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五日 感動才會行動

7.4~5《農五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對人說道理,不見得能說進心裏;發揮愛與善,真誠的行動最動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行動、學術、實踐

七月四日,醫界人士來訪,上人與眾談及每個人的心臟與大腦構造都是相同的,但是思想行為各不相同;醫學界對這二個人體器官持續深入研究探討,卻仍無法從這二個器官找出掌控人心思想與行為的關鍵。「譬如大家共同打坐冥想,我想我的、你想你的,真正要靜下來很難,每個人所想的也很難與講師所說的一致。所以上課是學術,用語文傳授知識,但是人的思考與行為,所想、所做的都不會相同,這也就是為什麼學術與實踐往往會偏離。」

「為什麼慈濟人可以遍布國際做慈濟事?他們並非事先經過訓練才到世界各地去,有些國家發生災難,慈濟人就從臺灣遠赴當地去幫忙,也因為慈善賑災而接觸當地人士;人性本善,當地人士看到這個團體人生地不熟,也會熱情協助接洽或翻譯,從而了解慈濟所做的一切,感動、認同而與慈濟人建立友誼,急難救助過後,慈濟若有中長期援助行動,他們也很樂意幫忙聯絡、處理相關事務,就這樣將人際關係連接起來。所以慈濟不是用學術與各國人士交流,而是發揮愛與善,與各方人士會合於慈善的方向。」

上人期待結合學術與教育,將慈濟人的行為實踐化為學術理論,提供思想學習,並且引導學習者實踐思想理論。以前是先做慈善,行動走在理論的前頭;現在是國際社會要從學術了解慈善,從學術中走入人群去實踐。

上人指出,早年教育不普遍,但是家庭與社會都教導人們要孝順、要行善,現在的人卻更重視學問、地位,價值觀不同,而且隱藏危機,讓人擔憂未來的人間會因為道德淪喪,掌握了高科技卻用於爭權奪利,而致社會混亂,危機重重。

如何為人心導向,將偏差的觀念導正?上人指出,只是對人說道理,對方聽了不見得能放在心裏。有緣人聽了輕輕的一句提醒,這句話對他就很有分量,是改善人生的良藥;對無緣的人講再重的話,在他的心裏沒有分量,就像孩子吹肥皂泡,很快就破了。所以要為眾生導向,最好的方法,就是身體力行所要傳達給人的道理,以身作則,作為大眾的典範。

上人說,慈濟人的真誠善心,展現在言語動作中。例如輔具回收,若有民眾告知家中有用不到的電動床、輪椅等長照輔具,慈濟人就前往回收,細心整理、修繕並妥善保存,待有家庭提出需求,就將整理好的二手輔具送到家中,幫他們安裝好,甚至教導如何使用。

「慈濟人善用物命,愛護生命,不論是對人、對物,都真誠愛惜,所做的一切都能教育人有愛、向善。愛與善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薰陶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人人都可以將這分愛發揮在生活中、行動上,卻是很困難。不過我很感恩全球慈濟人有志一同,做出了大眾矚目的好典範,讓大家一聽到慈濟,就知道這是行善的團體,一旦與慈濟人實際接觸,受到感動就願意投入,與所有慈濟人做出同樣的動作、走同樣的方向,有相同的生命價值觀。」

有伴、活動、樂齡

七月五日,聆聽教育志業師長報告,有不少年輕時失學的年長者,想要上學讀書,上人說,現在的勞工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認定六十五歲以上就是老年人,其實六、七十歲都還大有可為,退休閒下來還是想要找事情做。天空學院若要用於老年人的進修固然不錯,但是缺乏人與人之間的當面接觸。有醫療專家提出人體老化或是反應衰退,與缺乏互動有關。現在的家庭中,年輕人和孩子白天出門上班、上學,家中只剩老年人,沒有人作伴、對話,肢體動作和思考反應也很容易退化,或是心理影響生理,老人家覺得自己年紀大沒有用了而沮喪悲觀。

各地的推廣中心為老人家開設課程,可以讓他們有機會與同齡者一起再精進,這是很好,上人認為像慈濟環保站裏有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背景的志工,大家一起做回收分類,彼此有良好的互動,對老人家來說可以促進身心健康。

「不是只有閒來無事才會去環保站,很多上班族每天下班以後就趕著去做環保,尤其週末更多人去付出,因為在環保站裏的人都很真誠,互動起來很輕鬆;不少高學歷的志工說,做環保以後,才知道自己平常丟棄的廢棄物其實可以回收再利用,過去都在浪費資源,所以這也是很實在的教育。」上人對師長們說,現在國際間都很重視環保,而慈濟推行環保三十多年,已經做出國際矚目的成果,期待教育志業可以開設正式的環保教育課程,讓環保不只存在口頭理論及民間團體的呼籲,還有學術教育的支持與推行。

在環保志工眼中,沒有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即使已毀壞之物無法回收再利用,也能經由他們的巧思巧手,打造成精巧擺飾或藝術品,讓物命一再延續。上人說,環保志工以行動教育大眾,凡事與物,都要用心重視,何況對於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感恩、尊重、愛。所以慈濟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進一步引導人轉知識為智慧。知識只是浮於表面,智慧是人的內涵,有智慧才可以廣納虛空,融通天地人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