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讓阿婆失業—臺中大雅楊素

臺中大雅 楊素
  • 能做出美味佳餚讓大家吃得開心,我也歡喜結好緣。

  • 每天睜開眼睛還能呼吸,就很感恩,要爭取時間賺功德財。

  • 窮過苦過,只要不違法,再辛苦的工作我都甘願做。

八十二歲的楊素,花白頭髮總是束起馬尾,那嬌小身材給人弱不禁風的感覺,但她做好事不輸年輕人,有時清晨三點多就出門,和友人拔地瓜葉送去育幼院給孩童加菜;她常騎著腳踏車到處串門子,也所幸有她的熱心腸,發現貧困家庭,即提報給慈濟評估幫助;社區居民大多認識她,讓她擁有地下里長封號。

在慈濟,大家則暱稱她為「阿婆」。雖然年歲已高又不識字,但只要組長布達勤務訊息:會所打掃、出坡、環保、助念、香積……她都應好。每週六清晨五點多,她就到大雅慈濟環保站做資源回收;她展示著一身環保牌惜福衣,充滿感恩與知足,指著腳底的球鞋說:「這雙鞋是環保站撿到的,很合穿喔!我很喜歡。」隨後又拿出一雙鞋炫耀著:「這還很新,捨不得穿它,也是我在環保站撿到的寶喔!」

雙胞胎孫子身上的衣服、冬天蓋的棉被,都來自環保站。「別人丟棄不要的破舊棉被,我用針線縫補完整,再裝上乾淨被套;冬天寒冷,我的孫子就有暖被可以蓋了,他們也很喜歡阿婆準備的棉被。」

已有歲數,又扶養雙胞胎孫子,經常入不敷出,楊素卻婉謝志工為她提報生活補助,希望將善款用在更需要幫助的案家。她每天都很早起床,「睜開眼睛發現自己還能呼吸,就很感恩菩薩又讓我多賺一天,爭取時間賺功德財,趕緊做來囤……」

不捨食物浪費

楊素每週兩天承擔慈濟會所的福田志工,總會製作傳統美食番薯包和大家分享。她善用食材不浪費,到清泉崗的田地撿拾農夫丟棄的番薯,內餡中的香菇、竹筍、豆皮則是法親結緣。「惜福番薯包」的好口味,讓組內志工推薦她接受大愛電視節目《現代心素派》錄影。她謙虛表示:「能做出美味佳餚讓大家吃得開心,自己也歡喜結好緣。」

在過年後的稻田休耕期,有農人種植白蘿蔔,收成後捐給慈濟。烈日下,楊素和一群志工將蘿蔔拔回來,經過繁瑣程序曝曬成蘿蔔乾。她說:「必須與陽光爭取時間,五千斤蘿蔔就怕它壞掉可惜。」

十年前,志工為了推動素食與環保,於大雅永興宮舉辦三場平安粥活動,在一萬碗香積粥裏拌入香氣撲鼻的蘿蔔乾炒素燥,會眾聞香而來直誇好吃!

楊素又聽聞某國小學生營養午餐的剩菜成為廚餘,深感太可惜,她到學校商請主任:「請把多餘剩菜留給我!」獲得學校答應,她在炎熱的中午騎車到學校,將剩菜分裝打包成袋後,馬上送到社區案家,希望他們能有一餐飽。她語重心長表示:「我不怕被人恥笑,只願食物別浪費,且能幫助更多家庭免於挨餓。」

法親們知道楊素日子過得辛苦,總是將環保站剩下的點心送到她家裏,然而她又把食物分裝送到社區案家。志工問她,為何不多留給孫子吃呢?她說:「因為我苦過、窮過,只要有機會,我一定要布施。」

看到她這麼忙,有人問:「怎麼都不喊累呢?」她說哪會不累,有時血壓飆高,連呼吸都困難,「夜深人靜,我總是想著,若能眼睛一閉就此往生就好了!」

楊素非常珍惜食材,撿拾農家不要的番薯回家,製作拿手料理番薯包,與志工分享。

甘苦都是滋味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楊素這一生起起落落,可以王維這兩句詩來比喻,山窮水盡之時並沒有失望,一切隨遇而安。

一九四一年,楊素出生於花蓮瑞穗鄉務農家庭,父母育有十個孩子;小時候民生物質缺乏,靠天吃飯常三餐不繼,「能有炒鹽泡飯吃,是最甜蜜的滋味。」從小跟著家人種植番薯、甘蔗、鳳梨、花生,從不敢要求能夠讀書識字。二十歲跟隨著姑媽做大體化妝師,天天面對往生者,也看見人生百態,讓她體會世事無常。

楊素二十四歲在裁縫店學做衣服,一段時間後,店老闆覺得她很乖,於是安排她嫁給自己的弟弟。「五十年前,新娘是坐轎出嫁,阮是坐牛車嫁尪!」她與鄰村未曾謀面、相差六歲的先生結婚,進了門見家徒四壁,才知嫁給窮人家。

她種菜、養雞、幫傭、上山砍柴,照料三女一男;花蓮不好討生活,五年後,夫妻帶著兒子去基隆碼頭當搬貨工人,把女兒留在老家給婆婆照顧。工作幾年,存到了錢買土地,為了與大伯合夥做筷子外銷,又把土地賣掉。後來獨資做生意,但並不是很順利。

一九六五年出生的長女陳優芳談起往事:「我國小時,家裏做外銷筷子,但沒有因此賺到錢;後來爸爸學習做羽毛球拍半成品代工,景氣好,事業成功很賺錢。爸爸受日本教育會講日文,所以行銷日本線為主,他要求孩子們努力學英文,為將來事業走歐美版圖。」

陳優芳說,父母很節儉,父親脾氣壞,但對媽媽很好;媽媽溫柔善良,在妯娌間是最沒有聲音的。父親在馬來西亞設廠、置產,本來計畫全家移民,卻因為重病而停頓。

楊素不識字,無力操辦事業,由三十二歲的兒子繼承父業;他很努力,無奈卻遭到廠商惡性倒閉而背負龐大債務,與馬來西亞籍妻子離異後,承受不了債務壓力避走他鄉。當年雙胞胎孫子才三歲,由楊素扶養長大,也幸有女兒幫忙分擔部分生活開銷。

楊素(前排左)全身上下的制服衣物包括雨鞋,都是回收而來,她也是大雅環保站志工們的惜福典範。

沒有時間流淚

與楊素相識三十三年的林淑真說:「當年楊素開球拍加工廠,他們夫妻心量大,是我無法言語形容的。我家庭拮据,常背著三歲女兒做加工賺錢,他們除了多算給我工錢,還讓我預支薪水應付生活開銷。」

一九九一年,楊素的先生在大馬中風,家人雇請專機將他送回臺灣,臥病十年後往生。先生告別式的翌日,已經參與慈濟的林淑真,為了讓楊素走出喪夫陰霾,對她說:「走!我帶你去參加助念!」楊素一臉驚訝又生氣,覺得林淑真不近人情。

卻沒想到助念時,她反而體悟到世間萬物沒有恆常不變的,丈夫的離開是自然法則。她不讓自己沉浸在愛別離的痛苦中,將喪夫之痛翻轉為無量的祝福, 把心放下;她也警惕自己,沒時間流淚,不能回顧過去,要把握能呼吸、能付出的機會。

她聽證嚴上人開示談到「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於是每年都去捐血,直到六十五歲,捐血車護理師告訴她,「您歲數已大,無法再捐血了。」讓她好失望!

她認真做慈濟,積極參與社區勤務;九二一震災後,她跟著志工綁粽子、做粿義賣支持賑災;為了籌募臺中慈濟醫院建院經費,大雅聯絡處做饅頭義賣,每包一百元,很多人被她熱情邀約的毅力所感動而購買,她幾乎每天騎著機車到大社送饅頭。

楊素逢人說慈濟,二○○七年顏素盆師姊鼓勵她參加慈濟委員培訓,隔年受證。她常常討工作做,最喜歡的就是做粿綁粽子義賣;只要幾天沒接到組內志工勤務通知,就打電話給廖惠圻:「組長,千萬別嫌阿婆年紀大,做慈濟是阮最快樂的代誌,別讓阿婆失業喔!」

為了養孫顧三頓,她早上當清潔工,晚上在餐廳洗碗,下班往往是半夜,到家常累得趴在桌上睡著;孫子感念她的辛苦,對她說:「將來一定會好好孝順阿婆的。」

楊素說:「只要不違法,能賺錢再苦都甘願做。」因緣讓她在慈濟找到依歸,孫子是撐持的力量,她已將辛苦視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