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彼此呼吸的頻率

透過插管方式維持呼吸的病人身心焦慮不安,照顧他們的年輕護理師也難免受到衝擊;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同仁共同照護,耐心同理病人直到成功脫離呼吸器,這也是護理工作最大的成就感。

我服務於內科加護病房,常常要照顧因為呼吸衰竭而插管的病人。林小姐年輕時就發現自己的氣管結構異常,呼吸會喘,呼吸道因此經常發生感染問題,長期反覆住院;一次突發地喘不過氣,被緊急送到醫院,診斷出呼吸衰竭,肺部右側纖維化,急診插管後,轉到加護病房治療。

對於無法自主呼吸、有呼吸道堵塞、呼吸衰竭等風險的病人,會透過插管方式維持呼吸,爭取時間讓藥物發生作用。所謂插管治療,就是將小拇指大小的氣管內管,經過病人的口腔、喉嚨一直延伸到聲帶、支氣管,建立人工呼吸道,醫療上稱為「氣管內管置入術」;再搭配呼吸器的使用,協助病人的肺部擴張。

在麻醉鎮靜到清醒後,病人普遍感到不適─氣管內管會壓迫聲帶,導致無法說話,跟外界溝通的方式受到限制;再加上呼吸器的管路連接到機器的長度有限,讓活動範圍被限縮,只能在床上翻身活動,無法下床走動,感覺像被限制在床上,動彈不得。

再者,呼吸器的管子很容易因為病人咳嗽或者積水狀況,機器會響起提示聲,如果是發生在病人準備入眠,總是會受到驚嚇,甚至產生負面情緒。

病患林小姐第一次插管,也無可避免出現焦慮、恐懼和不確定感。而在我們加護病房治療護理團隊中,很多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在照顧這一類病人時,內心也面臨很多的衝擊。單位內護理長、學姊們都走過這段歷程,因此用愛心、耐心、同理心,緩解這群護理師身心的壓力,循序漸進帶領她們共同照顧病患。

在護理工作崗位上最大的成就感,也就是看到病人經歷插管之後,能夠康復;看到他們重拾笑容,就是給我們最大的禮物。高齡九十幾歲的爺爺,呼吸訓練成功,管子拔掉了;也有三十歲的上班族,順利脫離呼吸器返回職場。他們回憶住院期間,插管往往造成心理的害怕;在這一段重症治療期間,也因為護理人員細心跟耐心的照顧,同理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可以安心、堅持地接受治療。

二○二二年在新冠疫情最高峰時,我們也照顧了確診插管病人。病房全體總動員,穿上俗稱「兔寶寶裝」的防護隔離衣,從裏到外汗水滲透,就像淋過一場大雨;有時再忙再累,也顧不得喝水、上廁所,我們陪伴病人對抗疾病,一起打了一場勝仗。

上人曾經說,每個人都懷有一盞無形的心燈,就是純真、潔凈的善心與愛念。我也自勉在生活中時時學習,在工作上處處修行,以工作場所為修行道場,把握分秒為人群付出。在後疫情時代,感恩每一位護理同仁仍願意堅守崗位,攜手照顧重症病人。(摘自二○二三年九月一日志工早會分享)