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立人文典範

9.25《農八月‧三十》

【靜思小語】待人處事、言行態度讓人感動也願意接受帶動,才是真正有人文。

向世界廣傳法音

「剛剛聽到菩薩在臺上發心立願,要生生世世做慈濟,是啊!我們還有來生來世,不是只有此生,是生生世世。今天有緣共聚,是因為認識慈濟、認識師父而聞法歡喜,把握這一念歡喜心而參與見習、培訓,與所有的慈濟人會合,同行菩薩道。」

臺中、彰化、南投、苗栗、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培訓圓緣典禮。上人說,菩薩道長遠,然而人生短暫,就像小螞蟻從山下開始往上爬,想要攀越須彌山,即使小螞蟻相對渺小,但是發大心、立大願,「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願無量無邊,包容一切,也要把愛鋪到宇宙虛空的每一個角落。無論這個目標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總是要有起點、要起步,從這一生為起點,生生世世矢志不移。

人間苦難多,悉達多太子就是看見生老病死、貧窮無助的人間苦相,放下舒適享受的生活,放下太子的身分地位而出家修行,想要找到真理,尋求徹底離苦、脫苦的方法。其父淨飯王派了五位皇族成員前來勸太子回去,見太子求道的心志堅定,這五位便留下來跟隨他修行。後來他認為修苦行仍難以體悟真諦,遂走出苦行林,獨自在菩提迦耶靜修。

太子在靜思惟中,某一天,天將亮還未亮時,慢慢睜開眼睛,眼光與天際的星光接觸,那一剎那間,心、眼、星光會合起來,心境無限開闊,包容宇宙萬物,融會貫通宇宙天地的道理,就此覺悟成道。佛陀想把自己覺悟的真理傳給眾生,首先走向鹿野苑,對之前追隨他修行的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諦法。

上人談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地理環境中,佛陀要將其思想理念傳給大眾,並非易事;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佛法靠著聞法者口耳相傳,傳播的速度不快,也難以普遍傳播開來,更難以落實。而今科技發達,人們可以大顯神通;神通就是精神通達,只要手指一點,就可以吸收、傳播佛法精神,而且沒有地域限制,在不同時區的人都能同步接收佛法。

「你我很有福,可以生活在科技時代,大顯神通,現廣長舌相,發出長遠音,讓身在全球各地的人都聽到我們的聲音。聽了師父的話,或是慈濟菩薩分享的人,能夠發心力行菩薩道,佛法就落實在他們所在的地區,可以再將佛法傳播出去,各地的聞法者也能立即運用。」

上人說,大家圓滿委員、慈誠的培訓課程,即將受證,是剛剛要在這條菩薩道上起步去走,請步步踏實,還要把這條大道開拓得更寬廣、鋪展得更平直,接引更多人同行。

會合在菩提大道

上人與馬來西亞郭濟緣師兄等人談到,自從慈濟創立五十多年來,這條路從小小的田埂路愈開愈大,而且十方菩薩發心往同一個方向走,從條條道路通往中間的菩提大道;慈濟人間菩薩隨著呼喚,隨著各種因緣,從四面八方不斷來走這條大道,而且大家很用心,路上難免有障礙,大家會用智慧排除障礙,還是步步向前,會合到這條菩提大道,讓自己很安心,但是看到天下苦難這麼多,還是放不下,很不捨。

像是看見尼泊爾藍毗尼有這麼多極為困苦的人,慈濟對於當地的援助事務要趕快進行,目前主要靠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前往推動,並且尋找適合的地點,合於當地法規建設慈濟會所,同時也要培養當地人才來承擔,才是長久之計。慈濟在尼泊爾有固定的會所,就能從這個定點持續推展慈善、醫療、教育志業;而且大家認真把志業做好,用真誠之愛樹立典範,也就將慈濟人文根植於此。

上人指出,慈濟人文就在於慈濟人的待人處事、言行態度之中,要讓人看了、接觸了以後受到感動,願意跟著慈濟人一起做事,才是真正有人文。所以要培養人才,除了慈濟人要做出典範,也要找出對慈濟有信心、品德好而且肯承擔的人,將慈濟的精神理念、做事方法傳承給他們。

要做好傳承,就要啟發人人的悲心,進而轉知識為智慧;因為不忍眾生苦,所以願意盡心力付出。要達到此一目標,就需要有人長期帶動,並且代代相傳。上人期勉尼泊爾關懷團隊,不論來自何處,人與人之間都要合,心連心、手牽手,才能凝聚起大力量。要聚合所有人的心力,每一個人都要調整好自己的言行態度,牽起菩薩長情,共同發揮慈濟大愛。

圓滿最後的心願

馬來西亞吉打分會執行長劉濟旌師兄報告修建案。吉打靜思堂用地乃劉師兄家族共同捐出,二○一○年靜思堂啟用,洗腎中心、靜思書軒與靜思堂同在園區裏,園區內有個羽毛球場,當年建設靜思堂時,此球場尚有對外五年的租約,故無法列入園區的建設規畫。二○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姊姊劉慈芝師姊抱著病軀圓滿心願回臺見上人,最後表達希望運用球場部分修建感恩堂,則於去年二月動工,預計可容納一千二百人。

上人讚歎師兄的家族合心、和睦,很願意付出,共同圓滿慈芝師姊人生最後的心願。「當時你們陪她回到心靈故鄉,啟發她成就菩薩道場,她本身也在靜思法脈勤行道上用功精進。雖然生命有限,但是慧命無窮,她的身心安住,回歸到人人本具的佛心意識,也因為這分意識而發大心,由你們家族成員共同圓滿。她留下了這個場地成為菩薩道場,世世代代相傳,得到子孫後輩的尊敬,這就是好家教。」

「你們也為大家示範,身外之物要如何發揮最有價值,是用智慧使用這一大片建築,成為世世代代的慧命道場,就地發揮社會教育良能,這就是你們家族的福。」

要延續精神理念,需要有慈濟人共修精進的場地空間,並且運用道場空間培養人才,廣招來眾,合和互協,天天發揮佛法精神造福地方,人人法喜充滿。上人說,這樣的觀念與方法同樣要運用在尼泊爾,要有固定活動的地點,招募在地的人才,將「慈濟魂魄」帶入尼泊爾─魂就是精神,要傳承慈濟的精神理念;魄就是魄力,有精神還要發揮力量。讓當地居民知道,這一群慈濟人來到尼泊爾,不是有什麼企圖,只有一片很真誠的心,受感動而投入,在慈濟人的帶動下發揮佛法精神,用智慧造福人群。

「若沒有發現他們這麼貧苦,若沒有慈濟這個團隊,也就沒有這一大事因緣。所以我們現在要當傳法者、說法者,大家的思想要很正確,替師父去說師父要說的話,身體力行去說法。只用口說無法救度眾生,我們要帶著當地人幫助苦難人,在助學的同時也培養年輕孩子投入志業。」上人期勉師兄師姊帶著「使命必達」的心情,將慈濟四大志業帶入尼泊爾,從慈善開始奠立基礎,用心教育、帶動居民,做好「希望工程」,讓當地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