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或紙本書?怎麼讀都好!

謝金魚
  • 慈濟基金會《每天為你讀一點書》Podcast節目主持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共同創辦人

  • 著有《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拍翻御史大夫》等書

紙本書有不可取代的特質,電子書也有其便利與可攜性,
從做好書開始,公益贈書、營造空間都很好,
還要找到方法,帶動孩子享受閱讀的過程。

紙本書有不可取代的特質,電子書也有其便利與可攜性,從做好書開始,公益贈書、營造空間都很好,還要找到方法,帶動孩子享受閱讀的過程。

問:除了傳統的紙本,現代閱讀媒介愈趨多元,如何善用不同載體享受閱讀樂趣?

答:從臺灣出版業的數據上來看,實體書的出版數量、種類每年沒有下降,可是印刷量卻是下降的;紙本書確實在萎縮,速度比預期快很多。有些人可能認為長輩會喜歡看書,但其實對老人家來說,智慧型手機也成為他們的新玩具。影音短片、Podcast……很多「不一樣的閱讀方式」進入了生活,獲取知識不只有靠紙本閱讀,書本的市場當然會慢慢被侵蝕。

以電子書來說,固定版式難以適用於不同面板尺寸的平板電腦,導致不利閱讀;反之,如果是純文字的流動版式比較合適。不過,平板電腦在長時間使用下很傷眼睛、不舒服,所以市面上開始推出以電子紙為主體的電子書閱讀器,外型很像紙本書,但又更輕薄;小小、薄薄的一本載體,可以存入約兩百本電子書。

電子書的優點是查找容易、攜帶方便,像我平常出差,就不可能隨身帶著厚重的書籍;也因為隨時便於查閱的特性,工具書未來會逐漸被電子書化,例如食譜類尤其是烹飪的書很適合電子書化,只要一根指頭輕輕一滑,就可以知道下一個步驟,還可以放大、做筆記,不再需要用手翻書。

但也由於電子書過於工具化,很難在過程中感受緩慢閱讀的樂趣。紙本書還是有不可取代性,我有朋友很堅持一定要看紙本書,因為他覺得紙本摸起來的感覺、聞起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立體書、動動書、精裝書,高級裝幀、非紙本閱讀不可的書,一定會存在,因為這些書帶給人的驚奇感還是取代不了。書籍如果做了特殊的裝幀,質感就會變得特別。古代的線裝書在裝幀中藏著非常多訊息,比如有些《心經》的版本用金漆、封面用金泥題字,也有的刺血而寫,可能表示作者的誠心;裝幀會幫助我們理解作者或是書籍的主人想要傳達的訊息。

臺灣紙雕藝術家李漢文出版過紙雕繪本,一九九八年信誼基金會發行的《起床啦,皇帝!》書籍印刷呈現了紙雕做工的精細,如果變成電子書,反而看不出細節的精緻感。現代童書更講求排版、裝幀,還有使用的紙質、油墨、色彩和印刷的技術,特別顯眼,能充分吸引小孩。

我並沒有覺得哪個載體一定好或是一定不好,它們各有優、缺點;現代社會中,接觸事物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方式。

臺中市清水國小的閱讀書軒擁有豐富藏書,學校更藉由閱讀課引導、舉辦各式活動積極營造氛圍。

問:臺灣有許多公益團體贈書給學校,並協助校方打造閱讀空間,如何讓推廣閱讀的美意更為精緻和擴大?

答:選書和空間打造很重要。哪些書開卷有益?我覺得現代的孩童其實很需要教育的範本,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培養思辨的能力,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此外,在營造閱讀空間時,設計師不妨用小孩的角度感受他們閱讀時的氛圍;例如小朋友需要一些「藏身處」,也就是不被打擾的空間;不像成人的圖書館以光線明亮、收納空間大、能夠快速找到書為主要訴求,小孩喜愛小角落,比如一個小帳棚,讓他們感覺「這是我的小世界」。

臺灣城鄉差距大,城市小孩或許不必然需要機關團體的贈書,但這卻是偏鄉學童非常缺乏的。比如說,臺東「孩子的書屋」,二十多年來每天課後陪伴弱勢孩童,提供晚餐及課輔。他們或許沒辦法蓋一個嶄新的空間或是改建成漂亮的教室,但運用貨櫃屋提供孩子做功課和閱讀的空間,讀到學校裏不見得可以讀到的書籍,也有人在旁陪伴,就是很好的環境。

從源頭開始,做好書,贈書,改造校內閒置空間,其實都是好事!此外,其實也可以捐「班書」;也就是說,一個箱子裏裝三、四十本一樣的書,每個班級輪流看,閱讀課的老師可以指定這個月讀這本書,大家可以更深入討論內容。

高中國文課本中的〈范進中舉〉,內容對學生來說很難有共鳴。我認識一位老師用「讀劇」的方式,藉由投入情感、轉換聲線演繹課文,讓學生嘗試扮演文中的胡屠戶、范進或是其他配角。經過分組討論後,就會發現學生開始「讀劇」、進入情境後會自己加戲;當大家演過一遍,也就看懂內容了。可見,閱讀是需要有方法帶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