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還留在斯塞新

當地志工盡一切努力卻還是無能為力,儘管如此還是不放棄為難民找資源,那是慈悲的傷痕,我更感恩他們堅持到現在!

當地志工盡一切努力卻還是無能為力,儘管如此還是不放棄為難民找資源,那是慈悲的傷痕,我更感恩他們堅持到現在!

幾位波蘭年輕人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成立歐坦那斯(Oktan-Us)團體,每週三天發放食物給來到斯塞新的烏克蘭難民。透過我們在斯塞新的志工瑪格麗特(Malgorzata Baryliszyn),與慈濟聯絡上,他們已無法籌集到食物,必須暫停發放……

五月中旬,我們從英國曼徹斯特出發,先飛往德國柏林,再轉搭兩小時巴士,進入斯塞新;得知歐坦那斯團體的倉庫都空了,我們趕在大賣場打烊前完成採購。

當我們前往斯塞新碼頭提供的地點發放,途中想著,這麼偏遠的地方會有難民嗎?沒想到抵達時,就看到一列隊伍等候著;我們越過擁擠的難民人群,進入室內,發現貨架上只有少量的麵包和糖,還有無助的歐坦那斯團體志工。

我們開始卸貨,有人發問:「有什麼物資呢……」我們表示,除了麵包和牛奶來不及購買,歐坦那斯提供的清單和我們所想到的都買來了,共有十個品項,他們興奮歡呼;我們又補充,所有品項都買了一百五十份,他們愣住了,接著有人流淚,「今天上帝送來了禮物,我們和難民都富有了,今天將是難忘的一天,因為我們有慈濟,太謝謝你們了!」

幫忙卸貨的人愈來愈多,隊伍也愈排愈長,物資透過慈濟人的手傳遞給本地志工,再傳給烏克蘭難民,這條動線把愛傳下去、串起來!

最初,歐坦那斯團體只規畫兩週的援助行動,但沒想到求援的人愈來愈多,加上物價波動,他們的資金愈發困難,難以負擔糧食採購。但這幾位年輕人並沒有放棄,透過社群媒體向大眾募集物資,並將物資造冊拍照,每日更新公布;民間愛心踴躍,有時是捐贈尿布,偶爾有舊衣或麵包。

上網找到慈濟的馬諦(Ma-teusz),是歐坦那斯團體籌辦成員之一,他不確定慈濟願不願意幫忙,畢竟他們是很新很小的團體,而且在一個很小的角落……對他們來說,最艱難的是跟難民說:「對不起,今天沒有物資發放給你。」難民失望的臉、默默轉身的身影,對本地志工是一種無能為力的愧疚,是慈悲的傷痕,也因此視慈濟的捐贈為及時雨!

回到英國後,再想起那天的情景,還是很難忘。我們遺憾來得有些晚,但是依舊感恩他們願意聯絡我們,給我們機會能「大愛共伴,造福行善」,更感恩他們堅持到現在!

附錄

化創傷為祝福

撰文/王素真(英國慈濟志工)

原本在英國工作的波蘭人瑪格麗特,在俄烏戰事發生後便放下工作,回到故鄉波蘭斯塞新,以自己僅有的能力去幫助難民。她把住屋讓出來給難民居住,駕車到邊界去接難民,送他們就醫、找住所;也透過她,英國慈濟人有因緣與波蘭牽起一條線。

五月中旬,我們前往斯塞新拜訪相關機構,討論援助事宜。無論是勘查、詢價、採購、捐贈或是發放,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時,瑪格麗特或者是我都曾想過要放棄;但是身為慈濟志工有使命,上人說過,天下事要靠天下人來做。如果不把握現在培養更多不同國家的慈濟人,未來怎能幫助更多苦難人呢?

一位男士看到慈濟人兩度來探訪,拿起物資袋道謝,打開袋子拿出一個布玩偶,說:「我裝了這個,等跟我女兒見面時,可以送給她。」原來孩子與妻子在一百公里外的另一個收容所,他說再等一張文件,就可以全家團聚了。

志工問,怎麼認識慈濟?他說看到掛在志工背包的「平安」吊飾,於是上網找到慈濟,閱讀慈濟為難民做的事,非常感謝。我體會到,捐贈物資因應難民所需,是很多人都做得到的事,但是陪伴與關懷是他們更需要的。很感恩有機會近距離膚慰他們,回英國之後,再回想起那幾天的畫面,我的眼淚流不停;只能將悲傷化為祝福,願烏克蘭人家家戶戶能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