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慈悲化為力量

編 語
編 語

新春前夕,衛福部公告醫學中心評鑑結果,臺北慈濟醫院從準醫學中心正式升格為醫學中心;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期許全院,用更大的力量與承擔,照顧弱勢、孤老、高齡等族群。

全臺有八所慈濟醫院,無論位於都會或偏鄉,也不論醫務營運結餘盈虧,作為非營利的財團法人醫療機構,其宗旨都如證嚴上人在一九八○年代創辦醫院的初衷,為受病所苦者在醫療救治下,拔苦予樂。

正所謂「諸苦之中,病苦為深」,佛經也提到,在諸眾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醫療現場有苦有樂,順著臺北慈院升格因緣,本期月刊專訪趙有誠院長與徐榮源副院長,分享啟業十八年來的使命與力行,以及對於龐大慈濟志工群支持的感恩。

新春期間,花蓮靜思精舍的年味豐盈,不僅海內外志工歸來,與上人及常住師父過年,從小年夜到大年初九,天天有全球各地志工連線拜年。透過網路直播,大家看到了柬埔寨垃圾山村民與孩子的轉變、非洲莫三比克大愛村村民的感恩、辛巴威水井挖鑿對公衛的影響等,可謂慈善成果豐碩,志工喜氣洋洋。

巴基斯坦籍志工阿莫斯丹尼爾,感恩慈濟泰國分會義診中心幫助了來自三十五個國家的難民;文化的差異和有限的資源,經常阻礙人們獲得迫切的醫療照護,他感恩慈濟志工克服萬難,減輕苦難人的痛苦;每位病人的笑容、每戶家庭的感激,以及醫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都將慈悲化為了力量。「每個被治癒的人,都證明了,當愛匯聚在一起,儘管是小小的善行,都可以在他人的生活中產生巨大的影響。」

本期月刊的另一個特別報導,選擇「慈悲vs科技」為主題,聚焦在慈濟已舉辦七屆的「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鼓勵年輕學子以環保為前提,將創意設計發揮在慈善救災或醫療長照。

長年來,慈濟與各領域專家致力將科技運用在醫療、慈善乃至宗教弘法;上人強調,不一定要做很高深、複雜的科學研發,即使是很平凡,卻對人很有用,這樣的研發才是真學問。

科技帶來進步,AI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唯有融入人文關懷,科技才有價值;當慈悲化為力量,也會成為友善環境、利益人群的永續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