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20《農八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確認方向是對的,最前面的人邁開腳步,後面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跟進。
災難的提醒與警示
九月十九日午後的慈善基金會分享,連線玉里靜思堂,由志工團隊報告「○九一八池上地震馳援關懷」。林素玉師姊感恩五位常住師父來到玉里,關懷法親與受災鄉親;其中,八十一歲的資深委員楊寶妹師姊看到德如師父既感動又激動,師父的慈語關懷,以及法親協助整理災後混亂的居家環境,讓她受驚嚇的心安定下來,多次感恩表示加入慈濟是今生最正確的選擇。游振福師兄談到志工們在地震後齊集玉里靜思堂,先到玉里慈院關心,協助清掃和維護,並關懷因地震受傷就醫的鄉親,給予安定的力量。
上人教大家要有無常觀,知人生無常,所以要把握時間勤精進。很慶幸地震過後,大家都平安,雖然有物品、家具掉落造成財物損失,不過這也是教育─提醒人人,平時就要養成好習慣,把生活用品收拾好、家具固定好,這都是減輕災害的重要方法。「不要以為這一波地震已經過了就鬆懈下來,要自問地震有沒有搖醒我們?見驚世災難要起警世醒悟,要念無常,勤精進。」
「經過這一波地震,搖醒了我們的道心,人與人之間彼此愛護、疼惜。看到幾位獨居長者,我們要請鄰里多關懷,慈濟人也要多關心。從簡報上看到幾位資深慈濟人,師父與他們許久未見面了,要安排他們回來心靈故鄉,師父很想要看看他們。地震剛發生的時候,我是很擔憂,現在看到大家平安,我放心多了,期待大家相互照顧。」
該做的事要及時做
九月二十日,尼泊爾關懷團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與上人座談,陳吉民醫師代呈麥特立法師贈送的釋迦牟尼佛佛像、頓渡師姊供養佛陀誕生點的相關物品及當地手作小佛像。師兄師姊報告已進行之慈善個案:協助車禍個案畢祖復健及糧食、醫藥費補助;援助二所學校安裝電扇。
上人欣慰表示,雖然網路視訊很方便,可以即時見面對話,但是做事的人回到師父身邊,有很多狀況可以直接了解,細節部分立即溝通討論並且下決定,大家的想法也可以直接傳達,最重要的是疫情爆發後,心中記掛著許久未見的貼心弟子,很希望大家可以時常回來相見。「人生無常,所以時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把事理得清,把話聽得到,把該做的及時做到。」
「二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一念覺悟,從他覺悟的智慧,向眾生述說他的感受與理想,佛法流傳了二千五百多年,我們才能將他的理想落實在人間,才有今天的慈濟。現在交通方便,你們從馬來西亞搭飛機,經過四個小時,就能踏上尼泊爾,不是去觀光,而是為了一大事─回饋佛陀的故鄉。既然專程去走這幾趟,回來就要把握時間認真溝通,統整意見,會合方向,做好規畫。」
「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都在用生命寫歷史;不論是馬來西亞、新加坡或臺灣慈濟人,都與師父一起,有一個共同的方向,要從這裏起步,合力去完成我們的心願,做好這一件事。對於未來的人來說,我們在此時做的這件事,是很重要的佛教人間歷史,也是慈濟大藏經中的重要經典篇章。」
上人說,這條路才剛起步,要有人有心承擔重任;若有這樣的人才,有心、有願力,願意長期前往付出,但是經濟能力不足,本會就要幫助他們,讓他們無後顧之憂而認真完成使命。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報告尼泊爾專案,上人期待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都要去發揮良能,還要帶動出當地志工,播下慈濟種子,讓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能夠落實。
上人表示,從剛開始做慈濟到現在,都不是先衡量慈濟有多少力量才決定要做什麼事,只要確認是對的事,就應社會群眾所需要而付出,所以一向秉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念,只要有真誠的心要為公眾做事,發願造福人間,就能得到人人的愛心響應;滴水成河、粒米成籮,響應的人多了,人人付出一點點,也能匯聚大力量,成就利益人間的好事。
上人說,只要大家合心,前線與後援如同在一條直線上,有建設專長的人在前線,以誠心願力付出心力、人力與時間,後方的資源供應必定會源源不絕,共同達成目標。「你我的師徒之緣是生生世世的,我們前前後後、來來回回,這一股精神力量也隨著我們來去,而且彼此隨著因緣都會一起在我們生生世世發願的方向開道鋪路,生生世世都在這條人間菩薩道上修行。菩提大道直,菩提就是覺,覺悟的大道是筆直平坦的,沒有岔路,不會走偏。」
上人指出從慈善開始,讓志業在尼泊爾落地生根;師兄師姊要帶動居民的志業精神,將「竹筒歲月」的故事與方法傳給他們,引導他們養成行善付出的好習慣。「不是一開口就要人捐款,我們要先做到讓人看了很感動,他們自然就會發心付出。」
「帶動受助者發心行善,你們都很有經驗,師父經常提起,肯定你們這樣做是對的,會合而起,就是一股誠正信實的正氣。既已確認方向,只要最前面有人邁開腳步往前走,後面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跟進。」上人與師兄師姊共勉,要做最前面領路的人,凝聚淨化人間的力量,也讓佛陀正法回歸尼泊爾。
上人請大家若到尼泊爾就要與居民多互動,對他們講故事說道理:「我們有責任讓尼泊爾居民知道,佛陀在這裏出生,在這裏成佛,所覺悟的道理,慈濟人已經接受並且身體力行;如今距離佛陀在世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我們要將佛法精神帶回佛陀的故鄉,在此落實利益眾生的佛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