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送行的午後♫

圖1:德仰師父設計大體老師的壽衣,打樣請上人指導。(左圖提供/花蓮本會)

圖2:德仰師父四月六日捨報,俗家親眷與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助念,接著移靈往慈濟大學保存,成為大體老師。(右圖提供/慈濟大學人文處)

不久之後,德仰師父將穿著他所設計的衣服,
成為模擬手術中的大體老師;
惟願師父快去快來,再於慈濟世界相逢……

不久之後,德仰師父將穿著他所設計的衣服,成為模擬手術中的大體老師;惟願師父快去快來,再於慈濟世界相逢……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王秀芳臺長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四月。細雨霏霏,春寒料峭。悠揚整齊的佛號聲,午後在慈濟大學追思堂宣漾開來。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和慈濟志工,雙手合十,虔誠唱誦,等待剛剛捨報的德仰師父到來。

一輛灰色的廂型車倒車進來,仰師父來了!隨眾進入室內,依序向前瞻仰遺容。淚眼模糊中,只見仰師父還是法相莊嚴,我鞠躬默禱:「這是自然法則,您已經脫離病苦,輕安自在了。惟願您快去快來,再來慈濟世界……」

仰師父的俗家親人瞻仰遺容之後,德如師父敘述了仰師父的生平,「早年追隨上人的五大弟子之一。他克勤、克儉、克難,一針一線,縫製半世紀的慈濟世界……」

常住師父一批批地來去,志工也絡繹不絕來悼念。年高欠安的德昭師父拄著兩支枴杖,在眾人攙扶下走進來;師兄弟情誼超過半世紀,只見他俯在仰師父的耳邊,說了許久,才蹣跚回座。仰師父的俗家親人,立刻前來向德昭師父頂禮、叩謝。這一幕,讓許多人淚崩。

在一片慈濟藍灰制服外,一個純白的身影格外顯眼,原來是花蓮慈院洗腎室的護理師蘇聖容。「仰師父每週二、六,都由惟師父和外籍看護陪伴來洗腎。」蘇聖容說:「仰師父很虛弱,說話很吃力。但他總是笑笑的,很慈祥、很客氣、很和善。」

「助念傍晚六點結束,仰師父就會移靈到攝氏零下三十度的冷凍室急速冷凍,」慈濟模擬手術的技術員陳鴻彬說:「不久之後,將成為醫學生和醫師的模擬手術『無語良師』。」

將近三十年前,慈濟醫學院成立,上人呼籲大體捐贈,化無用為大用。大體老師最後穿的衣服,就是出自德仰師父的設計,「之後,仰師父也會穿起他親自設計的衣服,」陳鴻彬說:「不過,應該是衣坊間的德佩師父為他裁製。」

陳鴻彬認識仰師父快三十年了,他說:「仰師父生前簽署了大體捐贈同意書。而且他已經病了很久,大家都有心理準備。我想跟師父說,您的心願圓滿了!我唯有虔誠地祝福您……」

德仰師父是上人的五大弟子之一,早年精舍生活刻苦,因為有縫紉的巧藝在身,常住的僧衣,都是出自仰師父的手。仰師父的「漢文」素養,也是人盡皆知的;只要有人願意學,他都來者不拒。跟仰師父同一寮房,同住了四十年的德宣師父說:「仰師父很愛看書,我們常常各看各的書,彼此不多說話。」

德昭師父和德仰師父年紀都大了,身體也不好,粗重的執事無法勝任,所以就找些不耗體力的工作,讓他們「動動手」,也是一種復健。

歲月不饒人,精舍長老一個個年邁了。前年春天,送走了德慈師父;現在則是德仰師父。

「那天中午,我才到病房探望仰師父。」資深慈濟志工鄧淑卿唏噓地說,離開病房一小時,仰師父就走了;但欣慰的是,仰師父面容安詳,宛如熟睡一般。

聆聽仰師父用標準的漢文讀誦的經文,不疾不徐,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想到路過長廊,昭師父和仰師父並坐,剝著印加果,也是不疾不徐,一顆又一顆,果仁放一邊,果殼放一邊。

想到更早以前,仰師父戴著老花眼鏡,一針一線密密縫……

不捨仰師父的離去;又慶幸他解脫病苦;更佩服他選擇捐贈大體,化無用為大用。祝福師父!永遠懷念您!

德仰師父漢文誦經,不疾不徐、字正腔圓,許多靜思精舍常住都曾是他的學生。(攝影/蕭耀華)

附錄

因緣不只這一世

撰文‧陳金國(花蓮慈濟志工)

助念進行到移靈後,大家並沒有離開,而是坐回位置。仰師父的俗家七弟謝勇雄、最小的妹妹謝玉燕及姪子謝守義,代表家屬感恩回饋。謝勇雄略帶激動地說:「非常感恩慈濟,如此用心與完善照顧德仰師父。德仰師父於俗家對我們都是以身教代替言教,關照兄弟姊妹很多;連我的兒子要出遠門,都會先來向他報告。」

「聽到他往生捨報,兒子還特地要從日本趕回來。我就跟他說,來不及了,因為仰師父有簽大體捐贈,今晚就必須送進慈濟大學冷凍保存。」

謝玉燕則很感性地說道:「我們兄姊妹感情都很好,由於他的身行牽引,我們全家都是佛門弟子。」

聽聞德禪師父說,精舍有兩百多位法師,除了各項執事人員外,分批來了一百多位。在座的師父中,幾乎都接受過仰師父經典讀音的教導,也感受到仰師父的親切和藹及無私付出。

我也想起德佩師父哽咽地說,是仰師父牽著他的手,傳承裁縫技術,「他放心將衣坊間交給我,感恩有他,讓我心安住下來。相信我們不只是這一世的因緣。」是的,我相信仰師父必定是乘願再來,否則如何能在十幾歲就想要出家,而且有計畫地實踐。能如此圓融自在捨報,相信必會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