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祕密基地 靜思閱讀書軒

環繞在樹林之中的臺南市竹門國小靜思閱讀書軒,常可見學生在下課時間選書,聚集在二樓閱讀區共讀。(攝影/黃筱哲)

第一間靜思閱讀書軒,五年前於屏東高泰國中成立,
迄今已超過兩百所校園設置,在此能享受獨處的時光,
是友伴共讀好書的園地,也成為師生促膝談心的所在。

第一間靜思閱讀書軒,五年前於屏東高泰國中成立,迄今已超過兩百所校園設置,在此能享受獨處的時光,是友伴共讀好書的園地,也成為師生促膝談心的所在。

「給大家十五分鐘,把上次借的書再翻閱一下,完成第一部分的學習單!」新北市深坑國中九年級的課堂上,國文老師許盈盛引領學生分組討論。

《情緒勒索》、《世上沒有理想的父母》、《自主學習成就解鎖》……每個學生的選書都不同,兼任班導師的許盈盛道出箇中原因─有些學生常遇到人際關係的困擾、有的常和家人吵架,也有的學習欲旺盛,每個孩子的個性和遇到的處境都不一樣。

學生紛紛在學習單上填寫「看到書名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摘錄書中「金句」,熱烈地聊了起來,「你看完了嗎?」、「好看嗎?最喜歡哪一個章節?」

「請各組選出一本大家都喜歡的書,討論為什麼這本書符合TIPS選書的四個原則,之後請派代表上臺報告。」十分鐘的討論,大家相互推薦、分享好書,接著進行分析。

上臺報告時,有人提到:「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可以參考這本書,學習與父母溝通。」也有人說:「書中提及許多生活中會發生的情緒問題,教導我們如何在自己感到困擾時勇於拒絕他人!」、「防疫期間在家線上上課容易分心,原來可以利用網路工具規畫自主學習。」

掌聲此起彼落,這個讓討論發生的地方,正是校園內的「靜思閱讀書軒」。

二○一九年高雄桃源國中閱讀書軒啟用,蔡青兒看著孩子們翻閱莫拉克風災紀實專書回憶過往。(攝影/陳玉萍)

簡樸空間多功能

靜思閱讀書軒,是由靜思書軒結合社會人士共同成就,目前在臺灣兩百餘所校園設置;把書香送入學校的善行,源於二○一六年,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帶著工作夥伴及志工,來到慈濟減災希望工程所援建的屏東縣高泰國中贈書,時任校長的印永生提出「在學校蓋一間靜思書軒」的心願。

蔡青兒思量再三:「學校附近都是農田、牛舍,沒有人潮,就算房租免費,也難以持續……」但總有方法變通,幾經討論後,決定以閒置教室打造閱讀書軒,書籍提供館內閱讀。實業家陳致遠得知後,鼎力贊助,成為認養閱讀書軒的第一人,他也呼籲:「好事要大家一起做!」

從都市到偏鄉、離島乃至矯正機關設立的進修學校,「只要校方有意願、有心給學生們學習資源,我們歡喜成就!」蔡青兒說。

學生人數多達一千六百多人的臺中市清水國小,是證嚴上人的母校。原先的教學大樓老舊,因安全考量拆除,重建後結合圖書館約一百坪的空間,在同為校友的慈濟志工協助下,設置了目前全臺最大的閱讀書軒。

清水國小楊育欣老師提到,閱讀課教導學生如何讀一本書,學生也透過撰寫讀後心得集點兌獎,學校並舉辦書籤製作和說故事比賽,塑造鼓勵閱讀的氛圍。

楊育欣說,曾有位學習障礙的孩子分享,自己很喜歡閱讀《靜思語》,「字不會太多,也不會太難,讓他可以增加所認得的字,還會思考背後的意義;當我問他某句靜思語的意思,他會試著解釋出來!」

在極少被關注的「非山非市」地區,臺南市東山國中也成立靜思閱讀書軒,蔡青兒說:「校長和老師很主動爭取閱讀書軒的進駐,讓學生有好書讀,透過閱讀更認識外面的世界!」

東山國中以跆拳道體育班聞名,有許多寄宿生;青春期的孩子活潑好動,訓練結束後,也難以靜心寫作業,晚自習時不能玩手機,也不好影響其他同學用功,十多歲的學子最怕無聊,於是到書架前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來看,無形中培養了閱讀習慣。

同樣位於偏鄉的屏東縣萬丹國小,慈濟志工潘機利抱著回饋母校和家鄉的精神認養建置;他說,學生時代沒什麼課外讀物可以增廣見聞,希望學弟妹們透過閱讀好書,在遇到課業、人際問題時能夠轉念、繼續前進。

潘機利分享,當孩子們走進閱讀書軒,露出了驚喜的表情,也有人說進到閱讀書軒後心靜了下來,「身旁的人好、下一代好,自己才會好;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來自閱讀。」

相對於偏鄉,蔡青兒提到,城市的孩子讀到好書的機會很多,但實際閱讀的人卻少之又少;閱讀空間、氛圍的形塑,就顯得相當重要。

新北市中和國中總務主任陳芝仙分享,圖書館離七年級教室較近,八、九年級則很遠,讓師長們萌生在廣大的校園設置「第二個閱讀空間」的想法;於是整理出校長室旁閒置已久的校史檔案室,在靜思書軒同仁和慈濟志工協力布置下,一個明亮的閱讀空間於焉成形。

陳芝仙高興地說,閱讀書軒啟用兩年多來,孩子們很常利用下課的十到十五分鐘來此看書;七年級校訂課程中每週固定的閱讀課,老師也會依照課程設計帶班級前來上課;寧靜舒適的空間,讓不少九年級學生在此專心準備國中教育會考。

臺中市清水國小的老舊大樓重建後,設置了目前全臺最大的閱讀書軒,布置有環保材質的桌椅和精選藏書。(攝影/蕭耀華)

總編輯嚴選推薦

靜思閱讀書軒的布置與選書同樣有特色。桌椅選用淨斯人間以回收環保材質製成的福慧桌椅,摺疊收納方便,可因應不同需求,增加空間的多元運用。

蔡青兒補充,這些桌椅是會說故事的,像是發生在二○一六年的○二○六南臺震災,慈濟出動「行動廚房」餐車,出爐一鍋鍋熱食,輕便的福慧桌椅一鋪出,就像是深夜食堂開張,讓救難人員能休息、用餐,調適壓力。

閱讀書軒牆上也布置了靜思語和證嚴上人的「年年三好三願」掛畫,蔡青兒認為,一句話可以影響一個人,環境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善影響。

精選的藏書約有五百本,一半來自靜思人文和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的出版品,另一半則邀請出版社的社長及總編輯挑選,內容以勵志為主,像是醫師拯救病人、運動員追求夢想、企業家白手打拚等故事。蔡青兒說:「我們讓孩子們知道,來閱讀書軒不會有挑錯書的機會!」每間閱讀書軒啟用滿一年後,團隊回訪學校並補上新書。

這些年來,蔡青兒發現城鄉資源的差距和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因此她積極拓展和學校合作的因緣,要讓更多孩子愛上閱讀。

以設置閱讀空間並捐贈選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教育,政府和民間都有推動,例如玉山志工基金會在全臺偏鄉學校建設了一百六十八間「玉山圖書館」;教育部國教署自五年前開始,補助超過六百間學校活化既有空間,設置「學校社區共讀站」;新北市政府開出了「行動圖書車」到偏鄉學校,增加閱讀資源。二○一七年以來,靜思閱讀書軒持續在全臺多處校園設置,更已成為師生甚至社區民眾的心靈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