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善用專長為家鄉長輩服務,志工們說,自己也收穫了滿滿的福氣。
擁有數十年社會歷練的修繕團隊成員,
深知年輕人在外地打拚不容易,
也了解老人家不願麻煩子女、不想離開熟悉的地方,
因此用上一身好功夫,讓大家都安心。
擁有數十年社會歷練的修繕團隊成員,深知年輕人在外地打拚不容易,也了解老人家不願麻煩子女、不想離開熟悉的地方,因此用上一身好功夫,讓大家都安心。
圓圓身材穿著花上衣,可愛的林阿嬤正在門前路邊與鄰居話家常,看到志工前來,歡喜地跟鄰居介紹說:「對啦,就是他們幫我裝的啦,真感謝。」
九十二歲的林阿嬤,膝蓋還算靈活,晚上能上二樓睡覺,白天活動空間都在一樓,必須使用後門外的廁所;後門走道考量雨天排水略有斜度,阿嬤總要小心地扶著牆壁走或拉著窗框當支撐。志工訪視勘查後,決定為她安裝牢固的六公尺長白鐵扶手,老人家欣喜溢於言表,感恩志工給她方便安全的扶手。
二十二年前先生嚴重中風,由孩子接到臺北就醫就近照顧,十二年前往生了,林阿嬤便一直獨居鄉下固守田園;直到去年五月身體狀況不佳,孩子們因此約定每週回來陪伴幾天。
二十幾年的獨居生活難掩內心落寞,老人家指著後方滿是爬藤的舊豬圈,嘆著氣說:「恁看,那是七十年前,我二十二歲初嫁來林家作媳婦的日常工作,古早古早囉!」
志工疼惜林阿嬤古早的日子辛苦,也稱讚阿嬤身體顧得很好,「不用麻煩子女就是幸福的事!」
不只依照案家實際需求裝設扶手、無障礙走道施作或止滑措施,志工也提供洗澡椅確保沐浴安全;從購物配料開始,愛心就已點滴注入。
剛好我有這樣的專業
在阿嬤所住的東山區聖賢里,因為有返鄉志工林春旭推波的因緣,慈濟人從去年七月起就積極進行提報個案的家訪,社區人士林宗勳很感動,遂以圖文將相關訊息公開在臉書上,並呼籲符合獨老、二老相依或家有身障者的里民,都可以申請這個慈濟免費提供的居家安全修繕專案。
「只要修繕有需要、時間許可,不論距離,我都會配合!」這是五年前結束新北市冷氣裝修工程、返鄉照顧高齡父親的林春旭,對志工勤務的承諾,「剛好我有這樣的專長技能,該付出的就是要付出;咱也有父母長輩,看到別人的長者生活安全了,心裏也會跟著歡喜。」
返鄉後,他就近主動找到慈濟新營共修處,表達只要需要人手的事找他,都樂意付出;果然,後來像是搬運沉重費力的回收醫療病床,或是各式慈善活動的交通指揮等,都可以看得到他參與的身影。
二年多來,父親嚴重失智已送機構照護,林春旭固定兩天一次探望陪伴,還把握時間整理、耕種父親二分多農地;無論是農穫或私房菜,他都堅守只送不賣的原則;蔬果大量收成時,會與慈善機構結緣。
像個典型擅長做事的人一般,平時負責修繕任務的林春旭話不多,往往抵達鄉親家裏就開始「場勘」;當社工、志工跟長者互動寒暄之際,他已細心地查看好屋內動線、浴廁位置,若是屋況較舊者,他也會特別留意燈源亮度的問題。
去年八月底的一天午後,志工進入東山區青山里家訪,來到湯阿嬤的家,住屋後延伸往較高處的鐵皮屋空間,是她睡覺的地方;見阿嬤吃力地扶著膝蓋才能踏上階梯,林春旭意識到阿嬤的膝蓋腳力有問題,需要一支輔助上下階梯的ㄇ型扶手;只是位置要設置得當,以免影響日後進出。
掏出口袋的捲尺,林春旭以實際的長度和高度,跟阿嬤說明後續可能會如何施作。湯阿嬤靦腆地說:「這個也能做啊!」看得出她心裏很高興,有人能幫她設想周全。面對行動不便的孤老長者,鐵漢們自然也能展現柔情,把每位長者當成自己的父母家人,貼心為他們的居家安全設想。
浴廁空間狹小,許茂忠為阿嬤選擇上翻式摺疊扶手,不占空間,也不會成為阿嬤移動障礙(左圖)。每次施作,鄭宗智都當成是在為家人服務,專注又細心(右圖)。
讓外地子女放心工作
修繕團隊當然不只有林春旭,像擁有水電專長的鄭宗智也深知,在臺南偏鄉山區,其實還有很多老舊古厝或木造土房,雖然擁有許多房間,門前也有大大的庭院,但往往僅剩兩老相依,甚至孤老一人;「年輕人外出討生活也很不容易,對老家古厝少有空翻修整理……」也因此,能為年長又行動不便的偏鄉鄉親多考慮些、多做點服務,他很歡喜有這樣的付出機會。
幾年前,鄭宗智曾經承包臺電山區用戶抄電表之工作,從白河、東山、東原、六甲到大內,他每個月都要抄錄兩千多戶,僅從電線桿編號,他就可能知道附近住戶名字!因此,他特別能理解山區住民獨門獨戶的散居與距離,「說是鄰居啦,卻是在山的另一邊!」
鄉間老弱婦孺居家環境讓人憂心,在與里長配合深入鄉親府上訪視、會勘,再施作應有的浴廁扶手、臺階、地面補平改善後,鄭宗智鬆一口氣說:「老人最怕跌,該做的我們做了,至少對長者生活安全多一層保障,子女在外也較放心。」
二年多前,白河區竹門里的李阿公,因為中風不良於行,原住在新建的透天厝,但前庭臺階造成他行動受限,不得不搬回旁邊老厝;儘管兒女已經把浴室、馬桶的輔助設施做了改善,但鄭宗智仍意識到舊屋簷下的水泥走道已經龜裂,二老持四腳助行器,要如廁、洗澡,安全上依舊堪憂。
單手握著助行器的李阿嬤詢問:「牆壁扶手也可以幫我們做嗎?能這樣的話,老伴每天復健就方便多了。」
細心的鄭宗智了解老人家需求,他打開捲尺拉滿長度,清楚要做就要整個走道做完整;「那就做一支五米長的白鐵扶手,那邊窗臺下兩支一米二。」丈量好長度,鄭宗智還仔細地跟阿公說明,「復健的手會較無力,高度適合在您搆得到的腰間就好;下次來施作時,我們一定會再讓您實際比對的。」
平日腰際戴著護腰、肩膀上掛著毛巾,每一步行來都緩慢謹慎的李阿嬤,是典型的「老人照顧老人」。老人家捨不得請外籍看護,兩老相伴自然就挺辛苦。
家裏也有高齡父親的鄭宗智,因為不放心,只好請了外籍看護貼身照顧父親。「照顧老人是很辛苦的,何況李阿公又中風過,安全上該有的我們就盡量幫他設想,這樣在外的兒女才能放心打拚事業;況且阿公才七十幾歲,如果環境安全、心情輕鬆,好好復健,恢復健康應該是沒問題的。」
待備料完成,修繕團隊趕緊重返白河,把李阿公安排在行程中的第一站,預計裝設三支扶手。鄭宗智和許茂忠兩位志工商量好,在前後、中間等處鑽上幾個固定點後,便開始動工;這是他們施作過總長度最長的扶手,每個固定點上下需鎖三個螺絲。一番使勁的強力電鑽後,一鑽就是四、五十分鐘,時值炎夏,即使是在屋簷遮蔭下,早已汗水淋漓。
阿嬤藏不住的歡喜寫在臉上,催促著阿公快出來試試,她手扶著也珍愛地看著,很肯定地說:「這樣就真正有安全了啦!」
「現在有這三段扶手,您要勤點鍛鍊,祝福您早日恢復健康喔!」許茂忠就像家人一樣,鼓勵坐在屋裏的李爺爺。希望這麼長的扶手給他們多一點安全保障,也方便復健;隨後,志工收拾工具,趕往下一處家戶……
盤山越嶺為老人家一戶戶施工完成,志工團隊離去時的腳步也變得輕盈。
讓老人家能就地安老
從老家彰化縣落腳臺南東山工作的許茂忠,投入慈濟志工至少十六年了。他了解偏鄉沒有工廠、討生活不易,年輕人幾乎都到外地打拚;當長輩有病痛時,他能體會子女總是得來回奔波的牽掛。
他認為,年紀大了難免大小病痛或各式慢性病,何況鄉下人長年勞力粗活,膝蓋、髖關節不靈活等不適狀況也是常見,如果又是獨居的長輩,更要顧好居家環境安全。
很多人都不想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尤其住慣了鄉下獨門獨院;那麼照顧好長者的居家安全,讓老人們能安心地「就地安老」,這就是「安美」專案的宗旨美意。
修繕團隊成員之一的陳明德,在十五歲時就跟村裏的人到臺北學習做大理石椅、木工、貼磁磚及泥作,四十三年來已是這行業的老手。
陳明德二十八歲時就成為固定捐款的慈濟會員,一九九四年受證成為慈誠隊員;六年前因母親身體不好,遂返白河六溪山上與母親作伴。
有感於慈濟長年關懷社區,照顧了很多老人家的安全,雖然有時修繕只是簡單裝設一個扶手或防滑墊,卻可能因此避免長輩們意外跌倒受傷甚至臥床,陳明德認為這是一定要做的好事。
儘管每次出門修繕,也需要調配自己的工作時間,但是能帶給鄉親安全感,他就覺得很開心;「就像有長照服務人員來幫媽媽煮飯、洗澡、洗衣,減輕一些老人的負擔,為人子女的我們就會放心很多!」
八十歲的修繕志工邱俊郎,從客運公司退休後,就開始到慈濟環保站做志工,一做就是二十幾年;對機械很有興趣的他,也很喜歡跟著大家一起去幫老人家施作,儘管已有點重聽了,但他還是很樂於當助手、幫忙遞交工具材料等。
邱俊郎與另一位修繕志工沈新富同住新營區,二人年齡相差近二十歲,做起慈濟事卻是一對好搭檔。擁有水電技師證照的沈新富,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多來不再承包水電工程案,除了接一般的民宅維修工作外,幾乎全心投入志工;因為專業關係,長年來他也常就近配合嘉義訪視志工團隊,協助為慈濟關懷的弱勢家庭做房屋修繕。
沈新富外表不苟言笑,做人處事總是很低調,習慣自己騎機車前往目的地,任務完成就會悄悄走人,把握時間回家分擔太太照顧孫子的任務。「看到孤老無助的長者,能以自己的專長為他們做點什麼,也是一種結好緣的方式。」他強調。
這六人修繕團隊,有時即便慈濟基金會提供專業團隊修繕經費,他們往往也會在收到後又捐贈了出來。
大家都有自己的家業、事業要忙,因此每次安排修繕行程時,他們都希望把握時間做好、做快,讓更多長者能盡早舒適好用。他們多半也是上了年紀的人,加上家中往往也有長輩要照顧,因此更能切身體會老人居家安全的重要性。
有這樣一支修繕團隊,真是臺南社區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