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後遺症 中醫來斷根

中醫藥對治新冠症狀,在今年疫情高峰中引起廣泛注意;
除了處方用藥,康復後的調理及後遺症的對治,中醫也有著力處。
臺北慈濟醫院謝伯駿中醫師提供臨床經驗,分享如何因應體質調養。

中醫藥對治新冠症狀,在今年疫情高峰中引起廣泛注意;除了處方用藥,康復後的調理及後遺症的對治,中醫也有著力處。臺北慈濟醫院謝伯駿中醫師提供臨床經驗,分享如何因應體質調養。

問:以中醫的角度,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答:染疫康復後的後遺症,可大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重症插管、長期臥床後的常見症狀,如呼吸功能衰退、肌肉萎縮、營養狀態下降等;另外一種則是今年眾多的輕症感染者所反應的喘、疲倦、胸悶、咳嗽等長新冠症狀。

目前有許多研究在探討長新冠的相關機轉,以中醫而言,有「瘥」和「癒」的概念,所謂的「瘥」,就是指病人的臨床症狀已大致解除,但還沒有「完全復原」;「癒」則是完全痊癒,身體已恢復到原先的體質、狀態。兩者的差異在哪?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正氣」有沒有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有沒有回到原本的水平。

就像是,當經歷太多次或太嚴重的感冒時,免疫系統及生理功能尚未恢復,會覺得身體比原本還差,這時候就可以接受中醫調理。

把脈是中醫診療方式之一,醫師透過「望、聞、問、切」作為診斷依據參考。(攝影/劉子正)

問:如果日常活動仍會喘,該如何治療?

答:在病人染疫康復的前期,若仍有延續的臨床症狀,中醫會認為是病勢仍在,因此以「祛邪」藥物治療,可能會選用包括清冠一號、淨斯本草飲等組成的藥材。

症狀緩解後,為了讓受損的呼吸道、肺部以及其他被影響的部分恢復健康,則以「祛邪帶扶正」方式補養潤肺;康復後期,病人如還有些微咳嗽或是會喘,就以「扶正」為主,服用補益肺氣及潤肺的藥,讓經歷過感染後的肺可以好好地補養、呵護。

但是,如果病人在感染過程中,因為嚴重發炎,導致肺部纖維化,這時候會評估使用養陰潤肺的「麥門冬湯」、「百合固金湯」等,配以活血化瘀的藥物處理,以減緩及治療肺纖維化。

問:有海外研究指出,康復後可能會有認知、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腦霧(Brain Fog)現象,該如何治療?平常可以自我保健嗎?

答:從海外研究中,可以看出新冠病毒會侵犯身體多重器官、系統,包含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及其他周邊神經細胞。感染過程中造成的發炎、相關細胞激素上升及血管內皮受損,也可能影響到神經細胞的功能。

以中醫而言,會針對已受影響的認知功能以「養心安神,開竅醒腦」的方式,為不同體質的病人,用不同的藥物補養,像是石菖蒲、遠志等;除了藥物,針灸也是相當適合的方式,下針在頭部的醒腦穴位,刺激神經網絡、活化腦部。

如果是自己日常保養,可以用手指輕敲頭頂;頭部有很多穴道,不一定要找特定的穴道按壓,單純刺激頭皮本身,自然對頭部放鬆就會有些幫忙。

此外,最重要的是,要盡量恢復過往日常生活,不能因為覺得疲累就不想出門、不想動。想要維持認知功能,就必須與他人互動、社交、訊息來往,維持正常、健康的生活步調,不要被疫情影響,才是正道。

問:中醫可以治療嗅味覺異常嗎?

答:神經性的症狀,針灸通常有不錯的效果,但還是要看患者受影響的程度。去年不少染疫民眾,因嗅味覺異常問題回診,持續幾週或數個月都有,但其實大部分人是會恢復的。除了針灸,也可使用修復神經或活血化瘀的藥,對嗅味覺神經恢復有所幫助。

問:康復後持續感覺肌肉關節痠痛,怎麼辦?

答:針對痠痛的部位,找到相對應的穴道針灸也是適合的。但如果嚴重,則必須由西醫專科評估,是否有骨骼、肌肉的問題。

染疫康復後,有的人因為久待在家,缺乏走動或運動,或是突然恢復原本運動的強度,反而受傷了,也不無可能。因此建議康復之後,先以基礎的健行、騎腳踏車運動為主,再逐漸增加強度,以免受傷。

圖1:中藥方劑的各種藥材,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藥材比例因此隨之調整。(攝影/陳輝明)
圖2:染疫康復者若有焦慮、失眠、肌肉痠痛等問題,可透過針灸治療紓緩症狀。(攝影/劉子正)

問:康復後的調養重點為何?

答:如果年紀較輕,沒有慢性病,可以「補脾益肺,調和營衛」的方式來調養身體。

「補脾」簡單而言是指調理消化功能,以藥物來改善吸收營養的狀態,讓自己有足夠的營養去修復身體,並且改善肌肉的力量,「益肺」則是增益心肺功能;「調和營衛」,是指強化身體防禦力,以防止病邪的侵入。例如當突然進到一間冷氣房時,會不會打噴嚏,也可以知道身體防衛能力及對環境的適應是不是好的。

一旦經過調養,身體應當可以恢復到生病前的體質或是變得更好。

問:平時需要備用清冠一號,或預先服用預防染疫嗎?

答:許多民眾搶購清冠一號,但清冠一號是確診者的處方用藥,沒有染疫的人服用,不見得對身體有幫助。

由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厚朴等十種中藥組成的清冠一號,藥性寒涼,如果平常腸胃比較敏感且容易腹瀉,或是容易怕冷,基本上體質偏虛寒的人,較不適合服用清冠一號。臺灣在四月下旬啟動輕症居家照護計畫後,也陸續開放民眾透過視訊看診、後續領藥,民眾需依中醫師處方服用。

服用藥物時機點,應當在感染前期,也就是確診後的五天內,若是超過五天且症狀已經大致緩解,可能就不適合持續服用。因為中藥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醫師診斷時會評估患者現在的身體能不能吃這帖藥,或者需要調整、換藥服用,甚至是病程已經結束,進入後期調理的階段了,都是必須留意的。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重要的還是做好個人防疫,戴好口罩、勤消毒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在公共場所進食,才是保護自己、保護家人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