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至十七日 心正,道就正

9.15~17《農八月‧二十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一念偏差如果沒有及時導正,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錯的。

一絲惡念也不要有

九月十五日,與醫療志業各院院長、慈濟人醫會團隊談話時,上人提到佛教有五道、六道之說,五道是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則加上阿修羅道,而阿修羅遍布五道,即使在天道享天福,仍有脾氣暴躁者掀起紛爭,人間更是常有爭搶、吵架、動干戈,「有人愛發脾氣、愛罵人,不是心不好,只是脾氣壞;但就是壞脾氣讓人受不了,稍有摩擦就會起爭端,所以人間沒有辦法很和平、很和樂。」

上人提到有人生活富裕,健康時捨不得付出,生病時發大願要做好事,但是身體狀況已經使他的願望無法實現。所以人間需要教育,要教育人人把握時間,把功能轉為良能。例如醫師有看診治病的功能,即使有付出的心,仍然有利益的計較;而有些醫師發心救助貧病,把握機會,自掏腰包,上山下鄉甚至跨國義診,就是把功能提升為良能。

上人指出醫療人員面對生命,是用自己的生命走入患者的生命搶救生命,專心致志、負起使命而不怕辛苦。這一念要救人的心很真誠、很實在,若能時時維持、念念相繼,就能隨著時間累積善與福。

「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人有不利的念頭,只想利益自己而不顧別人,已經偏向惡,說這個念頭絕對不能有。佛陀教育我們救人救世,人心無明如同生病,所以要救人,就要將無明偏差的觀念導正,回歸善良的本性。」上人說,一念偏差如果沒有及時導正,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錯的;所以修行重在修心,一念心正,道就正。

救人不能坐等因緣

九月十六日,全球合作事務發展室主管同仁報告工作進度,美國曾慈慧師姊等人在座。議題包括南蘇丹天主教聖柏姬達女子學校糧食補助計畫;聯合國亞太區減少災害風險部長級會議,由澳洲布里斯本及紐西蘭慈濟人代表參加;慈濟與人道團體合作援助巴基斯坦水患災民,可與靈醫會合作糧食及生活包發放,與駐中國大陸巴基斯坦領事館合作空運毛毯,與航空連結賑災物流基金會(AIRLINK)合作採購物品等。

上人表示,雖然很不捨天下苦難人,但是無法全部庇護得到,既有因緣,聽到、看到有人受苦受難,也可以幫助得到,就要把握因緣,盡心力去做到。慈濟有救濟的物資,但是受災的國度缺乏可以接收物資與發放的人力,所以必須與其他人道團體合作。

「不只是災區的急難救助,許多國家的苦難人,長久以來都承受物資缺乏之苦,所以如果可以盡快聯絡,有順暢的運送管道,還有人力可以接收、轉運、發送,就能把救命的糧食與物資送到需要的人手上。」上人說,除了靈醫會等合作夥伴組織、動員人力,也可以請託他們用「以工代賑」模式,請當地居民負責物資轉運、發送等相關工作。

慈濟已經多次在多國與天主教神父、修女合作賑災濟貧,上人說:「我們一向都是不分宗教,只要有志一同,就可以共同發揮愛心利益人間。其實對於世間的正信宗教,我們都要尊重與感恩,有尊重、有感恩,彼此用愛凝聚起來,就可以合作救助苦難。」

上人指出,災難發生雖然造成不幸,但這也是天地對人間的「大哉教育」,要讓人類把愛心合在一起,不分宗教、種族與國籍,是連結全球人心的最佳時機。「趁此時機,我們要與全球的非政府組織、人道團體會合,彼此借力使力。」

上人表示慈濟向來不涉政治,且與其他宗教團體互愛互助,像是在南美洲厄瓜多賑災,也去關心、幫助受災的天主教堂,與神父和修女和睦互動;適逢佛誕,慈濟人在當地舉辦簡單的浴佛典禮,神父也出借教堂場地,普遍信仰天主教的居民都來共襄盛舉,和慈濟人一起虔誠祈禱。彼此之間不會因為宗教不同而有隔閡,反而因為相互尊重與幫助,凝聚起一股祥和的大愛氣氛。「愛無國界,也無法分割,就像一缸水,怎麼用刀切割都還是融合在一起;地球只是宇宙間的一顆小小星球,而我們共同生活在這顆星球,要珍惜、把握因緣救度人間。」

「信仰宗教要智信,要提起智慧,不只是用常識、知識,都說『我知道、我懂』,卻不能運用法解開心靈的障礙;智慧如水,不受人間形象所障礙,隨方就圓,可以普遍滋潤人心。」上人叮嚀大家積極聯絡,不要坐等因緣現前,此時慈濟已經發展到國際間,已有多方因緣,需要用心牽繫,用愛會合。把握時間趕快去做,這輩子做得到就有福,就能用法去度人、幫助人,如此就「有法度」,而且是「慈航普度」,用愛、用方法度化天下苦難眾生。

感恩回饋佛陀故鄉

九月十七日,馬來西亞郭濟緣師兄、陳吉民醫師等人分享尼泊爾關懷行。上人指出慈濟人的精神理念來自釋迦牟尼佛,佛陀對於人間之苦有很深刻的體會,想要救拔眾生脫離苦難;佛陀修行覺悟以後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是長久以來受無明遮蓋,其實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而脫離苦難。大家此生有福、有緣共聚,聞佛法、修菩薩行,成就慈濟世界,如今也是懷抱感恩回饋之心,在佛陀的故鄉進行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之項目援助。

上人也提到在尼泊爾要有正式成立的慈濟會所,且一定要在當地招募志工,才能使法脈宗門落地生根,成長為庇蔭眾生的合抱之木。要長成巨木,除了要經過數百、數千年的歲月,還要有不斷往下伸展的樹根,才能屹立不搖。慈濟在各個國家地區推展志業,最重要的是當地有心人的投入,穩扎志業的根,所以要多招呼當地人士,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向民眾述說「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故事,鼓勵他們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真誠發心行善。

眾生根機不同,因緣背景不同,對於佛法的理解也不一樣,感受各不相同,但修行方向是一致的,不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人指出佛法無處不在,只要能夠聞法受用,即使只有一、二句,也是影響一生的好話。不過,要傳法入人心、種善因,還需要有善緣,有緣人所說的話,句句是好道理,人人都可以接受。「所以說我很有福,得到這麼多福緣,大家用心用愛,默默付出;我們要將這分緣再深耕,為尼泊爾開大道、鋪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