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危機 如果我是他

透過角色扮演,志工感同身受案家的處境,更體諒原生家庭對於下一代的影響;訪視工作有心還要有方法,才能陪伴對方從危境中找到重生契機。

「現在我們志工的困難是,他們母女都有身心的議題,而且會相互影響;三月九日我們去送急難補助金,案次女趴在桌子上不理我們,出現了防衛機轉……」三月十九日慈濟北區慈善月會,訪視志工余素華分享持續關懷十八年、經歷案家三代的訪視案例;前三天,次女因為身心症發作,由案主將她送急診並報警,志工於是到醫院陪伴案主。

臺下一千多位志工聆聽訪視實際案例,再由「張老師」基金會兼任諮商心理師林麗文,講述「家庭,自我重生新契機」。

「這位次女需要醫療幫助,可是在她沒有傷人、傷己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強制她就醫。」林麗文分析案家現況,接著說到:「但是或許我們的介入,就好像石頭丟進了一潭平靜的水中,會有一些餘波盪漾,而我們可以運用這個餘波盪漾去幫助案家獲得適當的協助。我很佩服大家陪伴她、穩定她,讓案主去做適合他們家的事情。」

林麗文邀請志工上臺進行角色扮演,讓志工更同理案家及案主在原生家庭的處境,「這位爸爸回到家,看到這個媽媽一直在照顧兩個小孩,爸爸的感受是什麼?」扮演爸爸的志工回答:「無奈!」林麗文又問:「會不會想跑出去找朋友喝酒?」志工思索回應:「應該會。」

林麗文心理師(右二)以照顧戶原生家庭的概況及案主的現實狀況,請志工演出情境劇。(攝影/余錦豪)

找出水面下的主因

林麗文表示,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會對案主身心產生很大的影響,常讓案主復刻過去的家庭模式;分析案家問題不能單從表面,就如冰山突出水面只是表象,水面下潛藏更多看不見的問題和主因;尤其不要給案家太多建議,避免造成對方因為做不到志工的建議而有過多壓力。助人者必須小心,不要產生替代性創傷。

三重區志工徐秀梅在臺上扮演媽媽的角色,她說當下的沉重感無法言喻;她認為,在纏縛的家庭關係裏找到新契機與努力前行是非常重要的。「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讚美。」訪視時,她常善用上人所說的這句話;她相信人人都需要被讚美與鼓勵,希望引導案家看到自我的優勢,勇敢敞開心門。

三重區志工褚正玲說,她了解外在行為其實是內心多種不同情緒的反應,就如生氣的背後可能存在著害怕、期待或失望;所以要了解事情的原由,找出原因才能給予有效的幫助。

林麗文引導大家讀懂「家庭圖」,以這個案例為例,「危機」就是「危險加上機會」。志工可以試著欣賞案主能夠運用志工給予的概念和資源;只有案主認清自己需要改變,才有改變的可能,並在困難、有限的條件中與人合作,解決問題。

陪伴他繼續走下去

志工在訪視中常遇到的實例,與專業助人者精闢的建議,博得大家熱烈的掌聲。有志工分享,更懂得怎麼和自家孫子相處;也有人恍然大悟:對個案要同理,對事要懂得跳脫,以免將情緒帶回自己的家庭。

有五年訪視經驗的內湖區志工鄭王駿說,並不是每月一次的訪視就可以讓案家發生改變,而是志工的陪伴讓案家得到心靈的緩解,有力量再走下去,「我們能幫到的,就是他多了一個電話可以打,或多一個人可以溝通。」

訪視之路並非順遂,但鄭王駿不放棄,特別是他在大學任教,教學生涯中也遇過罹患身心症的學生:「因為投入訪視,學生的狀況我都會很關心。有時候我們的一句話,可以改變他一輩子。」

急於解決眼前的事件,就容易忽略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響,訪視志工在慈善之路再次精進,也自我勉勵―看得廣還要看得深,要能分析個案苦境的根源,才能給予最適切的幫助。陪伴照顧戶的路上,不只要有心,更要有方法,方能幫助案家翻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