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30《農六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顧好一念心,讓清淨的智慧浮現,就能與佛心相應、與佛同方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栽培人才留住人才
七月二十九日,於大林慈濟醫院志工宿舍佛堂,與院內主管同仁、臺南區慈誠委員、社區志工座談,上人感恩各地慈濟醫院照顧患病的慈濟人,多位資深的師兄師姊,是跟著師父一路建立四大志業,尤其醫療志業在這三十多年來,不知搶救回多少寶貴的生命。
曾經有企業家感恩表達,自己病倒時是慈濟醫院團隊把他搶救回來,讓他以健康的身體做事業,也投入慈濟做志業,從慈濟的病人變成慈濟人。也有慈濟照顧戶的孩子,或是新芽獎學金的得主,過去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沒有辦法升學;得到慈濟幫助,一路栽培孩子上大學、研究所,直到他們出社會,現在事業成功。
「我覺得很欣慰也很慶幸,當初起了一念心做慈善,接著建醫院、蓋學校,慈濟設立護專、醫學院,是為醫療志業栽培人才,所以栽培出來的人才,大多歸入慈善與醫療志業;慈濟留得住人才,這是讓我最歡喜的。」喜見多位慈大、慈科大畢業校友,已經在大林慈院服務二十多年,或是從臺南慈濟中小學創校開學,就已經在學校任職;有的同仁來到大林或到慈濟學校服務以後成家,夫妻倆都在志業體任職,孩子就讀大愛幼兒園,感覺很溫馨。
上人說,雖然年輕時很辛苦,抓緊時間、與時間賽跑,在四十年內完成四大志業的建設;走過起步時的艱辛,現在看到志工、志業體同仁都很貼心,並且共同推動志業從臺灣走向國際,如星馬慈濟人到尼泊爾付出,代替師父圓滿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很感動、很感恩,也感到此生無悔。
為人師表莫忘初心
雲嘉地區教育功能團隊、慈少班、親子班學員前來大林慈濟醫院志工宿舍佛堂,與上人座談。上人期勉教聯會老師們,用父母心疼惜學生,用菩薩心愛天下的孩子,成為孩子的典範,也成為教師典範,更是家長們的典範,因為受家長信任的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會得到家長的認同與支持。
慈誠師兄陳建銘甫通過遴選,即將成為蘭潭國中校長。上人欣言,最近看到多位教聯會老師成為校長,總是對他們說,莫忘初心,不要忘記最初決定要當老師的那一念心,莫讓當時的熱忱消退;校長要多關心老師,和老師一起建立、鞏固良好的校風。
「你們在學校任職時,給予學生很正確的方向,即使退休,還是可以發揮教育良能,發揮生命價值。有人還在工作就有『等著退休』的心態,空白度日實在沒有價值;我們要當『無價』老師,價值無法計算,盤點以後對自己覺得滿意,別人也很讚賞。」
「我們過去做得很好,就要持續精進,否則停頓下來,無明一起,也許把握不住正確方向。所以要時時與好人在一起,過去的教聯會夥伴要多聯繫,相互問候,彼此祝福,把這一分情誼拉回來,將今生的緣結得更深。」
上人說,教聯會老師運用靜思語教學,把孩子教得很好;靜思語字句簡短淺白,易於教學運用,而且有多種語文翻譯,在國際通行無阻。「不論是在慈濟道場,或是在學校,都可以對人說好話,並且帶動人行好事;雖然是對孩子的教育,也可以影響家長,不分年齡、社會地位,共同付出愛的能量。」
上人說,真理千古不變,好話、好的教育方法要不斷運用;世間的正信宗教都教育人們向善,不同宗教信仰者要彼此尊重。「信仰宗教不要執著,對自己的宗教要虔誠,對別人的宗教要尊重,彼此互動不可失禮,要注重禮節。」
上人勉勵正值青壯年的老師、志工們,把握黃金時間,發揮才華教育、帶動更年輕的一輩,退休老師也要繼續陪伴大家,把慈濟老師的精神與教育方法傳承給年輕人,讓世世代代都有淨化人心與造福人間的安定力量。
人生滋味甘甜苦澀
七月三十日,臺南區法繹團隊與慈濟家庭第二代,前來大林慈濟醫院與上人座談,分享人生經歷、投入慈濟的心路歷程,以及參與經藏演繹的心得感想。上人說,每一位的故事都很令人感動,足以啟發人心,是很有價值的人生。
反思自己的人生,因緣很殊勝,出家修行並非逃脫人生責任,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對人間有用,脫離家庭是為了解開牽掛,而能為人間全然奉獻。「出家修行,不是自我了脫生死,做個自了漢;既然從佛法中找到了這一條正確道路,就要呼喚大家一起來走菩薩道。」上人說,受戒之前皈依導師,得到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這就是自己一生的方向。不過剛開始還不清楚該怎麼做,後來就有因緣,讓自己決定開始做慈善。
上人說,因緣要從來到花蓮以後,住在許聰敏老居士家,而後依許老居士為師,落髮現出家相,一直到受戒回來,入住小木屋講起。「許老居士家樓上有一個很莊嚴的佛堂,那一段時間住在他那裏修行,感覺就像在寺院裏,因為他們夫妻倆很守戒律,而且許老居士德高望重,是一位很有風度的長者。直到受戒的時間快到了,他幫我介紹到臺北菩提講堂停留一段時間,準備到戒場。」
上人說,剛到戒場因資格不符,決定回花蓮,臨走時因為想請購《太虛大師全書》而到慧日講堂,也因此拜印順導師為師,當時戒場已封,導師寫了一張介紹函讓自己順利進場受戒,還記得是被安排在第二十四班,而且是班長,負責第二十四班的所有事務。三十二天後受戒完成,又回到花蓮,在許聰敏老居士安排下,住在小木屋,而後颱風來襲,一陣風雨讓自己走出小木屋。
「颳大風時,我離開小木屋跑出來,手中還拿著『西方三聖』,就是我這六個月來禮拜的佛像。當時,東部電力公司副處長的媽媽(平慧永)知道我一個人要住進小木屋,就發心住在普明寺旁邊的木屋照顧我,我們在那裏也差不多相處半年以上了。」
「直到那一陣颱風來,我從小木屋跑出來,電力公司副處長派車要來接他媽媽回去避風,她堅持要把我帶出去,所以我就搭車離開小木屋,到許老居士家。颱風過後,二、三位老人家都教我不要再回去了,但我堅持回小木屋。當我看到小木屋安然度過颱風,真的很感動,因為我要出來的時候,一陣風把小籬笆吹得往南傾,覺得颱風可能會把小木屋吹垮;沒想到我再回去的時候,小木屋安然無恙,而且回南風把籬笆又挪正了。」
「許老居士的同修(許黃美玉老太太)看了就說:『人家不允許你在這裏住,但是天就是要你在這裏住。』我聽了覺得話中有話,就追問她,誰不允許我在這裏住?她說是這裏的管理委員。許老居士認為有修行人在這裏住是好事,所以沒有徵求管理委員會的同意,就在田中央蓋小木屋,讓我住了足足六個月。我聽老菩薩說管理委員有意見,從此開始,我就不再走入小木屋,而借住普明寺旁邊那間大木屋。」
「我一直思考,師父只告訴我『為佛教,為眾生』,當時還不知從何做起。後來慈善寺想請我去講《地藏經》,從許老居士家只要走幾步路就到了,我用三天講完《地藏經》。後來英姑娘(劉桂英)又來到許老居士家,邀請我繼續講解《地藏經》與《藥師經》。我想,既然要有一段時間在慈善寺講解經典,不如就到慈善寺安單。在慈善寺期間,度了幾位弟子,包括慈師父、融師父等人,因緣就在花蓮固定下來。」
「現在的靜思精舍,已經有二百多位修行者,大家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老實修行,而且耐勞耐苦,自食其力,倒也過得很安穩。我們做過二十多種手工,直到做豆元粉,就往這個方向去發展。精舍會做豆元粉也是因為我年輕時身體不好,臺中宏師父(達宏法師)看我常吊點滴,建議我吃五穀粉、豆元粉補充營養,後來常住就自己做。回顧過去,覺得人生很有滋味,甘甜苦澀都有過。」
上人說,從小木屋走出來以後,隨著因緣面對不同的人與事,福緣也不斷累積,尤其是開始做慈濟以後,在人間結的緣愈來愈開闊,現在全球有幾十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做師父想做的事,在世界各地救助苦難人,讓自己時時感恩,但也時時掛念慈濟人的安危。
就如這二天,臺灣受杜蘇芮颱風影響,許多縣市在風雨陸續傳出積水、路樹傾倒、道路中斷等災情;自己一路行腳,也不斷了解各地狀況。不只關心臺灣,天天接到來自全球各地的災難訊息,也會詢問災區是否有慈濟人,慈濟人是否平安,後續如何勘災、安排賑災等。所以說,這輩子雖然出家,於己身了無牽掛,但是對於天地人間有諸多掛念與擔憂。
「我的身心牽掛的是大乾坤,哪裏氣候異常,造成什麼災難,這是我現在心中常有的提問;我也很掛念人心,人心的無明偏向,要用佛法淨化與導正。」上人說,學佛修行,不能脫離人群;而身在人群中,彼此互動不能缺少「禮」,有禮才有理,人們以禮相待,道理存在人心,行為就不會偏差。
上人常教大家要「顧好這念心」,這念心與道理相會,就與清淨的佛心本性相應。佛意譯為覺者,有覺悟的智慧;凡夫迷迷糊糊,大家從凡夫地學佛,就要不斷去除無明迷茫,調整到與佛同方向,直到回歸與佛相同的清淨智慧,實在不簡單。而慈濟人很有福,從起步就先把人生的方向調整好,力行菩薩道,一步一腳印,踏得很穩,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
「現在的人間很需要你、我、他共同發心出力;我們照顧好別人的道心,更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彼此勉勵,只要掌握正確方向,對世間、對人群有益的事,就要努力做到。如果只想自己修行而不關心世間眾生,這不算精進,修行要以利益眾生為方向。」
午齋後,上人驅車前往彰化體育館觀賞《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傍晚六時左右返抵大林慈院宿舍。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