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出境》

精選書摘

桃園慈濟志工接機接待史

撰文‧桃園人文真善美志工

桃園國際機場航班不分日夜起降,桃園慈濟志工也輪值排班─於入境大廳引頸等候接機,從交通接送到食宿安排,皆以「五心級」款待,寫下海外慈濟家人對臺灣最美好的第一印象。

海外慈濟人返回花蓮靜思精舍心靈故鄉,桃園國際機場是他們「返鄉」的第一站,桃園慈濟志工因地緣關係,頻繁地承擔起接機、送機、等待、運送等勤務,成就了海外慈濟人對臺灣的第一眼印象;也是海外慈濟人滿載法喜返國之前,最後一個臺灣人情味的加溫站。

要照顧好這些未曾謀面的「海外家人」並不容易,多年來桃園慈濟志工始終抱持使命,歡喜付出,因為這是一個在全球慈濟志工群體之中,獨一無二的「超級任務」─

隨著飛機不分日夜起降,他們也輪值排班,在深夜冷風刺骨或烈日當空之中出勤,備好熱食、提供住宿梳洗的空間;他們在海外慈濟人處於人生地不熟卻偶忘必備物件之際,使命必達地找到他們所需,包括針線、髮夾、藥品、充電器、電壓接頭等林林總總、卻永遠無法預先準備的各類需求。

要周全每一次變化多端的接待工作,說不累是騙人的。曾有志工談及,有次下班後去接機,但對方的班機延誤到半夜才抵達,等待過程中他心急如焚,因為隔天還要上班……然而一旦接到人之後,他瞬即轉念:有平安接到就好。

能夠服務從世界各地回來的海外法親家人,也等於與人結一分善緣;而付出後所得到的那分歡喜無可取代。

接機,接引菩薩

桃園靜思堂於二○○六年啟用後,資深慈濟志工楊慶鐘自願承擔窗口,負責起接機志工的排班與派班。

接機可能一天僅一、兩位,但遇到每年如海外志工受證等大型營隊活動,一天可能有數百到上千人,班機與抵達時間總是一改再改。「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高手」,楊慶鐘很快抓到要領,不再有接機志工早了一天到機場接不到人、再聯繫才知應是隔天接機的狀況了。

穿西裝去接機,是楊慶鐘的堅持。雖然自己不拘小節,但他很看重接機、接待這件事,也很看重被接待的人,他所堅持的最高規格接待方式延續到今。

二○一四年起,楊慶鐘將窗口工作交棒予慈濟桃園分會同仁陳志輝。那幾年平均每天都有勤務,接收訊息、製作表格、派班、確認住宿、安排接送的車輛……事情無比繁雜。有時半夜他會驚醒,想到某件事是否安排妥當?有無疏漏?

陳志輝想起上人曾說:「我們不用出國,就可以跟這些海外菩薩結好緣,一定要做到『一個菩薩都不能少』。」讓他在繁雜的工作中轉念。

有些海外法親清晨三、四點從桃園靜思堂出發,趕飛機出境或趕火車去其他慈濟會所,或是半夜抵達桃園機場需要接機,期間臨時狀況難免發生,陳志輝與志工分享:「如果有一天你的兒女出國,你會希望有人接送和陪伴他嗎?」將心比心,使命必達。

桃園接機團隊統計,自二○一六年起,每年約有九千至一萬三千多次的接送紀錄。二○一八年,上人行腳到桃園靜思堂時表達感恩,期許每次接送都是「接引菩薩」的機會:「每一個國家的志工來了發心、感動,啟發他的道心,回去就發揮他們的道業。」

二○一二年海外慈濟志工來臺參加營隊,桃園志工於國際機場熱情迎接。(攝影/周幸弘)

等待,磨出修養

深夜十一、二點乃至凌晨三、四點的航班,是接機任務中最辛苦、最難的部分;尤其前些年航空公司在離峰時段安排廉價航班,導致半夜接機的機率大增。這些辛苦,全由志工蘇建坤默默承擔。

體恤年輕志工白天上班的辛勞、或是年長志工夜晚出門的不便,蘇建坤秉持一個原則—最早和最晚的航班任務,自己親自接機。「要求別人承擔,自己要率先承擔」向來是他的行事風格,「我的住家及工作地點都離機場不遠,對於臨時增加或漏列的航班,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隨時補位,我感到很慶幸。」

長期跟著蘇建坤一起出勤的童韻家,對於「等待」很有體悟:「當接機對象遲遲沒有出現時,心情更不能焦躁,必須冷靜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才不會誤了對方後續的行程。」

為了讓海外法親安心,童韻家會貼心地提早到機場等待,讓對方一出海關就能看到慈濟家人。他等過最久的一次,是三個多小時。當分秒過去,仍不見對方的蹤影,「他是去免稅商店買東西嗎?還在等行李嗎?去買國際電話卡嗎?還是先去換慈濟制服?」揣測各種可能情境,終究忍不住打電話聯繫,輾轉確認得知:接機對象已被朋友接走了!

「慈濟事就是本分事,即使有時需要更多的耐心等待,也會歡喜接受。」這樣的事並未影響童韻家,他一本初衷,繼續服務一位又一位的慈濟家人。

與蘇建坤所屬同一團隊的簡嘉誠,也空等過三小時;相對於職場講求效率、實事求是,他不禁莞爾。但他提醒自己進入慈濟的初發心,並且學習和和氣氣地處事與做人。

這些年來志工的最高紀錄是兩天內接送六十九趟。幸好有蘇建坤善用本身從事物流業的經驗,設法以最精簡的人力與車輛來完成任務,即使勤務千變萬化,他豪邁地表示:「接機除了是責任與使命以外,志工們也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不是別人逼迫的。上人想要做的事,身為弟子的我們就是勇於承擔,盡全力做自己會做、可以做的事。」

轉運,美好回憶

疫情之前,大團接機活動的需求,上半年以五月的全球環保營、六月全球四合一幹部研習、七月海外教師營、年輕志工組成的海外慈青營為主,下半年則包括每年中秋時節回花蓮與上人共度中秋的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十月海外培訓委員精神研習及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等。大團接機行程緊湊,總是從年初排到年末。

「我是大團接機負責人陳建華,已經聯絡處理好,請放心!」總是手機不離身的他,說起話來條理分明、邏輯清楚,依靠的是一本註記了密密麻麻、五顏六色接機資訊的筆記本。

從一九九七年統籌交通安排至今,陳建華已練就一套規畫技能,二○○七年又多了大團接機任務,總是西裝筆挺地在機場外指揮若定,讓一臺臺遊覽車進出有序。

接待海外家人,陳建華總是心存感動與尊敬,因為他們可能一輩子來臺灣就這一趟,有些人甚至需克服生活與經濟等困難,不惜千里之遙才能飛抵臺灣。「我們是多麼幸福!」而志工在機場鼓掌歡迎,就能和海外家人結一分緣。因此雖然在夏天穿西裝可能滿身大汗,搬運行李時也可能沾到污漬,陳建華仍會盛裝熱切迎接。

海外法親安單在桃園靜思堂,雖然住的不是五星級飯店,但桃園慈濟志工秉持誠心、愛心、耐心、貼心及凡事用心,以「五心級」款待海外法親,即便睡的是大通鋪,大夥兒甘之如飴,備感溫馨,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

志工組隊輪流排班,香積組負責餐點、茶水;生活組負責裝被套、清理寮房,補足生活所需;還有交通組和外語隊待命。

志工程燕菁回憶有次曬棉被,大家齊力將六樓倉庫的一百多套棉被、枕頭,接力疊上推車,小心翼翼地推到銅門外的空地;另一組人早已將塑膠帆布鋪好,當棉被運來時,迅速接手傳遞並整齊排列,接受陽光洗禮。下午二點,再由另一批志工頂著太陽,將曬得酥暖的棉被收進倉庫,等待長途搭機歸來的法親,在天然的棉被香中一夜好眠。

有次一位海外志工因水土不服腸胃不適,沒有用晚餐。到了晚上九點多,志工謝瑞月心想:「他一定很餓。」特地熬了一小鍋稀飯,加上少許鹽巴,端到寮房給這位志工充飢。隔天早上,這位志工好些了,向大家分享昨晚手捧著那碗稀飯的感動。沒想到因為一鍋粥,竟然讓一個大男生掉眼淚,令她印象深刻。

外語隊志工莊懿珍回想二○一二年農曆新年剛過,天氣很冷,四位海地聖恩修女會的修女,轉了六次班機才抵達臺灣,半夜進入桃園靜思堂時,志工在門口列隊唱歡迎歌迎接,她們掩飾不住臉上的驚喜。

齋堂特地保留了春節活動才有的擔仔麵攤,熱呼呼的湯麵讓第一次來臺的瑪莉安學校校長馬佳瑞修女(Sister Marthe- Marjorie Fevrier)拿下圍巾、擦著額頭上的汗水,她把手放在胸口告訴莊懿珍:「我好感動!」

安單時,修女們向志工借了熨斗,「可以請你在清晨三點叫我們起床嗎?我想提早起床燙修女服,穿上聖袍,用最莊重的儀態去見證嚴上人。」莊懿珍感動於修女們對不同宗教以及對上人的敬重,於是也不敢換下慈濟旗袍,清晨三點準時起身去敲門。

一位中國大陸志工寫下這段桃園遊記:「海外家人們每次回來臺灣,都會先來這裏報到,加油充電,作好修整,再回到上人的身邊。海外家人們許多關於臺灣、關於靜思堂的第一分美好體驗和回憶,都從這裏開啟。」

桃園慈濟志工的接機故事是一段愛的歷史,故事的集結出版,正是希望這些微小但美好的行動,能持續鼓勵有心為善卻又不知如何著手的人們「做就對了」!

精選書摘

迎來苦,送出愛

撰文‧桃園人文真善美志工

菲律賓的露蒂母女七年前於寒冬中抵臺,志工接機後先到市區為赤腳的小姊妹選購鞋襪保暖。(攝影/陳玉萍)

接應來自海外的醫療及慈善個案,雖然是生命中短暫的交會,但看到對方此行能翻轉命運,過程即使辛苦也值得。

「師姑,今晚要麻煩您和師伯去機場接一位個案喔!詳細資料我會再發給您……」二○一六年九月十二日,志工石美英收到慈濟基金會社工員給的訊息,晚上八點和先生鄭文章到桃園國際機場,接一位由慈濟人醫會志工陪同、從印尼回臺的潘先生。

潘先生二十餘年前至印尼工作,期間有過二段婚姻,二位配偶皆已往生。潘先生長期滯留印尼,無居留證明,生活困頓,後來被送到當地的精神療養院,遇到慈濟志工。經聯繫他在屏東故鄉的姊姊們,雖都能力不足,但同意潘先生返鄉定居。

回到久別的家鄉,六十歲的潘先生難免感覺生疏,「潘先生,你還好嗎?已經回到臺灣了,可以安心了。」見潘先生沉默又羞赧,石美英一番噓寒問暖,再陪同到旅館住宿,同時與屏東的訪視志工聯繫交接。次日一早,她和鄭文章再接送潘先生至高鐵站,由慈濟基金會協助住宿費及車資,讓潘先生搭車返回南部,後續由屏東慈濟人接續關懷。

近十年來,志工到機場接送慈濟慈善或醫療個案,約有十餘例,來自薩爾瓦多、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國家地區。早期接待的個案,有些需要短暫過夜,因此志工在接機前先找好旅館,食宿安排妥當,同時也要保護他們的隱私。

最讓石美英與鄭文章不捨的,是來慈濟醫院求診的小病童,他們遭遇病痛折騰,難以尋得對症之道,寄望在臺灣找到希望。其中菲律賓珍妮(Jennelyn Mendoza De Guzman)跟潔妮(Jerrelyn Mendoza De Guzman)小姊妹,讓他們印象深刻。

露蒂(Ludy De Gusman)在二○一三年生下腹部相連的連體姊妹——珍妮和潔妮;因當地民情保守,露蒂感到自卑而自我封閉。二○一四年慈濟人醫會去當地義診,才發現這個案例,二○一五年初即安排小姊妹來臺手術。

「看到她們的第一眼,我非常驚訝!」石美英回想當時,語氣仍有些激動:「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我們都穿著大衣,卻看到這位媽媽穿著拖鞋,小朋友也是赤腳,沒穿鞋襪。」志工們先帶她們母女們到南崁市區的鞋店,買了鞋子、襪子讓她們穿上保暖。

透過菲律賓志工陳麗君的翻譯,露蒂感恩臺灣慈濟人給她的溫暖;小朋友穿上鞋襪後,也目不轉睛地盯著雙腳,露出驚訝的神情。鄭文章等一行人馬不停蹄地再送她們到臺北火車站,由陳麗君繼續陪同她們前往花蓮慈院。

分割手術成功,她們四月八日出院;在返回菲律賓的前一天,來到靜思精舍與上人相見,剛好鄭文章夫妻也回到精舍當志工,雙方有緣相遇。回顧在機場初相見,鄭文章眼眶泛紅,語調低沉地說:「當下覺得媽媽很苦,她完全沒有笑容,自卑又鬱悶。」在花蓮再見到同樣的一張臉,這次媽媽笑了,孩子也笑了!

鄭文章感性地說:「我們都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但有幸能夠相互參與,看到受助的個案翻轉命運,在接送機過程中,即使再辛苦,也都值得。」

 

〚慈濟文史.史藏系列〛

入境.出境 安樂利行─桃園慈濟志工接機接待史

⌑ 出版:布克文化
⌑ 定價:450元

歡迎至全臺靜思書軒門市、各大網路書店線上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