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15《農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醫療要以慈悲、智慧、愛來衡量,不只救回病患的生命,還要讓生活有尊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醫療要有情有愛
大林慈濟醫院與斗六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在三月十二日醫師節返回精舍,跟著常住出坡,也參與朝山,虔誠祈福。三月十四日下午,大林慈院醫療團隊與上人座談。
上人表示,從同仁的分享可以感受到醫師體貼病人,為他們設想而安排最合適的醫療方式;病人信任醫師,全然接受醫師的安排,醫病情很溫馨。好醫師不只要有好醫術,最重要的是有醫德,即使是年紀大的,或是經濟比較弱勢的病人,醫療團隊仍然用真誠的心搶救生命,還要為了他們日後的生活考慮,一切都以尊重為前提,讓他們覺得雖然生病了,生命仍然有尊嚴。感恩、尊重、愛,同仁們都做到了。
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也隨之不斷地突破與提升,上人則期盼慈濟醫療不只在醫術上精進,更要維持真誠尊重生命、守護生命的精神,醫療同仁的品德與人文可以世代傳承與延續。「在院長帶領之下,團隊合心,步步精進,有情有愛,疼惜著病患,不計代價挽救生命健康。生命無法以金錢衡量,而是要用慈悲、智慧、愛,去考慮怎樣做最合適─不只救回病患的生命,還要讓他能自主活動、自理生活。」
目前慈濟醫療在雲嘉地區,除了大林慈院,還有斗六慈濟醫院以及嘉義慈濟診所,可以更為完善地照顧雲嘉鄉親。上人勉勵大家更上一層樓,品質再提升。「人生苦,最苦的是病痛、無常的苦,有傷、有病,總是最折磨人。醫療能夠拔除苦中之苦,排除病痛,用長情大愛膚慰不安的心靈,所以會讓年長的病人覺得,只要生病就要來大林慈院治療;對於年輕人,也會覺得大林慈院很有人文特色,而且具有高科技的醫療技術,在這裏治病很安心。」
上人感恩慈院同仁有菩薩心、大愛情,請大家用這分長情大愛守護雲嘉地區的老病長者,尤其是生病的獨居長者,生活在簡陋的居住空間,身邊沒有人照顧,醫療團隊可以結合慈善志業,經常去探望、關懷,加上長照的力量,給予多方面的支持與照顧。
「你我都是慈濟的第一代,要在此時奠定慈濟醫療系統,代代相傳慈濟醫療人文,並且廣傳全球。」上人提到天下災難多,苦難而資源匱乏的國家不只需要慈善援助,也很需要醫療等方面的支援。慈濟慈善腳步已經走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若是因緣會合,醫療志業也可以給予協助,讓貧苦居民生病或受傷時,得到更好的醫療救治,有健康的身心,就有改善生活的希望。「希望大家共同關心天下眾生,要發弘誓願,發大心愛護天下。」
教育要守住品德
三月十五日教育志業主管同仁與上人座談,慈濟大學顏瑞鴻副校長、何昆益主祕、蕭心怡國際長報告越南交流及招生行程;慈濟科技大學林祝君研發長、林書瑜與張雯婷同學報告榮獲第七十四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大會特別獎之「可分次使用之藥劑混合針具」,以及獲得金牌獎的安全輸液管。
上人開示:「我們的教育在臺灣受肯定,代表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所以要更加精進。被肯定、被信任,我們不驕傲,而是要重視自己、自我肯定,我們的努力對人間有所貢獻。」
談及海外招生,上人說,東南亞國家有不少華裔,慈濟教育志業要負起責任,傳揚中華文化。現在的教育偏向西方教育,傳統的中華倫理道德觀念已然淡化,這是很可惜的。雖然時代不同了,一定要跟得上科學發展,但也不能忘記固有的優良傳統文化。慈濟注重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已經做出成果、受到肯定,確認方向是對的,就要好好守持並繼續努力。
上人指出,受教育、上課學習,總有想要達成的目標,以佛法而言,學佛是為了成佛,就是要從「學」至「覺」,要朝覺悟的目標精進。
「不能只是往外追求,隨著流行而走,會忘記我們的根,根一定要接地氣,所以根要深入土地,根本鞏固,枝幹才能往上生長,開枝展葉。」上人且舉精舍樹籬的修剪為例,過去樹籬低矮,可以遠眺周邊景色,後來發現樹籬愈長愈高,變得像圍牆一般,從裏面往外看,視線受阻,所以叮嚀要將樹籬修剪得像過去一樣,不要遮擋。「同理,我們確認教育的方向對了就要守住,但不能自以為很了不起了,就把圍牆圍起來閉門造車;我們要開闊眼界,認真跟著外界的變化而進步。」
「慈濟教育守住根本,為天下育英才,如果學子的經濟困難,我們也有獎助學金支持他們,這是從五十年前,慈濟才剛成立不久,就設立大學、研究所的助學金,一年二學期,不只支持註冊費,也幫助生活費。雖然也有受助者寫論文用負面言論批評慈濟,但我還是認為,這就是我的善知識,在鍛鍊我的心,我沒有去分別他是善意或惡意,不過我對慈濟教育很注重品德教育,無論學問高低,都要讓學生辨別是非,有正確的觀念,而且要知恩。」
上人說,慈濟教育要培養有品德、知恩惠的人才,才能對社會人間有正向的影響,才不會在人間掀起爭端。「我一直用感恩心看待批評我的人,善惡都是我的善知識,惡言惡語會讓我更加警惕,心念不能有一絲偏差。」
「我們在人間,隨時隨地都在學習,『學』與『覺』很接近,所以教育要多用心,現在的科技發達,孩子普遍有高學歷,學到什麼樣的知識倒不是很重要,我們真正要教導孩子知善惡、有感恩心,這樣才是真正造福人間,這是我對教育的要求。」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