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而無染的自在功夫

不把事「留在心上」,把事「放在行上」,該怎麼行就去行,行到哪,停在那,心無念想。

儒家用功夫常從「立志」說,道家從「靜心」說,佛家則從「無念」說。佛教講「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非常強調心念的純淨,心要寬,念要純,念如何純呢?意識無他想,回到意識本身,進而回到意識之前的「無意識」狀態。

佛教肯定「無意識的真實存在」之空無,「淨而無染」就是要能純淨而無所染污,所有染污都是心理意識有所作意造成的。如果能無所作意,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此一來,也就如如無礙了。

做任何事要有「了事」的功夫。記得有副對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就是不把事「留在心上」,把事「放在行上」,該怎麼行就去行,行到哪,停在那,心無念想;但是起念的時候怎麼辦呢?

六祖惠能說:「不是不起念,只是不隨念。」念之起,自來而自滅,不要攀援、不要抓住它,才能夠「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而破解掉心中的一切執著。因此可以真正的自在,就是那個當下做該做的事,做可以做、想做的事。

譬如說,我現在正在說話,那我是在說話。我現在喝茶,我在喝茶。當下的每一剎那生與滅,如如自在、生生不息;因為不黏著,所以又回歸到無生。

無生者,「存在是空無」的,這時候「意識是透明」的,慢慢會生起「信仰的確定」來;就進到了一個大慈大悲、無所邊際的空闊裏,但不會因此散亂,內在會生起一個「信仰的確定」。依照這個方式,好好的去做你該做的事,叫做「實踐的如是」。

佛教,很重要的是要去除煩惱,認為煩惱的一切根源來自心靈意識的執著,由執著而生染污叫「執染」,如何讓它不執著呢?能夠觀空就知道,因為兩不相涉,剎那生、剎那滅,當下解開了就是空無。

空無並不是斷滅,是充滿著一切能量的可能。提起、放下;放下、提起,心地就會有一種自在感,這自在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