的做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推動以工代賑,聘僱烏克蘭籍的教師、醫護等專業人員,加以訓練之後,投入波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乃至烏克蘭本國,對難民兒童及婦女進行心理輔導及福利服務。工作規模宏大,受惠的人很多,卻無法立竿見影。
「他們的難民扶困專案,不是外界想像中那麼快。因為孩子跟婦女身心靈受到傷害,不是只看一次醫師、接受一次心理輔導,就會復原,做這個區塊需要很多的時間跟耐心。」曾慈慧道出了解之後的體悟。
慈濟透過合作機構以色列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在摩爾多瓦七個親子難民心理關懷服務中心,提供身心關懷服務。
愛的物流 深入烏克蘭
心靈的復健急不得也不可能快,但救援物資的供應卻是拖延不得,慈濟與以色列國際人道救援組織(IsraAID)簽署合作備忘錄,正是因為對方有強大的物流管理能力。
「它透過專門的軟體,收集烏克蘭不同醫院的需求,列冊之後,跟法、德、美等國NGO聯繫,清楚告知:現在有哪些醫院需要哪些物資?需要什麼食物?大家捐贈的物資會由哪一個受贈單位收受到?在羅馬尼亞的圖爾恰物流中心,它承擔的功能非常重要。」
為了打通慈濟物資進入烏克蘭境內的「人道走廊」,曾慈慧特地前往羅馬尼亞及摩爾多瓦,拜會以色列國際人道救援組織派駐當地的人員。俄烏戰爭開始後,該組織在羅馬尼亞圖爾恰地區快速建立大型倉儲物流,接收來自歐洲運輸卡車的物資,讓他們在此卸貨,工作人員進行分類,再運送到烏克蘭南部和東部。在合作夥伴鼎力相助之下,慈濟的食物包、醫療包、藥物以及環保毛毯,已經進入烏克蘭境內,送到敖德薩、哈爾科夫等地,發揮救人助人的功能。
以色列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在羅馬尼亞圖爾恰地區建立物流倉儲中心運輸援助物資,慈濟團隊深入了解管理與追蹤系統,雙方合作讓慈濟物資可安全抵達烏克蘭境內需要的難民手中。
任重道遠 展現軟實力
「你絕不可能教一個身心靈受害的小孩,馬上恢復如常,真的需要時間來陪伴他們走出傷痛。」曾慈慧表示,戰爭還沒有結束,這一條重整之路,會比大家想像中還要久、還要長、還要慢。然而在與合作夥伴一起關懷難民的同時,慈濟的特色也一次又一次的清楚重現,成為鼓舞受助者的重要支持力量。
「這是上人一直在提醒我們的,在扶困膚慰的過程,不是只有單純的給,而是去帶動回饋感恩的心,所以我們在波蘭發放現場,也拿出竹筒撲滿請烏克蘭難民發揮愛心回捐,幫助彼此。」曾慈慧心有所感地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成績,要有很大的耐心陪伴這些受苦的人們,以及透過不同的組織機構,分工合作來共同推動這一次的人道救援。」
慈濟與靈醫會的合作,將著力在難民心理與技能輔導方面;也將借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藍點服務中心,給予流離的婦女及兒童面對面的心靈輔導,同時資助這些機構聘僱烏克蘭社工員、心理師幫助同胞。
針對難民急需的藥品、醫療設備、公衛物資等,慈濟與空運連結賑災物流基金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安澤國際救援協會、世界健康基金會、世界希望國際基金會合作,將物資直送往烏克蘭的醫療機構。
走過的地方愈多愈廣,發現的社會困境也愈多、愈發令人憂心。德不孤必有鄰,在援助烏克蘭難民的長路上,慈濟人勢必面對考驗,但本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心,以及合作夥伴的協力互助,拔苦予樂的願,終能一步一腳印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