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管家 在職中—臺中市劉新平

劉新平
  • 我向師傅學習更換環保車的小零件,一次就可以省幾十元。
  • 人各有因緣,要相互尊重;也要隨緣,相信大家都是盡量做。
  • 我生活簡單,固定捐出月退俸的十分之一,響應做好事。

「環保車沒有油了,我去加油。」「後車燈罩破了,我去買來換。」「這個今天要載去賣,這個明天再賣……」劉新平就像管家一般,守護著臺中市北屯區大德環保站,發落大小事。

二○二○年五月,大德環保站從平德路與雷中街交會處,搬遷到更生巷路邊,迄今已使用兩年多。八十一歲的劉新平,不只每週四天環保日會在場,有時間就騎機車過來巡巡;他的生活已和環保結合,付出得很自然。

「那一天,比較舊的那輛環保車,開車的師兄說聞到焦味,我開去保養廠檢查,師傅說,電線燒了黏在一起,車子沒燒掉是萬幸,因為你們有做,所以菩薩保佑!」環保站的三輛環保車都是二手車,劉新平選購,志工們隨喜贊助。不同的人開車有不同的慣性,劉新平有覺知,會關注車輛的安全性。

「這兩年多來,環保站的租金,有師兄、師姊固定或隨喜贊助;還有香積廚房,沈秀蓮師姊製作碗粿、蘿蔔糕、滷味等團購義賣所得,支應部分。」大德環保站成立二十餘年來,搬遷了兩次,暫時落腳此地;劉新平感恩嚴淑女師姊發心,購置一塊位於重劃區榮貴二街的土地,正在興建鐵皮屋;榮貴共修處兼環保站,將於年底完工落成,「讓我們有一個自己的家!」

用回收物搭起環保站

一九九○年,劉新平應同事之邀,到臺中新民商工參加慈濟講座,此後成為慈濟會員,兩年後培訓志工,「我們是中部第一梯有培訓的慈誠隊。」

當時年過半百,劉新平是職場的中流砥柱,只能在每週六下午跟劉清安、陳復全、顏柏松做環保,向別區志工商借環保車去載回收物,「只要知道哪裏有回收物就去載,烏日啤酒廠、清泉崗都去過,跑的幅員很大。」

一九九五年,慈濟志工周月香徵得家人同意,將車庫用地無償提供出來設立「大德環保站」。最初很克難,只有四根柱子一片牆,覆蓋石綿瓦,每逢下雨,大家就穿著雨衣分類資源。

漸漸地,志工增加了,回收物也增加,劉新平提議改建環保站,讓這塊福地發揮更大的功能。「我當時想,如果再往上加一層,大家就可以來共修。」劉新平的想法獲得大家支持,於是志工們發心集資,委請清水慈濟志工來幫忙建設;但因為沒有設計圖,劉新平每天都到場,跟施工的師傅討論建造細節。

為了環保與節省經費,劉新平隨時注意周遭是否有可以再利用的資源充當建材;組合屋牆板、窗戶、烤漆板、夾板及電扇等,都是二次使用的,樓梯則是在被丟棄的物品中找到的。志工也紛紛捐贈物品,經過大家的努力,改建只花了預算費用的十分之一。

二○○四年十月一日,大德環保站啟用,一樓回收分類,二樓讓志工開讀書會、手語課、素食教學等,凝聚社區更多人的情感。後來因為十四期市地重劃,二○一二年二月底拆除使用八年的地上建物,環保站只好搬家。

找尋新地點、整地、搭鐵皮屋、牽水牽電、植草皮、種菜等綠化美化……劉新平幾乎全程承包與監督。環保點選址要考量很多因素:適合回收、車輛進出方便性、不影響鄰居,還有租金費用等等,「菩薩保佑,當我知道這塊五十坪的土地是慈濟人劉金葉所有,拜訪後,很感恩獲得她慷慨提供給社區環保使用。」

志工們將所有設備、器具與用品,遷移至距離不到五百公尺的新點,六月二日啟用。在劉新平的藍圖中,他希望將環保站規畫得像公園一樣,令人賞心悅目。從蔓草叢生到後來的樣貌:有貨櫃屋、鐵棚、流動廁所、菜園和草地,「我們用最少的花費,盡量以回收的物材,讓物命延續。很多有技術的工程都是我們師兄自己來做的,像搭棚架、水電、化糞池等,很感恩!」

雖然面積不大,又靠近馬路,但北屯區志工把這裏當成自己的家,做環保、共修、月會;劉新平每天早上七點會來開門巡視,天天守護著。

閒置的農用工具室堆滿廢棄用品與垃圾,二○二○年劉新平與志工們合力清理及搭建,讓環保站順利搬遷(右圖攝影/李威德)。八十一歲的他,打開環保站大門,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巡巡看看。 

每三年換駕照當志工

二○二○年四月,這塊地的新地主要收回土地;時間急迫,眾人焦頭爛額找地方搬遷,約十天的時間,發現更生巷路邊有一塊閒置用地,上有簡易建築遮風擋雨,「環保不能中斷,我們設法找到地主,簽租賃契約。」

只是這塊地早成為路人隨手丟棄東西的垃圾場,建築物原為農地工具室,堆積了許多廢棄用具;四月二十五日起,志工動員近百人次,幾天時間就把堆積如小山的垃圾、建築物內的雜物清理完畢,連附近水溝與蔓生雜草都一併整理,做好敦親睦鄰。老舊的鐵皮鋼架磚屋,空間極其簡陋,缺水斷電,志工一一克服問題,在十五天內,無縫接軌地繼續做環保。

劉新平仍然以站長的心態,看頭顧尾。男眾人力不足,有時要去定點收回收物;劉新平負責載運分類好的物件去賣,回收量大的時候,甚至要跑三趟。為了開環保車,七十五歲後,他每三年得重新體檢換駕照,以符合高齡駕駛規定,「我開車沒問題,還好有環保幹事林讚輝跟車,負責搬重物;讚輝做完事情,就去上班,感恩有他。」

三輛環保車的保養、修護與加油,也是劉新平負責,「不同的人駕駛,各人習慣不一樣,較易損壞;為了省錢,我看師傅怎麼做,學習更換小零件,像方向燈、小燈和燈罩等等,自己買、自己換,一次省幾十元、幾百元。」

有段時間,大樓物業清理人員將整包「薄片」丟在環保站門外,有時一天就有七、八袋。現代人生活大量使用到薄片,也就是裝蛋、裝水果的透明塑膠盒,但找不到回收廠商收購,慈濟環保站賣不掉也送不出去,「我們做環保,碰到了問題,大家商量與分攤工作,設法逐次地清理掉堆積如小山的薄片。」

三輛環保車的保養與加油,也是劉新平負責;他學習更換小零件,能省則省。

每過十年體力大不同

環保站讓鄰近的老人家聚在一起做事,很有凝聚力;能動動手腳、說說話,對健康有幫助,時間也過得很快。美中不足的是,站址地點較偏遠,又位於巷道內,公車不方便到達;幸有陳含笑、張麗鵑兩位志工支援,開車載多位年長志工往返,「志工年紀大了,有時身體有狀況,有些是孩子擔心母親的安全;種種因素都影響環保站的運行,隨緣啦,大家都是盡量做。」

「我做環保三十一年了,六十歲退休後隔年就接慈誠大隊長,那三年有時一個月就有二十幾天出勤務,做到太太會抱怨。」劉新平聽上人的話,做志工也要顧家,會分攤家事,現在仍買菜煮飯,有機會就說慈濟事給妻子聽,妻子漸漸沒有異議。「只有自己投入,才了解慈濟做什麼。妻子內向,有她的想法,各人做什麼都是因緣,要相互尊重。」

談到健康,劉新平表示六十歲到七十歲、七十歲到八十歲,感覺得出來體力差很多。每天早上,他先到公園走路運動,接著騎機車到環保站;每次看到大家認真做,心裏很安慰。

二○一一年參加《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劉新平開始素食;在電信局上班時,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興建,他捐百萬支持,後來臺中慈濟醫院建設,他以妻子名義捐款支持,連續四年捐出月薪的二分之一;退休後,繼續每個月捐出月退俸的十分之一,「世界的災難頻頻發生,只要師父呼籲,像慈濟購捐新冠疫苗、援助烏克蘭難民,我都響應;清淡地吃,生活簡單,能做是福,不計較,日子很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