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扶手,撐住晚年♫

臺南志工進入浴室安裝扶手,年邁的屋主相陪著,一直表達感恩。

昏暗的光線、不平的廊道、蹲式馬桶的不便、溼滑的浴室地面……
這些隱藏在家中的危機,影響著長輩的生活日常;
透過村里長引路,慈濟把慈善援助送入家戶。

昏暗的光線、不平的廊道、蹲式馬桶的不便、溼滑的浴室地面……

這些隱藏在家中的危機,影響著長輩的生活日常;透過村里長引路,慈濟把慈善援助送入家戶。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學務長温蕙甄教授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按著里長提報的名單,四十三位慈濟志工來到臺南東山區高原里,在七位也是慈濟人的在地里民引領下,走訪五十戶年長獨居或身障的鄉親。

進入屬於臺南市偏鄉的東山區,沿途是種植稻作的農田或果樹林立的山坡地;這裏沒有工廠,年輕人就業生活不容易,多半赴外地打拚,留守在老家的幾乎都是兩老相依;幾年後,兩老可能因失去老伴變成了獨老,又或者是阿公阿嬤帶孫的隔代教養……

志工初訪的高原里,名副其實地勢高峻、道路蜿蜒。里長羅獻龍跟志工說,該里約有二百七十戶住民,「戶籍上雖有八百多人,但實際居住人數不到一半,而且高齡獨居、兩老相依和隔代教養就有四、五十戶;孤門獨戶散居各山頭,雖說大家是『鄰居』,但實際路程都是百米外或更遠的距離,老人的安全真的令人擔憂啊!」

就住在高原里的慈濟志工鄭宗智,擁有水電專長,是「安穩家園‧美善社區」專案居家安全修繕團隊成員;他深知「一根扶手也可能成為救命工具」,於是積極與年齡相仿、幾年前才從北部返鄉就任里長的羅獻龍接洽,建議一起改善長者居住環境,例如止滑、防跌等,就能減少很多意外發生。

「像是蹲式馬桶的不便、昏暗的燈源、腐朽的門板、不平的廊道、石塊鋪成或是磚塊鬆動的臺階等,都會影響年邁長者生活日常,也是慈濟關懷社區安全的顧慮。」鄭宗智這番話,讓年輕時外出奮鬥事業的羅獻龍很有感,原本就用心與里民互動的他,心裏其實早有許多老弱住戶的修繕名單。

羅獻龍先行逐戶普查,了解是否符合慈濟居家修繕的條件;二、三天走訪期間,有些住戶因為外出不遇,他不放棄,改天再來一趟;又或是里民之間相互通報需要援助……直到志工動員家訪當天的上午,他提報的數字都還在滾動變化中,最終提出五十戶讓志工初訪。

圖1:想到長輩正等著志工前往安裝扶手,即使提著沉重的工具爬坡,慈濟修繕團隊腳程也不敢慢下來。

圖2:志工許茂忠精準地點出扶手的安裝位置,希望每支扶手都能讓長輩用得順手。

毛巾架權充起身扶手

張阿公伉儷和單身的大哥同住,一家三人都年逾七旬;不良於行的張阿公,雙手各拄著枴杖,才能行走在斜坡上的家園。

志工仔細查看他們的浴廁和房間動線,發現浴室毛巾架上,有幾條垂掛打結的繩索,原來這是阿公沐浴起身的輔助工具。訪視經驗豐富的社工翁綉雅,立刻與鄭宗智討論,應施作直立式的扶手,以及提供專門的沐浴椅等。

鄭宗智不忘提醒張阿公,拉毛巾架的繩索要很小心,因為「它能承受的力量有限」;接著熟練地掏出捲尺丈量,再請老人家試坐,以手搆得到的高度為扶手裝設的位置。接著走過一間間房舍通道,盡頭處才是廁所,志工發現腳下水泥地高低不平,且有幾處脫落鬆動。志工立即與張家相約,下次前來一併修繕。

家裏也有高齡父親的鄭宗智,很樂於為同鄉服務,「阮在地人都有熟識,但是各家的條件與需求,就是要藉著家訪才有機會去了解。老人安全最重要,我就近能做就先做,施作進度也會快一點!」

胡阿嬤獨居,要到她的家,得先通過十幾級滿布青苔的石階;她手腳還算靈活,志工們讚歎她比實際八十六歲還年輕,看不出她已有二十八位曾孫。

一條龍古厝的屋簷下,有幾張可供休憩的座椅;十幾年前,胡阿公自己做了臺階,方便往返厝內和院子;踏上階梯,志工許茂忠感覺腳底搖晃不穩,直覺這挺危險。

古厝向後延伸是浴廁,門一開,許茂忠馬上意識到防水的塑膠墊易滑,胡阿嬤也笑著說:「是啦,前些時候才滑了一跤!」不過是短時間的勘查,志工屈指一算,已有三個令人憂心的安全問題了―青苔石階、院子踏上正廳前的臺階、浴室裏防水塑膠墊。

志工在表單上逐一記錄待修繕項目,也詳細詢問老人家住得最近的子女聯絡方式,許諾施工前會再透過里長前來通知。

居家修繕,看似單純,但其實需要顧慮之事並不少。有時施作須鑽牆固定扶手,或是打掉舊有浴缸,將蹲式馬桶修改為坐式等;因此首先要確定房子是否自有,若是租屋者則須房東同意,當然借住者亦然。家訪會勘確定工法後,也要有案家與里長、志工三方簽名確認專案成立,而且施作完工當天,一定要請本人或家屬試用後簽收。

來到臺南東山修繕,志工關心張家長輩日常生活需求與健康狀況;原本張阿公是利用繩索輔助自己起身,有了扶手後就不必那麼費力。

敲開山裏人家的心門

葉阿嬤家住高原里最遠處,志工車行在斜坡泥地上偶爾還會打滑,基於安全考慮,大家決定繞遠路而行;趕在山區午後雷陣雨前,一一檢視燈具亮度、浴廁馬桶旁可以裝扶手的位置,以及置放沐浴椅的空間;後來核對才發現,原來阿嬤曾是慈濟關懷過的對象。

八十三歲獨居的葉阿嬤身形嬌小,先生早逝,兩個女兒都已出嫁,唯一的兒子十幾年前娶妻生子,外籍配偶不堪山上生活枯寂而離去。幾年後兒子因病無法工作,還要支付大筆醫療費用。這個家經濟支柱倒了,老的老、小的小,親戚因此在多年前提報給慈濟協助。

再次見到熟悉的藍天白雲制服身影,阿嬤牽起志工的手淺淺笑著;兒子往生後,她所扶養的一對孫子都已高中畢業,可以半工半讀照顧自己了,假日也會返鄉探望阿嬤。

大半生勞碌的阿嬤,被環境磨練得非常能幹,雖然個子嬌小,卻有一雙粗糙厚實的大手,屋前、屋後種滿了咖啡樹,栽種經濟價值高的咖啡豆,就是東山區的綠色黃金,對祖孫的經濟不無小補。她很樂觀,對志工說:「人生就是這樣,遇到了就接受;想到有孫子在,就有希望!」

志工在為葉阿嬤、張爺爺、胡阿嬤居家修繕的同時,也進入新營、鹽水、白河、柳營、後壁等地區各里家訪評估;完工後還會回訪問候,關心日常生活或修繕補強。總是看到老人起居出入安全,志工才能安心。

兩年來,在大新營地區共有二十九個里的里長,提報了逾五百戶給慈濟逐戶訪視,目前已修繕了高達三百七十戶!

志工為胡阿嬤裝設臺階與扶手,減少庭院落差帶來的不便,讓守著老厝和田園的老人家安心頤養天年。

願長輩退化再慢一點

今年二月,慈濟臺南分會社工張育慈、徐雅鈴,隨著修繕團隊來到東山區水雲里,為五戶長者裝設扶手,結束後再往高原里探望。車繞行在蓊蓊鬱鬱的山路,儘管景色宜人、春光無限,但有時望著陡峭的上下坡,令志工們很難想像鄉親平常如何與外界交通。

一行人來到李子園,春陽閃耀,路口的印度櫻花開得滿樹燦爛,斜坡上院子門邊的輪椅上,張阿公與大哥正舉著手招呼志工。

近兩年不見,當時為他完成穩健的直立式扶手,讓阿公洗澡後不用再費力起身,如今繩索還在,只是從張阿嬤口中得知,阿公已有些退化失智了。

張阿公行動不便很少外出,多半是親朋好友來家裏泡茶聊天;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除了子女假日返鄉,親朋好友交流的機會幾乎沒有了,少了與人的互動,阿公的身心每況愈下。

如張阿嬤所言,收起兩支手杖給予阿公輪椅代步,是權衡後較好的照顧方式。歲月無情,志工感嘆長者健康下滑的速度就像溜滑梯般。

從張阿嬤家經過幾處轉彎後,就到了不遠處的胡阿嬤家。只是偌大庭園一片靜默,志工呼喊:「阿嬤!您在嗎?」起身扶著志工施作的臺階扶手,胡阿嬤的行動明顯慢了些。

看著胡阿嬤屋簷下布置的春節應景絨布鞭炮與大大小小的紅燈籠,志工好奇問道:「孩子們攏有回來過年喔!」阿嬤高興地說:「有啦,我生二個兒子、五個女兒,這個過年,我又多二個曾孫,攏總三十個囉。」

志工問到:「扶手好用嗎?」一手仍在扶手上的阿嬤說:「有啦,你看,真舒適,真感恩恁為我做這啦!」待志工檢視先前施作的設備安全無虞後,才依依不捨地道再見。

儘管疫情起伏,臺南志工依舊在社區推動居家改善,提報、家訪、會勘、施作、驗收,於二十六區、一百三十三里,修繕七百五十九件。修繕結案,不代表關懷結束,就像這兩年來,高原里的羅獻龍里長隨時發現里民有慈善需求,就會通報給慈濟評估援助。

「咱這山裏算偏鄉,交通不方便,社會資源少,有時宮廟拜拜會給的是一些米麵油乾糧,難以對長者或是弱勢家庭提供實際幫助。這些長輩就像咱的家人,身為里長我有責任顧慮他們的安全,何況慈濟志工就在我們身邊,就像證嚴上人所說『能夠照顧別人是福氣』,我也真歡喜做、甘願做啦!」

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輩在地安養需求只會漸增;基本的居家安全若能守護好,就是最好的日常預防失能之道,而這也是慈濟推動安美專案居家修繕的初衷。

附錄

安美專案 預防萬一

撰文‧温寶琴、李委煌

楊阿嬤獨居,志工訪視評估後,為她做了銜接庭院和浴廁通道的平臺;後續還專程回訪巡視並再補強螺釘,阿嬤歡喜地跟志工合影。

慈濟二○二○年三月啟動「安穩家園‧美善社區」計畫,簡稱安美專案,其中一項「居家安全改善」,是與村里長合作,共同關心獨居長者、身障者以及弱勢家庭,從「預防」的角度推動居家安全。去年底統計,已完成三千七百五十戶修繕,個案遍布全臺十六縣市、高達數百個里。

這項居家安全服務,多半只是小小的安裝與修繕;例如,為老人家在浴室或廊道上加裝簡單扶手或止滑墊,或鋪設方便長者上下的斜面坡道,又或是改善照明設備、改蹲式馬桶為坐式、拆除不必要的浴缸等……雖然看似家常小事,然背後卻是頗為嚴肅的社會大事。

根據衛福部二○二一年調查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事故傷亡原因,第一名是「交通意外」,第二名就是「跌倒」;而在調查中發現,跌倒主因就是「滑倒或絆倒」,可見跌倒的預防相當重要,否則因此導致長輩失能或臥床,後續將徒增家庭、社會、長照資源及國家健保負擔。

雖然裝設扶手、防滑墊或修整無障礙坡道,並不會花太多錢,但像東山區這樣的偏鄉長者們,即便沒有經濟困難,但面對生活上有些不便處,往往也已習慣、不想改變或不知如何啟口尋求協助。

隨著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獨老、老老照顧、年邁失能的景況與趨勢,只會更加現實而迫切,老人居家日常行住坐臥間的防滑安全等措施,可說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可行的「防患於未然」。

針對孤老、弱勢家庭提供規模不等的居家環境修繕,慈濟半世紀來的慈善工作早已默默進行著,然其主要服務對象,是慈濟列冊並例行關懷中的案家,比較像是一戶戶的「點」式關懷;但是,這三年來的安美專案,則著重在一個個社區「面」的推動,期能主動連結村里長與有志之士,共同守護自己社區的孤老或弱勢身障人士。

慈濟不會為提報戶數設定上限,甚至還動員大量志工人力,分組、分線走入鄰里巷弄;這樣的實地家訪、評估及修繕模式,慈濟在全臺各地區都差不多。不僅如此,目前還有「進階版」的慈善服務,包括慈濟在全臺的長照社區關懷據點、愛心送餐,乃至免費的環保輔具提供平臺等服務。

慈濟也與全臺二十一個縣市政府簽訂合作共善備忘錄,透過公私協力,從慈善、防災、生態、公益等面向,為各社區建立起安全防護網,打造幸福、健康、永續的宜居城市。

細微於小處的居家安全修繕,雖然只是共善合作的小小環節,卻是高齡社會下日常生活最常見、也讓人最有感的一項服務措施。計畫仍在進行中,慈濟邀請民間人士守望相助,一起編織高齡社會下能彼此支持的「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