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納「老人言」

問:

成家立業後總有時遺憾「當初未聽老人言」。我該如何和孩子們分享「老人言」,無論感情、學業或事業,幫助他們避免做出後悔的事?

答:離開家鄉前往高雄讀大學時,我的母親一邊幫我整理行李,一邊慎重地告訴我:「你上了大學後,會交男朋友,將來會結婚,不管對方是富有還是貧窮,唯一要注意的是絕對不可以迷於賭博;因為我看過許多賭博的人,弄得家破人亡,這點一定要記住。」

這是母親留給我最好的「老人言」,我一輩子受用!

生活中的選擇、誘惑這麼多,人都是貪心又缺乏自知之明,所以不管是大人、小孩,常處在後悔的情境中。

「老人言」都是自己人生經驗的累積,但孩子們也有自己的功課要學習,不可能直接傳輸,讓孩子避過一切的考驗,而「後悔」就是其中的一門功課。跳脫「我說、你聽、照做」,長輩如何在旁邊提醒「停損」,如何把話說進孩子心坎裏?以下是在說「老人言」的時候該注意的:

忍住,先聽孩子說

如果父母總希望孩子照著「老人言」做事,孩子不會動腦解決問題,也無法為自己負責。

我的學生小若,家中從事傳統產業,她想用現代科技幫忙經營家業,媽媽告訴她只需用頭腦記,用電話跟客戶互動;多次跟媽媽溝通無效,小若甚至興起不接家業的念頭,因為她無法改變媽媽的做法、媽媽也無法接受她的看法,親子間的衝突,讓她想放棄一切。

每個孩子都是自主獨立的個體,他們有天生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在安全的範圍下,適度放手、尊重孩子的看法,孩子必能藉著多次的嘗試錯誤而累積經驗、加深印象,而不是爸寶、媽寶,無法成長。

分析,陪孩子判斷

「老人言」的用意,在於想讓孩子少走崎嶇的道路;但太大的保護傘,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判斷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建議時,只需將事情的優缺點條列,決定權要放給孩子,不要過度的干預;我們只需跟孩子說:「我們都在,有需要可以和我們一起研究。」

支持,別口出惡言

在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都會有情緒;父母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也要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不要否定或給予負面的評論,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好好說出內心話的能力,不是因為屈服父母的高壓,而做表面的遵從,最後演變為無法挽救的結果。

好朋友A的先生是理工男,當孩子告訴他想就讀一類(社會組)時,爸爸勃然大怒,並口出惡言:「你若讀一類,將來必一事無成!」從那天開始,孩子不再跟父母說話、也不跟父母同桌吃飯,就算父母態度放軟,孩子仍選擇沉默。

教養不是控制而是支持。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與支持,面對挑戰就有定心錨,能持續探索與增能。隨著孩子的成長,適度的放手,在合理的範圍內,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才是最明智的「老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