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路

社論
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遠距教學成為常態,歐美國家的研究調查紛紛指出,學童的閱讀能力因此呈現近三十年來最大幅度的下滑,此一現象被視為疫後舉世的教育危機。

今年發布的〈全臺兒童閱讀大調查〉也顯示,三至十五歲的學童習於接觸網路短文或零碎字句,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益顯不足。網路時代取得資訊十分方便,大量的影音內容湧現,紙本閱讀對他們而言顯得太慢、無趣,這也使得數位籠罩下的新世代較難培養專注力。

閱讀的內容並不限於文字而已,還包括圖表、數據以及背景情境的解讀,從中思索對自己的意義,進而養成創造與溝通的能力。除了拓展知識外,也藉由閱讀陶養人格,確立人生的方向;閱讀可說是人的終身自主學習。

擁有蓬勃的數位科技,是否還需要閱讀?此一問題曾引起多方論戰。即便數位時代取得資訊相對便捷,但取得資訊的方式也有所改變,必須藉由鍵入關鍵字進行搜尋,爾後在大批的資訊中過濾出真正有意義的內容;這也顯示了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唯有累積一定程度的字彙量及分析思考的能力,才能建立相對適當的關鍵字、搜索出更聚焦的內容,避免淹沒於巨量的資訊中。

二十多年前,有心人士開始在臺灣偏鄉推廣閱讀,偏鄉的兒童因為家庭結構和經濟問題,缺乏書籍資源和親子共讀的機會,也就難以培養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所幸許多民間人士捐贈書籍,故事志工持續陪伴引導,加上慈善團體在災難後進入受災鄉鎮,以閱讀為媒介,鼓勵孩子在「故事時光」中表達想法感受。孩子在被接納了解後,感覺不再孤單,而有勇氣面對未來,家長的生活態度也轉趨積極。

本期主題報導描述,近五年來,靜思書軒團隊於全臺逾二百所校園內設立閱讀書軒,包括城市、偏鄉、離島及矯正機關設立的進修學校。在校長表明需求後,由實業家認養,捐助經費,邀集出版工作者精選書籍。慈濟志工在校方提供的閒置空間協助布置,營造溫暖的閱讀氛圍。

閱讀能力影響國家未來人才的素質,數位科技加速資訊的流通,閱讀屬基礎能力的養成,如此方能分辨訊息的意義,進而增進對世界的了解。閱讀之路實有待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開拓推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