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15《農五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不隨社會風氣而偏離正道,不附和人心的喜好,為人師表要守住教育的尊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教育要把關
七月十三日教育志策會中,上人勉勵師長們「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要守護好教育的正道,負起教育的責任,不能隨著社會風氣而偏離正道,傾向、附和人心的喜好,否則會連最後的希望都滅掉了。挽救傾頹的倫理道德,教育是最後的一關,要好好把關;不要輕視幼童年紀小,以為他們不懂道理,只要老師用心引導,他們就會謹守規矩。
《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比喻言行不可不慎。上人引述此語,表示為人師表要以身作則,不要以為自己的責任就是在課堂上照著課本教學就好了,老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老師教學生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違規,若被學生看見了,對於老師的信任會大打折扣,老師也就難以教育學生。「為人師者,要謹慎於言行,時時自我警惕,就好像身邊永遠有耳目,永遠有人看著我們。所以老師不只是學科教得好,行為也要做得好。」
談及現今教育風氣,上人表示,「我不會擔憂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我擔心的是老師的言行不一致,說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再怎樣用方法,教育都一定會走向衰敗。唯有老師在『師道』上走得正,有端正的行為,言行一致,維持教育的尊嚴,未來才有希望。」
「不只是為我們的志業理想,要為天下培育年輕人的人格、品格、美德,都是我們的責任。期待從慈濟學校的小小範圍,從臺灣擴大到國際間,普天之下都能看見慈濟的教育美德,重視品德教育。」
上人期盼慈濟教育要重視佛法,幼教可以用佛教故事教導孩子,科學教育可以融合佛法,哲學教育更可以用佛法,有很多方向足供探討。佛法道理融通一切,很深奧但是很實用,並非強調神通的迷信,而是貫通一切學理,為人間做品德教育的智慧信仰,請師長們用心深入,從中取材而用於日常教育。體解道理,就要實際領會沿途風光,時時刻刻走在最優美、高品格的教職道路上。
醫療是志業
臺北慈濟醫院於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接受為期三天的醫學中心評鑑,評鑑結束後,上人七月十四日透過視訊連線致勉主管同仁:「我對大家的感恩,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對於這一回的評鑑,我總是很有信心,一點都不擔心,相信一定能在大家那一分真誠敬業的精神之下安然通過。常說『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各位醫王菩薩們守住了當初選擇醫療為職業的初衷,現在醫療已經是你們名副其實的志業。」
上人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敬業精神,早已存在同仁們的身心,展現於日常言行,所以此時面對評鑑委員,大家所表達的是最真實的一面,因為慈院團隊平常就是如此,不是為了評鑑才特意表現。
「其實,當你們開始執業的時候,生命方向已經固定了,難能可貴的是你們堅定地走在醫療的大道上,步步踏實往前行。」上人說,大家堅守初心,就是貼近佛心。學佛修行,要達到與佛陀覺悟的同等智慧,必須經過生生世世的長久修行,不過大家從醫救人,這一分精神願力與佛同等,是名副其實的「大醫王」。「大醫王」是佛陀的別稱之一,很令人尊敬與感恩,而自己永遠敬佩各位醫療同仁。
「這幾天接受評鑑,相信大家心理壓力很大,現在可以輕鬆一點了;感恩全院各部門、每一個科別的同仁們,都是同一心志,所以能夠展現出整體美。道不盡的感恩,祝福大家!」
慈濟有責任
預計於八月前往美國,參加世界宗教大會的常住師父、清修士與基金會同仁,七月十五日報告與會分享內容及工作進度。上人叮嚀,「為佛教,為眾生」,此時有機會在國際平臺與世界上的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互動,就要展示出「佛教慈濟」的真誠心意,負起佛教對人間的責任,延續佛陀來人間度眾生的一大事因緣。「我們肩負重任,這不是『挑戰』,是要盡本分責任,做好本分事。」
上人說,要說明慈濟推動素食,要從佛陀的思想理念說起;佛陀覺悟人人本具佛性,具有尊重生命、愛護眾生的大愛精神。佛陀來人間是為了救度眾生,眾生涵蓋地球上一切生靈;慈濟說大愛,這分愛涵蓋了所有的生命,所以慈濟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挑起了人間的責任,已經實際去做。
「雖說慈濟人面對整個人間,實在微乎其微,就如小螞蟻面對須彌山,真的很自不量力,不過還是要盡一分責任,而且要呼籲人人都盡這一分的責任,就要靠我們身體力行來帶動。」
談到靜思精舍的常住二眾,上人表示精舍的出家修行者都是女眾,精舍的清修士則有女眾也有男眾,皆要代表佛法,從現在開始樹立佛法的典範。在座的都是第一代清修士,是靜思道場組織架構中的正式成員,雖然是居士身,亦與出家眾一樣,出離自己的小家庭,走入如來的大家庭,過出家僧眾的生活;即使沒有穿著僧服,但是清修士有專屬的制服,這也是對外的表達,所以清修士除了精神清修以外,也要展現清修士的形象,讓大眾有所認知。
「出門在外,團隊要整齊,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互動,要有禮節秩序,彼此和敬,合和互協,感恩、尊重、愛。彼此感恩,互動就會和和氣氣,這就是我們的形象。」上人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培養出靜思道場的互動默契,慈濟人文精神深銘於心,表達於言行禮節,所以這次參與世界宗教大會,只要大家出入平平安安,相處和和氣氣,彼此用心配合,任務就已經達成。
「我們的規矩、典範要在平時建立,我們的管理、組織也在日常落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都是這樣做,幾十年如一日,此時參加世界宗教大會,就是把我們平時做的整理、表達出來就對了,不需要加油添醋,我們一向平實,乾淨如清水,代表我們的慧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