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還是不借?

問:

同學跟我借錢,借還是不借?

答:有句話說得好:「錢不借朋友,朋友消失;錢借朋友,錢和朋友一起消失。」這句話,提醒我們以下幾個重點:

借出的錢很難拿回

二十幾年前,學生H打電話跟我借錢。他由奶奶帶大,頗為上進,品行良好,後來因為家庭因素,轉學回臺中;他離開高雄前,我們深談一番,臨別時我告訴他:「有事、沒事都要打電話跟老師聯繫,讓老師知道你的近況。」

當他打電話跟我借錢時,我馬上答應,並問需要多少,他說一萬元,我們約好當週週六在我家見面。

那天高雄下大雨,許多地方積水;我擔心他沒有吃飯,先準備了兩個便當,又怕他被雨淋溼,預備好毛巾及吹風機。他到的時候,牽著女朋友的手,兩人非常陽光地走入我家。

我把事先準備好的錢,放進寫好家中地址及電話的信封袋,告訴他:「錢準備好了,還錢的地址也幫你寫好了,老師知道你有在打工,半年後可以一個月還五百元嗎?」他說可以,兩人未吃便當,手牽手瀟灑地走入雨中。

看著沒入雨霧中的背影,不知為什麼,我知道他不會還錢,而且他不會再出現在我眼前。過了二十五年,以上都成為事實。

藉此建立理財觀念

如果同學只是忘了帶午餐費,而向人借錢,這時候若是評估自己的零用錢足夠,對方人品又好,可以考慮借他;但是對方如果經常跟同學借錢,又有借而不還的記錄,這時候就要勇敢拒絕。

同學之間商借的金額一般都不大,如果金額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也要拒絕,因為它勢必會影響日常生活支出的狀況;所以借錢也算是理財觀念的建構。

做出選擇也是負責

借了錢之後,無論如何都要明訂還錢日期。我們會借錢給對方,一般都是應急,還錢的日期最好訂為隔天;所以當你借錢給同學時,也要坦誠地告知還錢日期,一方面讓對方養成「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觀念,其次也在幫助對方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借不借錢?的確是個大哉問,借錢還錢是個人良好信用的建構,更是朋友之間相處的信賴準則;借錢給同學,也是一個理財觀念的落實。

不管借或不借,都要有心理準備:錢可能拿不回來、可能會同時失去這個朋友。

如果錢拿不回來,不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借他吧!如果對方是你的好朋友,你可以誠懇說明不借錢的理由,這樣兩人日後可能還會是朋友;千萬別當爛好人,事後才後悔借錢給對方,結果友人變仇人。

很喜歡以下這段話:「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做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所以借或不借,對雙方來說,都是讓自己成長的好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