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麵包師傅、水電行老闆……平常的日子裏,他們各為生計打拚,但每週有兩天化身為搬運達人,將動輒超過百公斤的醫療床扛上樓,負擔很重,心情卻很輕安!
「今天搬醫療床,我在前方,好像很吃力,不知道要怎麼施力比較好?」「今天回收來的輪椅有些故障,再找時間修理。」每週三、週末午後是慈濟三重環保輔具平臺志工固定出勤的時間,搬運輔具到申請者家中,沿途也載回通報回收的輔具,送返三重志業園區清潔消毒;完成任務後齊聚工務所,點亮一盞小燈,大家圍坐吃晚餐,一邊討論。
三重環保輔具平臺源起於志工楊文豪的哥哥需要醫療床,在三重志工搬運到府後非常感動。「有人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特別是購買新的輔具開銷大。環保輔具可以再利用,也是慈濟慈善的一環;尤其看到北投區志工李信寬即使一、兩個人就去送輪椅、助行器等給申請者,感受到他們付出的價值與法喜。」楊文豪與多位志工感動之餘成立團隊,從二○二一年十二月開始運作。
三重老社區以公寓居多,樓梯狹窄,動輒要將重達六十到一百五十公斤的醫療床搬進屋內實在不容易,團隊特別提醒彼此要很小心,「要慢不要快,遇轉角要切換角度,太重時停下換手。有時回到家,才發現手肘、手臂有瘀青。」成員之一的林宗吉常常跟大家說:「我們全員出來,回去一個都不能少!」
樓梯間狹窄,志工頭戴安全帽,踩穩腳步,一階階將醫療氣墊床送上樓。
生病的苦,真苦
午後四、五點,在三重園區工務所一樓,汪瓘諭坐在矮背的塑膠圓椅上,彎身檢修放置地上的一輛回收輪椅,專注作業一做就是幾個小時;一輛輛換輪胎、扶手、煞車線等,為輔具平臺添增輪椅「備品」,以便及時提供。
拆下了被磨得差不多的舊輪胎,手上拿著尺寸差一點的輪胎,即便可勉強裝上去,但汪瓘諭認為「不好看」。「要盡我們的能力給最好的。」他換上適合的輪胎說:「案主長時間坐著、躺著,已經很苦了,我們要用最好的品質讓他們舒緩一些。」
汪瓘諭從小就是破壞王,好奇心強、喜歡拆解物品,看到故障的東西,就藉機拆開瞧一瞧,還曾經接錯線,把家裏電路燒掉。家中經營雜貨兼賣水果,他用木材釘起攤架;高中就讀汽車修護,電動機械學有專攻,電動醫療床也是一樣的原理,「醫療床的欄杆斷裂,可電銲修補,控制器壞了就換新的,我們都備有零件。」
若是遇到困難,全臺都有資深的志工可以提供經驗、資源;汪瓘諭感動於每通電話請教或求助,那一頭都是回答:「感恩,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全臺串連,互通資源,「庫存量」豐富的三重園區也因此積極滿足各區需求;大家共同的心念是,不怕沒有資源,「有」就要給予「沒有」者。
汪瓘諭是位計程車司機,平日撥空整修輔具,每週兩天投入環保輔具的載送與回收,常常忙完已經晚上八點多了,開著計程車離開園區,不時被客人「攔截」,就順便多跑幾趟路。有次晚間十點多,正在載客的汪瓘諭接到電話,對方說太太用餐後要躺下來,醫療床卻不動了;汪瓘諭口頭教學測試後,允諾隔天會去處理。但他將乘客送到定點後,就趕緊帶上工具前往「送後服務」,檢查發現只是電動床的插頭鬆脫了……不過,他當晚出現,就已經讓對方的心安下了。
汪瓘諭有感而發:「眾生有難,只是希望能趕快幫助他們解除難。看到人家比我們更辛苦,而我們只是生活很煩惱而已;從大看小,心中就無憂了。」
汪瓘諭埋首維修輪椅,確保輔具好用好看,也有足夠存量可供不時之需。
貼心,在細微處
志工潘素真對汪瓘諭萬分讚佩:「我常常到園區幫個案找輔具,幾乎都會看到他在修輪椅、醫療床,不然就是清洗整理。如果不是他無怨無悔的精神,我也不會一頭栽下去。」
汪瓘諭最初邀約潘素真來承擔平臺祕書,「祕書要做什麼?」「就接接電話,開一下會。」當她投入運作後,發現不是接電話,而是打電話!幾乎每天一早就開始查看慈濟環保輔具訊息,八點半後打電話給有需要的案家,到晚上九點半才休息。
一次致電,對方說:「我們有需要醫療床,但不知道是跟你們慈濟申請的……」對談中,潘素真感覺有諸多疑點,決定要做家訪;三十坪不到的租賃房住了大大小小近十人,經濟條件很不好,後來志工送醫療床過去時,也帶上案主適用的紙尿褲。當他們接過尿褲,緊緊握住潘素真的手,紅著眼眶激動地說:「連這麼細微的地方,你們都想到了。」頓時讓潘素真很揪心、很有感悟:「苦難的人就在身邊,只要我們伸出援手,就能及時給予他們溫暖。」
輪椅、便盆椅、助行器等小型輔具,有時會歡迎案家親自來領取,潘素真總是盡量配合他們的時間;即使是傍晚六點接到的個案,對方說下班後七點半來拿,潘素真也會放下家務趕來園區,把品項準備好等待。
潘素真總是規定志工們出勤時一定要戴安全帽,也想到他們從出車送到案家,回程收輔具,通常不只一個點;一趟車程下來經常超過四個小時,回來還要清潔消毒,有時甚至忙到晚上七、八點,所以她總是準備好點心─出發前先補足體力,冬天煮薑茶、杏仁茶,夏天泡檸檬茶、蜜整桶的仙草蜜,團隊回到園區後,她快手快腳打開爐火,將事先洗好的青菜川燙拌醬,接著下麵條,撈起再淋上老薑油,接著從冰箱端出小菜,讓大家享用滿滿愛心的晚餐。
她堅持獨力負擔食材費用,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加入輔具平臺志工。過年前有段時間醫療床很缺,年後她再跟案家聯繫時,對方告知案主就在沙發上走了……「那個當下我很難過,不知道要如何對話,因為沒有床就是沒辦法啊!生活就是有很多的無奈,所以我要打拚,沒有憑空而降的福氣,我要勇敢承擔。」
回收醫療床消毒後,潘素真仔細刷洗床板,再將愛傳遞給下一位使用者。
因緣,稍縱即逝
四十多歲的林女士長期臥床,雙腳肌肉萎縮而無力行走。去年十月颱風前夕,訪視志工與輔具團隊冒雨送去醫療床,她的母親哽咽地表達謝意;林女士感受到志工的真誠祝福,原本消沉的意志也堅強了起來。
因為有醫療床的輔助,林女士訓練自己起身,現在已經能逐步移動坐到床沿,偶爾雙腳還能動一動,心情也變得開朗。慢慢地,她可以照顧自己,女兒也能外出工作;家,開始有了生氣。
家住五樓的李先生,透過網路發現慈濟環保輔具平臺,因為父親即將從醫院回家,他很快地申請高背輪椅、沐浴椅、助行器、氣墊床等,又自行採購了醫療床和翻身輔助器;一個月後父親往生,他馬上回捐這些輔具給三重團隊,他說:「畢竟輔具很貴,輔具平臺能夠幫助弱勢家庭省很多錢,希望多推廣讓更多人知道。」
三重輔具團隊的平均年紀偏長,七十八歲的曾秋涼也一同出勤,即使是協助拿一些較輕的墊子也很有參與感,到場後陪伴案家聊天,讓對方充分抒發情緒。擔任三重輔具團隊窗口的楊文豪說,「我六十二歲,還算年輕啦!」
楊文豪是水電行老闆,送輔具時仔細觀察環境,廁所門檻太高或門太小影響輪椅進出,事後他會再去處理,提高安全性。一九九七年,他因為癌症手術住院兩個月,因此懂得生病的苦,翌年就開始參加慈濟活動,如今是當區志工幹部,也是北區水電組成員,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就義不容辭出動。
經營麵包店的林宗吉,清晨四、五點就開始做麵包、開店、送貨,中午後把店面交給兒子接棒,開始去送收輔具。有次接到訪視志工求助,幫忙送案家去醫院做復健,他看到一張低矮的沙發床上躺著一位男眾,無法自行起身,案主的太太因車禍受傷,也無力協助。林宗吉彎下身,費力地將案主從沙發床扶坐到輪椅上,心想若能有一張醫療氣墊床,案主躺起來會比較舒服,而家屬在照顧上也會方便很多。
獲得家屬同意,當天晚上八點,他與汪瓘諭便開環保車,載送醫療床前往。他回想二十年前母親中風躺在床上,只能在天花板釘一片木板,吊上一根粗麻繩子,用腳勾著繩子起身,非常辛苦。深知輔具能讓病苦之人舒緩身心,林宗吉與太太發願募一輛五噸貨車收送輔具,獲得很大回響,成就三重園區第一臺輔具專車。
三重環保輔具平臺因苦難而成長,志工們隨時準備好資源,讓眾生離苦得樂。潘素真說,上個月送去的醫療床,這個月申請去收回,有的是自然法則,也有世間無常。歲月流轉催促著大家加快腳步,把握這稍縱即逝可以利他的因緣。
獲得永續行動獎
慈濟環保輔具平臺於今年第三屆「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中獲得金獎,七月二十一日,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代表領獎,分享慈濟基金會在臺推行慈善工作已五十多年,發現人口老化、醫療發達平均餘命延長、交通事故增加和長者確診新冠肺炎後體力大不如前,讓需要輔具的人數日益增多;慈濟環保站中,不時可發現輔具的蹤影,秉持珍惜物命、愛惜大地與地球永續心念,建立環保輔具回收流程,提供「安全、衛生與適切」的輔具給需求者,以「滴水不沾、分文不取」的服務默契,在提供輔具的同時,發現慈善缺口並適時關懷。
平臺成立六年來,已幫助三萬多個家庭;若以輔具金額進行換算,則為民眾節省逾四億元,當中不包含慈濟志工無償參與,以及具備電工、電機專業志工投入的服務成本。慈濟不只以「SDG03-環保輔具見證慈善永續」獲獎,也同時獲得「SDG12-訂VO2降CO2」及「SDG04-環境防災教育玩電競」金獎。(資料提供/顏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