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洋慈濟大愛學校啟用 以優質教育回饋

菈菈絲老師以往教導中學生,來到大愛學校帶領小學生,耐心從小事教起,在開學兩個多月後讓孩子們適應環境,課堂有序。

事業有成的志工們,懷抱著回饋故鄉山口洋市的夢想,用心促成大愛學校創校,引入媲美雅加達慈濟學校品質的慈濟人文教育,為下一代帶來超越以往的童年。

「非常開心,大愛學校能夠受到山口洋民眾的喜愛,也將落實上人『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導之以正』的慈濟人文教育理念。期待未來我們的孩子可以成為國家人才。」印尼慈濟志工貝錦興,看到大愛學校在自己的家鄉─山口洋成立,歡喜溢於言表。

山口洋是坐落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城市,被稱為千廟之城,以宗教之間的和諧聞名;華人占當地總人口百分之六十,其次為達雅族、馬來族和爪哇族。山口洋屬於發展中的地區,附近仍存有不少貧困村莊;慈濟在山口洋的因緣,必須追溯到二○○六年的慈善發放。

慈濟印尼分會於二○○五年至二○○七年在全國發放八萬五千噸大米,當時山口洋沒有慈濟人,趙鎮標、彭勇堅、蔡菊花及王惠嬌這四位來自山口洋的雅加達志工大力承擔,加上當地相關機構協助,才得以成就山口洋那一場發放,從此慈濟種子萌生;終於在二○一○年,山口洋慈濟聯絡點正式成立。

這些年來,山口洋慈濟志工除了投入慈善關懷與醫療補助之外,也積極推動教育補助,定期關懷偏鄉三個村莊的學子,為他們提供全額的獎學金與生活費,也將品德教育帶入村中,進一步邀請獎助學生投入慈善。

二○○八年成為慈濟志工的貝錦興,看到雅加達的慈濟國際學校和金卡蓮(Cengkareng)大愛學校的優質教育,思及家鄉雖然也有很多學校,但更需要人文教育。由於山口洋慈濟人十餘年來的耕耘,再加上貝錦興等人鼎力護持,才促成山口洋慈濟大愛學校的成立。

蔡菊花是土生土長的山口洋人,她幼年家境困苦,後來舉家遷居至雅加達發展,當時一家人連搭飛機的錢都沒有,還是跟著輪船漂洋過海來到雅加達;婚後與先生創業,起起伏伏了幾年,才有現在穩定的事業。回想小學畢業後就必須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她說:「實在不忍看到家鄉還有許多孩子過著像我一樣的童年,因此我才和其他山口洋的志工一同回饋家鄉。希望山口洋的孩子能在滿滿正能量的環境下成長,成為最棒的一群!」

為孩子種下善的種子

山口洋慈濟大愛學校於二○一九年動土,二○二一年竣工,考量新冠肺炎疫情,延到今年七月開放幼兒園與小學,共有二百三十三位學生,預計在明後年開放中學與高職。

學校占地近一公頃,校舍五層樓高,包含班級教室、人文教室、電腦及語言教室、實驗室、禮堂、圖書館、行政辦公室等設施。今年八月二十七日啟用典禮,山口洋市長、西加里曼丹地方警察局局長、軍區司令部指揮官、雅加達及當地慈濟人、地方民眾等,共五百餘人蒞臨現場祝賀。

市長蔡翠媚簽署學校啟用紀念碑,她說:「一個城市需要優質的人才才會進步,我們都知道慈濟大愛學校非常注重愛心與品格教育;我非常榮幸,也對慈濟大愛學校抱著很大的期望。」

教育部長納迪姆‧馬卡里姆(Nadiem Makarim)特地錄製影片表達賀忱:「慈濟學校是推動『全人教育』的先鋒,希望慈濟學校也可以透過政府的教育平臺分享這些教育理念和方式,讓印尼其他學校教職員一起學習。」

慈濟印尼分會教育志業執行長黃榮年致辭表示:「實在難以形容今天的喜悅。我們將透過學校分享愛心,為孩子種下善的種子,希望這一粒粒種子可以為世界創造更好的未來。」

慈濟志工同時也是山口洋大愛學校教育委員的黃水琴,從學校的策畫到啟用,一路陪伴教師團隊學習與落實人文精神。她表示,這段時間從家長們的回饋得知,他們已經察覺到孩子言行舉止的改善,這代表老師們有將培訓時獲得的知識應用在教學當中,「山口洋大愛學校的成功,掌握在老師們的手中,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上人的教導,用心教育孩子。」

大愛學校總經理王煇勵最早投入學校的興建與規畫,如今看到創校開學,甚是欣慰,他深信山口洋大愛學校可以完全複製金卡蓮大愛學校的模式;他也強調學校的師資絕對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辦學要注重師資的人文素養,我們舉辦培訓、實作,就是希望讓教職員了解慈濟的精神,之後才能真正地投入在這一所學校。」

成為家長的養育夥伴

山口洋大愛學校校長阿瑟貝(Asep Yaya Suhaya),原本是金卡蓮慈濟大愛學校初中部的校長,接受付託於二○二○年年底來到山口洋,翌年起即展開新生招募。「當時學校還在興建中,我們在貝錦興師兄的百貨公司設站,我跟學校的兩位同仁,每天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在那裏招募幼兒遊戲班、幼兒園、小學學生與教職員,每週只休息一天。」

阿瑟貝校長分享,報名小學的學生與家長一起面試,校方希望透過與家長的訪談,可以更了解家庭的狀況,並讓家長認識慈濟的教育理念及全校茹素的規定。

教職員的招募更透過層層篩選,其中包括履歷檢查、兩次心理測試及面試,阿瑟貝說,招聘過程很長,主要是希望找到人才和具有愛心的教師;以往的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主角,站在講臺上授課,「一開始的十分鐘,學生還可以專注,二十分鐘後可能有些人開始分心了;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可以吸收多少知識?」

顛覆以往的傳統教學,山口洋大愛學校落實「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老師負責引導學生多思考、多討論,不再填鴨式地灌輸知識,也不只是滔滔不絕地講課,而是設計個人作業與討論,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阿瑟貝表明孩子最基本的教育始於家庭,學校只是扮演輔助的角色,校方一開始就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與學校雙方的合作才能達成,「例如,我們在學校教小朋友自己洗手、吃飯,讓他們學習獨立、負責;希望孩子回到家之後,家長也有同樣的做法,這樣才能達到我們要的效果。」

阿瑟貝希望大愛學校可以成為周圍地區的典範,無論是教職員還是學生,都能樹立良好的品德,「藉由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與策略,希望有一天可以驕傲地向大家說:『你看,這就是慈濟培養出來的孩子。』」

八月二十七日是山口洋慈濟大愛學校大喜之日,山口洋市長蔡翠媚(中)簽署啟用紀念碑,各界賢達、雅加達與山口洋慈濟人見證這一刻。

鞏固第一代教師理念

山口洋大愛學校教職員招募,耗時將近一年才完成,錄取的二十五位教職員於今年元月四日至二十六日,遠赴雅加達金卡蓮大愛學校接受培訓,了解並且體會慈濟教育的使命與理念。

大愛學校王煇勵總經理鼓勵大家:「各位將成為History Maker(歷史創造者),所以要成為最好的歷史創造者,成為最合和互協的團隊,能夠為學校帶來美譽的團隊。你們就是開拓者,山口洋民眾對慈濟大愛學校的第一印象,就掌握在各位手中。」

二十五歲的菈菈絲(Lara-sati),畢業於數學教育科系,來到大愛學校之前,曾在山口洋五所公私立學校任職,但她從未體驗過當一個好老師的感受。她敘述在某個學校任職前,校方給她一個長長的塑膠尺,用途是懲罰不守規則的學生,「因為我本身比較敏感,也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不一樣,難免會把一些習性帶到學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拒絕使用長尺處罰學生,也不願意責罵學生。」菈菈絲說道。

數年來的教學經驗,菈菈絲體悟到老師不只要讓孩子變聰明,更要培養孩子的態度,「無論未來想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老師來教導。如果沒有意志堅定、用心教學的老師,那我們下一代會變成怎麼樣呢?」

菈菈絲在金卡蓮大愛學校培訓時,觀察到老師會到學生家輔導功課,也會教導學生或與家長分享如何培養良好的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校園中,學生們很有紀律,整齊劃一地排隊,或安靜坐著聽課,當老師發問時,會口齒清晰地發表意見;環境也十分乾淨,沒有看到塑膠垃圾,這使得拉拉絲回想以前任職的學校,不注重環境衛生,常見垃圾隨處丟棄。

這些教育理念對菈菈絲來說,都是十分新奇且驚喜的,而且可以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也讓她在慈濟找到教師的使命與更深層的意義,「我很榮幸能夠加入山口洋大愛學校。」

大愛學校教職員招募過程嚴格,並且安排實體培訓,希望他們與學生的互動也充滿慈濟人文。

慈濟教育邁出雅加達

擔任幼兒園和小學部人文教師的吳彩雲,雖然僅有十九歲,但成績優秀,也經常在當地佛堂與小朋友互動;成為教師是她的夢想,主因是當她看見粗魯、沒禮貌的孩子,會感到憂心,希望自己能夠教育出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

她用心備課,用創意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們了解慈濟人文,但教學初期並不容易,因為有些家長或保姆會到幼兒園陪伴上課甚至到放學,導致孩子不能獨立,開學時進教室也經常哭鬧;而在慈濟學校,家長或保姆是不能進教室的。她耐心與家長溝通、與學生互動,才讓孩子慢慢適應學校的環境,也讓家長了解他們需要與老師共同培育、塑造孩子的性格。

家長麗娜(Rina Artina)的先生是國軍上校,因為工作關係他們經常搬家。兒子迪迦(Dirga-hayu Garuda Jayakarta),平日使用英文溝通,所以比較難找到適合的學校;得知大愛學校注重人文,教學使用印尼文、英文和中文,麗娜更加確信要把兒子送來就讀。

麗娜表示,人文教育慢慢改善了迪迦的個性,在家時非常有禮貌,時常向父母表達謝意;他也更加尊重旁人,遇到沉默寡言的朋友,不再會強迫對方開口聊天。午休時,迪迦也樂於與同學分享食物。麗娜對兒子有期許:「希望透過老師們的教導,他能擁有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

印尼幅員廣闊,是千島之國,有五大島、二億七千多萬人口。慈濟印尼分會明年即將滿三十周年,慈濟也在全國成立十八個分支聯絡處,而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都已落實在雅加達慈濟園區。

山口洋慈濟大愛學校是慈濟在印尼第三所學校,也是教育志業在雅加達之外成立的第一所學校,堪稱是「慈濟教育志業」新的里程碑。期盼將來印尼各大島都有慈濟學校,培育更多德智雙全的優秀人才,成為國之棟梁、社會精英,回饋社會造福人群,落實證嚴上人的教育理想。(資料提供/Clarissa 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