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致富之道

7.21《農六月‧初四》

【靜思小語】人人富有愛心,天天發願助人,社會能因此平安興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教育是脫貧的良藥

尼泊爾慈濟教師聯誼會的藍毘尼校長、老師與志工於七月七日抵臺後,由佛陀故鄉專案團隊陪伴參訪,今回到精舍與上人座談。郭糧鳴師兄報告,目前有十五位藍毘尼師長加入教聯會,其中七位來臺,這七位來自七所學校,二十八歲的喬達摩佛陀學校馬諾茲校長最年輕。

馬諾茲校長談到此行參觀環保站深受感動,回去以後要帶動老師、家長們施行資源回收分類;並發願帶動藍毘尼的慈濟教聯會,在當地各所學校推展靜思語教學。

悉達多小學阿達夫校長是穆斯林,他表示對慈濟所做的一切覺得震撼。「慈濟人幫學校解決很多問題,比如供餐時,原本只有三到四成的學生有碗,其他學生用紙裝盛食物,慈濟人提供餐具,讓學生都很開心地來學校用餐。在慈濟人引導下,學生學會排隊,把鞋子排整齊,我看了很震驚也很感恩。此行在幾個靜思堂看到三張悉達多小學的海報,下定決心要帶動學校綠化,讓校園變乾淨。」

拉姆巴里校長說,有很多慈善團體來到尼泊爾,其中慈濟很重視教育發展;教育是脫貧的良藥,很感恩慈濟在教育下功夫,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

特里羅奇校長說,在環保站看到連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都在做環保,很感動,希望可以激勵老師、學生一起做好資源回收。

尼爾醫師分享心情,述說自己因為二○一五年大地震而接觸慈濟人,認識了趙有誠院長、簡守信院長、何日生師兄及印度普明師兄,協助慈濟在尼泊爾設立醫療服務點,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近一年來,尼爾醫師為慈濟註冊境外非政府組織之事而奔走,吃不好、睡不好,但只想實現對上人的承諾。「通過那天我很高興,現在尼泊爾有慈濟了,但這只是開始,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要做。上人曾說,尼泊爾似乎從佛陀時代到現在都沒有發展,希望上人祝福,在我們的努力下,再過五年來臺灣時,聽到上人說,慈濟走入尼泊爾後,讓尼泊爾在五年內有了一千年的發展。」

座中有九位教聯會成員以及志工請求皈依,上人為眾開示,所謂「皈依」,最重要的是學習佛陀的覺悟智慧。慈濟人與師父有緣,知道師父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主動走入尼泊爾付出,並且就地招募人間菩薩;校長、老師們有心,接觸慈濟以後願意更深入了解慈濟,不遠千里來到臺灣見面並皈依,「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要傳承佛陀的慈悲大愛精神。

「為佛教,全球慈濟人都在傳揚佛陀的精神;為眾生,慈濟救助人間的苦難。在臺灣已成就的佛法精神,現在回饋到尼泊爾,校長、老師們有心要在尼泊爾落實慈濟精神,臺灣本會、星馬慈濟人一定會不斷地陪伴著大家,一步接著一步,用方法引導居民脫貧、脫困。」

佛陀故鄉綻放微笑

上人指出慈濟人在各地做慈善,都是「教富濟貧」同時「濟貧教富」,帶動有福的人一起投入慈善工作,見苦知福,敞開心門;在救助貧苦人的同時,也用佛法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行善助人。「我們幫助人,也要教育人,讓人心開意解,發揮大愛普度眾生。雖然藍毘尼村民普遍貧困,我們也要教育他們『貧中致富』,日存點滴行善助人,天天發好願,不是求人幫助自己,而是發願幫助別人,這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也是智慧的道路。」

「即使一分錢都付不出,也期待他們恆持一念善心,例如看見老弱殘疾者走路不穩,伸出手扶一把,這也是一分對眾生的真誠之愛,這就是致富之道,生活上貧窮不要緊,只要有愛心、願意發揮愛心,人人都是富有的人,從心靈開始轉貧為富,社會經濟也能逐漸興盛。」

上人肯定在座的校長、老師很認真教育學生;如果每一所學校的校長與老師都有這樣的愛心,尼泊爾一定有希望。全球慈濟人都很願意幫助尼泊爾,不過生活在尼泊爾的人要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要發心立願,用虔誠的心落實佛陀的教育,讓佛陀的故鄉綻放微笑,人人都有幸福的臉。

上人也對請求皈依的校長與志工們說,皈依並不是要人改變宗教信仰,而是學習佛陀的智慧,秉持佛心去愛學生、愛大眾,落實佛陀的教育,做出典範。愛學生就要用心教他們,看到幾所學校在慈濟人引導以及校長、老師教育之下,學生服裝儀容整齊,行為舉止守規矩,展現了教育成果。請校長、老師們朝此方向持續用心努力,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行;如果能從藍毘尼做出好成果,可以推展到更廣大的範圍、更多的學校,對尼泊爾會有很大的幫助。

談及現在的世間多災多難,上人指出,要讓世間平安,唯有人心淨化;要淨化人心,需從學校教育為孩子打好基礎。把學生教育好,人人有愛心、善念,將來的社會靠這一群有愛心、樂於行善的年輕人主導,就會很平順,這就是教育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每一位校長、老師的責任。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