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見聞一念間

7.1《農五月‧十四》

【靜思小語】不要把心關在門內變成「悶」,打開心門看天下事,跨出門檻做天下事。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感恩,發自內心

常住師父報告僧團執事事宜,上人教導,要使各項生活事務運作順暢,最重要的是整體合和互協,精舍是所有常住的家,精舍所有的事務都與每一位息息相關,只是各有負責職務的人,有相關的名相以利統合與溝通,但是家中的任何事,人人都可以投入。尤其靜思精舍的生活包含天下事,是為天下做事,少不了任何人的心力付出,所以要相互感恩。

「同在這個家生活,我們的家為天下做事,其中包括我們的力量,要自我提起生命的價值。我的生命價值是因為你、因為他,因為大家,才得以發揮,所以我對大家說『感恩』,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是真正發自內心。」

上人教弟子們常保心寬念純,莫交群結黨,因為心有偏愛,待人處事就會偏頗,造成整體無法和諧。「我們要讓這個『天下之家』和合,人人都要培養德行,這正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修行最重要的功德在於關懷天下眾生,這也在培養個人的德,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來,都是相同一個目標,都能讓法輪順暢運轉。」

上人提醒大家,職務交接以後,卸任者並非從此清靜,不再做事了;固然當有職銜名相在身時要負起責任,卸下名相之後仍要支援需要的人,團體永遠是和合的。如果人人都如此,要如何輪流執事,自己都會很安心。

上人說,合和互協的組織架構並非上下層級,而是一個完整的「粽串」結構,從總繩結提起來,繩結下方一條一條的粽繩要次序分明,不能打結。所以一定要記得,在統籌、調配人事的人,更要心寬念純,而且要殷勤精進;心寬念純並非不管事、不作為,而是更加負責任,心寬念純就是合心的靠山。負責任、勤做事,聲與色亦要調和,才能與人結好緣,讓人心服口服,樂於聽從安排、跟隨做事;能讓人心服口服的德,要長時間培養,用聲、用色、用理服人。

立志,莫輕己能

下午四點,新任的精舍執事幹部師父們與上人座談,分享各執事工作及心得後,上人再對眾人開示兩小時,於晚上八點才結束這場座談。

上人殷切表示要時時提起感恩心,在這個大家庭裏,人人相互感恩,就能合和互協。「僧團就是一個大家庭,而且這個大家庭裏的每一位都要立志,有志一同,挑起如來家業。如來就是佛,每一尊佛來人間都有大因緣。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不要輕視自己,我們有因緣會合在這個家庭,就要珍惜把握這分因緣,勇於承擔。」

「人人都要有承擔,要做一顆扎實飽滿的種子,心裏也要有一片大地,將種子播入大地,還要地、水、火、風四大調和,讓種子在大地萌芽、扎根,順利成長,過程中要有淨水灌溉。『水』來自法,沒有法,就算有心地也有種子,也不能成長為茂盛的樹林,無法有綠蔭。」

上人表示自己時時感恩過去種下好因,與很多人結了好緣,所以此生隨著這分「因」而出家;「緣」則是過去生的累積,有這麼多人與自己有緣,願意選擇靜思道場出家。大家既然選擇了這個道場,要把這分緣發揮得更好、擴展得更廣大,從現在到未來都有好因緣可以接引、度化眾生。

「你們過去都有不同的生活境界,但是都很有福,有緣會集在靜思精舍這個家,共同在這裏生活,大家有志一同,這是很難得的,要用虔誠、恭敬的心相互對待,互動中不可缺少感恩、尊重、愛─彼此感恩,相互尊重,才能會合人人的大愛,利益社會人群。大家要知福,知道自己在一個很乾淨的道場,為人間做這麼多事;我們的道場平常很寧靜,來的人多數是慈濟人,我們是為慈濟人而開大門,因為我們要培養人間菩薩,若沒有這一群人間菩薩,佛法如何在人間弘傳?若是人間沒有佛法,實在很令人擔心!」

上人指出,佛陀是經過難以述說的長遠劫,不斷修菩薩行,才能圓滿一切因緣而覺悟成佛;大家與自己的師徒之緣也是不可思議,是從過去累生所結,現在要好好把握,延續這分因緣,不斷淨化人心,直到人間淨化。「不要輕視自己力量小,要自我珍惜、自我勉勵,扛起責任,發揮各自的功能,弘法利生。弘法不是對大眾講『如是我聞』的經文,而是在日常生活,如是我做、如是我說,牽起彼此的手一起做事,當彼此的典範,相互勉勵與學習,這就是靜思道場的良能,人人都可以做到。」

「大家負擔沉重,都很幸福,甘願做就很幸福;不甘願做,是很辛苦。我們要造福還是要累積苦?做得不甘願,嘮嘮叨叨埋怨多,隨著時間累積煩惱業力;若是很歡喜、很甘願,生命價值就隨著時間提升,福與慧也隨著時間累積。」上人說,無論承擔什麼執事,都用感恩、甘願的心面對,再忙也覺得輕安歡喜;旁邊的人有空檔,可以關心還在忙的人,投入一起做事,減輕他們的負擔。在家居士、慈濟志工看到常住的合和互協而有所體會,也能受到帶動,所以常住在日常執事中也可以轉法輪。

承擔,捨我其誰

「為佛教,為眾生」,要在人間不斷開闢大道、鋪平道路,這無法只靠一個人或少數人,也不是只在此生此世;上人勉勵常住師父們都要有「沒有我不行」的心態而勇於承擔,但是要調伏我慢,將私我、小我融合於整體的大我,人人各盡己能,整體運作才會順暢。

「每個人都有生命功能,大家如法如規,把功能發揮得好,我們的叢林就是真善美。」上人說,大家除了照顧好身體健康,更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去除「病氣」,運用佛法將道場的「人氣」調好,人人心中有法,舉手投足無不是法,讓人一看到靜思道場的出家修行者就心生歡喜,從修行者的身上就可以看到法而用心學習。

「大家來道場就是要學道,『學』字下面是一個『子』字,用乾淨的赤子之心學習,在法中成長,聞法見道而『覺』悟。所以我們要傳法,一定要做出形象讓人看『見』。」上人教大家轉知識為智慧,平時學習佛法,也要從大愛新聞了解天下事,增廣見聞,可以看得很廣闊,但是自己要收心,將「見」放對位置才能「覺」。

上人教導,知天下事,更要知慈濟事,才能在與人談話間融合時事傳法,邀約大眾共同行善造福。「要把正法傳遍人間,就要適應時代,讓每一個社會階層的人都可以接受。而且常住要栽培人才,不是只專注在自己的專長,對於其他事務也要關心與學習,並且負起責任教導新進者。」

上人期勉靜思精舍的修行者要建立「僧德」,這分德行還要代代延續,就要把「粽串」的架構做好,僧團永遠合和互協,鞏固慈濟宗門的精神法髓,永遠是慈濟人的典範。「要合心,心心連接,聽、看、說話,見聞一念間。要打開心門,不要把心關在門裏面變成『悶』,苦悶、無明;要放寬心胸,心寬念純、心開意解,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對一切人事物都要關心、要用心。」

上人教大家打開心門看天下事,還要跨出門檻,為人間開大道。「我們出家修行,不是只有關在叢林道場裏,要跨出門檻、走入人間度眾生,這也是佛陀出現在人間的一大事因緣。菩薩大門要敞開,菩薩大道要不斷往前鋪,開拓得更寬廣,因為這不只是佛陀的一大事,我們秉承佛陀的精神理念,所以是我們人人的一大事。」

「要好好用心、常懷感恩,感恩周圍的人,若沒有他們,也成就不了你與我,我們有志一同,才能在菩薩道上同行,否則人人各有脾氣,任何事都難以圓滿完成。我們立相同的志願,有如同白衣大士的菩薩精神,還要用心招呼、凝聚在家居士,要用真情度他們;作為佛弟子,不可不度眾。」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